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春天的清明王俊

?

春天的清明■王俊

一.清明、青草和昆虫

每年的清明,我们像迁徙的候鸟从四面八方赶趟似的投奔乡下老家。老家,有我们熟悉的生活气息,也埋葬着我们最亲的亲人。地上的,地下的,我们只能借以清明的节日汇聚于一起,让家族的根脉得以承传。活着的我们有如一棵树上的枝桠,不论散落何处,最终都会叶落归根,埋进土里。

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我觉得清明是最生动,也是最具有智慧的创造。据《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古人以为,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共存为明。清明不仅窥破生与死之间的纠葛,也以生生不息的形式来熨帖着我们对时光的追忆。

我们是被风吹进村庄的。

与我们一同吹进村庄的还有青草。

泥暖草生,草不择地。它与我们人类一样,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能开枝散叶。草的种类繁多,大多数没有名字。这个时节最常见的是鼠曲草、青蓬草、刺玫。它们密集在路旁或是田埂,就像家具中的榫恰当的粘合了泥土之间的缝隙,加固了路基。老家人喜欢在清明的前几日,采集鼠曲草或是青蓬草洗净后放入开水中烫熟,拌入粳米浆,揉捏成清明粿。刺玫的花朵要等到五月才绽放,新抽出的嫩枝,一往无前的向上生长。一棵草挽着一棵草,我们的鞋底渐渐地沾上了绿意。掐一根刺玫的嫩枝噙在嘴里,酸酸甜甜的味道,顿时就在心底荡漾出春天的模样。

一只鞘翅目昆虫被风吹落在我们的面前。它的形体如一颗蚕豆,上半截的身体是红色的,下半部像是被青蓬的汁液染成的粿。一红一绿,像极了穿红戴绿招摇乡间的媒婆。它有一个很通俗的名字:媒婆虫。媒婆虫是生活在田间的虫子,喜欢躲藏在西瓜叶子里。我们家里曾种过一亩西瓜地,媒婆虫爬满了整片瓜地。人和牛走进瓜地,受了惊吓的媒婆虫铺天盖地的飞起。

眼前的媒婆虫静静的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我走上前,像小时候一样,用两根手指头夹住它身体的两侧,抓住了它。

在乡间,植物不是拿来评头论足观赏的,人们考虑更多的是实用性的价值。庄稼是人的果腹之食,植物的叶子、根茎以及果实喂养牛羊。但许多昆虫则不同,它们不仅能传播花粉,使植物结出果实,它们有时也是孩子们的玩物。譬如蝴蝶、蚂蚱、蜻蜓、蝉、甲虫、萤火虫等,它们的性格向来温驯,不会给孩子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孩子们玩起来得心应手。

记得小时候,我们放学后经常绕道去村卫生院。在卫生院的后院,堆着许许多多的玻璃药瓶。我们把逮住的媒婆虫的翅膀用剪刀剪掉,装入玻璃瓶中把玩。

玩腻了,就打开塞子,放出媒婆虫。失去翅膀的媒婆虫在地面上苟延残喘,一旁的大公鸡虎视眈眈。最终,媒婆虫逃不过大公鸡的铁嘴,一饱鸡腹。

当书包里藏着的玻璃瓶空了,我们就会心急火燎的等着装夏天的萤火虫。

二.狗和乡音

我们身上散发出某种陌生的气息揉进了风里。而狗的嗅觉尤为灵敏,它们最先闻到了这种气味。

起先,是一只老态龙钟的黑狗撵在我们的身后狂吠。它浑浊的眼睛溢出村庄的影子。村子离不开狗。狗跟随着村庄兴盛衰败,村庄看老了狗。

很久以前,我们的先民沿着信江河水一路西行,来到此地,觉得水土丰美,就携妻带子的居住下来。他们夯墙盖瓦,围院子。忽一日他们发现自己出门耕种,家里的财产得不到保障。于是,他们捉来狗看护家门。

狗像人一样长大,一样老去,又一起绵延出新的生命。村庄就在狗与人的绵延中,兴衰更替。

我们不理会狗的叫唤,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又转悠来几条狗加入老黑狗的行列。我们举起木棍,虚张声势,试图驱赶它们。

乡村的狗并不凶恶,但它们似乎研究了毛泽东游击战的十六字诀,谙知战术。我们往前走,它们后退;我们静止不动,它们就站在原地与我们对峙,还时不时地吼叫几句,造成声势想唬住我们。

听到犬吠,母亲从屋子里走出来,对着那些狗低声呵斥,瞎了眼的狗,自己人都不认识。

狗听懂了母亲的话,难为情似的呜呜叫了几声,蹭着我们的裤脚边,亲昵地朝我们摇尾乞怜。

突然想起母亲从前教我对付狗吠的奇招。

母亲说,狗是村庄里最有灵性的动物,它们能分辨出村庄的语言。而我们每到一个村庄,只要用村庄的语言和狗交流,狗就会认定我们为主人。

这个招数在我们小的时候,屡试屡灵验。

只是现在,我们不敢贸然使用母亲的招数。即便我们能回忆起乡音的发声,但腔调中潜藏他乡口音,狗岂能不识破伎俩?

