人间四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燕京岁时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词早在先秦时期便有认知:指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唐朝时期,清明才作为节日沿袭至今,囊括了祭祖扫墓等风俗。
清明时节,食俗风味便是流传下来的一大特色。
一些地区保留了清明吃冷食的习俗,如北京小吃“寒食十三绝”;山东即墨喜食鸡蛋和冷饽饽,冀、豫等地则食馓子--春秋战国时便已是寒食节的指定食物。晋南人过清明时要蒸白面大馍,名为“子福”,象征团圆幸福。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既可作上坟祭品,也可做踏青携带的食物。清明前后,农家有吃螺蛳的习惯,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在江南一带,青团便是当地的主打食品。
清代美食大咖袁枚,在他的美食日志中曾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在江南地区,青团的叫法与做法确有不同。
在当地人看来,只有吃了青团才算过了春天。能在清明节吃上一口刚出锅的青团,在杏花楼排起长队的上海人,便是钟爱青团的真实写照。
青团的叫法大部分出现在上海、宁波一带。中国糕点十二大派系之一的宁波,还有奉化米鸭蛋、松花粉加入的宁海青麻糍,馒头形状的象山青麦糕。
奉化米鸭蛋宁海青麻糍象山青麦糕在浙江台州,青餣(yè)一种颇有文化味的古名,仍被当地人使用。仙居青圆、天台青饺也是青团的另一种制作方式;在温州,以团变饼,以猪肉、笋丝做馅,或者嵌以甜糖,俗称“清明饼”;浙江衢州、江苏宜兴、江西上饶等地,又被唤作“清明果(粿)"......
台州青餣艾草捣汁与糯米团混合,做出来的团子宛如翡翠、颜色最深,还带着一抹独特的药草香味。将艾草切碎熬制,加入糯米后,口感浓郁的艾草味与颗粒感充满了口腔。
相传青团的发源地苏州昆山正仪,使用浆麦草制作。浆麦草汁制成的青团,颜色碧绿、清香扑鼻,口感莹润、有咀嚼感,甚至放上一周也不会起皱、开裂。
清明饼温州的清明饼和棉曲糍,则以鼠麴(qū)草为“染料”,,颜色会比一般青团偏灰绿些。上海选择的春季野菜草头染色,颜色淡绿,可以过油煎炸后食用。南瓜苗、泥胡菜、芦麻嫩叶等,都能为团子的一身“青衣”注入色彩。
龙游清明粿馅料使用的分甜、咸两大阵营。以豆沙馅、百果馅、芝麻白糖馅为代表的甜派与包裹了各类时令鲜蔬、满口肉香的肉菜馅的咸派,平分秋色。不过衢州的龙游清明粿,另辟蹊径,香辣味的口感也占据一方。龙游清明粿,一种混入青团家族的胖饺子。选用新摘的竹笋、雪菜及肥瘦相间的猪肉馅,与特制的咸辣酱料混合入味。再炸上一碗猪油,蒸制前刷在外皮上,出锅后更是泛着一层诱人的油光。入口香辣吃得过瘾。
诗情如画的江南,大街小巷都能寻到青团。无须刻意寻它,最地道的风味便藏在竹编的蒸锅内。
不知道各位看官,你们喜欢哪种风味的青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