老家人经常说,嫁得掉的女儿,卖不掉的乡音。

一个人,有千万条的选择,唯一不能选择的便是出生。生在哪里,喝哪里的水,吃什么样的粮食,一切都是板上钉钉子,命中注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属于家乡的方言口音,从我们一出生,它们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张嘴。方言没有文字的记载,我们只能转动灵活的舌头,在父母等亲人密不透风的口传中代代传承。

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存活,很多时候由不得自己。为了适应生活的节奏,我们有时不得不学蜥蜴,不停地改变自身的颜色。一旦我们离开了故里,到另外一个地方谋生,口音自然会入乡随俗,不假思索的融进新的一种语言中去。

在口音上,我觉得自己处于故乡的边缘。

客居他乡十几年,没有学会当地的方言,家乡话也变了味。每次我与当地人交谈,他们依旧能循着我的口音,破译出我的家乡,疏离我。而在故乡,我的口音再次泄露我的尴尬身份。村民总是嘲笑我是稻田中的稗子,看上去和秧苗长得一模一样,却注定被尘风扬起。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个游子漂泊在异乡,寂寞的不单单是肉体,更多的是来自于乡音乡情的语言思念。在茫茫人海中辨认出同乡,最先传递出讯息的多半是从一口熟悉的地方口音开始。

一个地方的语言,独一无二,而在口音的皱褶之处往往都埋藏着不为人知的风土人情。

故土难离。我们与故乡相濡以沫,相忘语言。

三.庙和炊烟

黄昏逼近。天边有一点浅淡的霞光,像是颜料中的朱膘调入钛白不小心晕染在宣纸上,漫漶不清。

母亲下厨点燃柴火,准备我们的晚饭。

父亲站在门前,问我,要不要出去走走。

每次回到家,踩着这个点围绕着村子游走,已经形成了我多年的习惯。

走出院门,听见父亲的话飘落在风中:后山的社公庙重新建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村子里的社公庙就被村民拆了石板搭作了小桥。

印象中,社公庙坐落在一棵大樟树底下,几块红石板呈环状简易垒成庙的样子。庙内安详的坐着社公公和社婆婆两尊神像。

在乡间,但凡能留存下来的建筑,大抵都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我曾向村里的老人打听庙的历史,但没有一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村人自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哲理。说得出说不出所以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神像能如村民所愿,保佑事事如意,村民就拱手相让城池,供奉他们。

清明的时候,江南春光已深。山岗上的杜鹃抵不过一夜的杨柳雨,花瓣纷纷栽落在杂木中。梧桐树枝上的浅白花苞,在春日紧锣密鼓的敲打下,洇开一层又一层堇色的纹理。樟树、杉树如层层递进的句子,浅绿深绿,一簇簇的铺展,它们的树冠一日比一日膨胀。树枝上的鸟由惊蛰时最初的试嗓声到眼下的脆亮,此起彼伏。

我站在山岗上,望见社公庙初具雏形。三块红石搭成一个凉棚,上面立着一个水泥小兽。大樟树底下竖着来不及供奉的社公公、社婆婆的雕像。石雕上的人物虽然不够精致,但眉目慈善,如寻常老人,没有高高在上的威严。燃烧着的香火簇拥在雕像四周,发出浓郁的香味。

没来由的,想起了《红楼梦》里“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刘姥姥讲红女雪中抽柴的故事,引发出宝玉的痴情,派茗烟去郊外打听庙,偏是未果。倘若曹雪芹可怜宝玉的一番痴心,那庙定是与眼前的社公庙一样亲切。谁又能确定,当初的社公公不是凡间俗子演化成神仙的呢。

像中国所有的古老村落家族文化一样,我们村庄的守护神无处不在。大多数的中国农民,骨子里都有一股坚韧的性格。无论遭遇生活中何种状况,他们的内心都有信仰和希望在跳动。这种信仰和希望给予他们安全感。所以,他们常常将生活中某些人物神秘化,供奉敬为神。他们一方面敬仰神,对神谦卑恭顺;一方面对神却有所企望,希冀生活中不能掌控的事情,能通过神的无边法力得到满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踅下山岗,我竟然闻到了炊烟。

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像是从屋顶上烟囱里飘出的云朵。

小时候,每每在外面和伙伴们玩得天昏地暗时,母亲总是站在院门口,大声叫唤我们的乳名。

风将母亲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也将家里饭菜香味托付炊烟迅速的快递到我们的鼻间。

四.树在,天地在

一夜无梦,在各种鸟的啁啾中醒来。院子里栽了两棵枇杷,家雀、竹雀、白面鸟、斑鸠还有一些说不上名字的鸟儿,齐聚在枝头,呼朋唤友。

吃完早饭,特意去米缸里抓了一把米,撒在了枇杷树底下。我们人填饱了肚子,不能饿着鸟。

父亲已经收拾好上山扫墓的香纸。我们跟着父亲去后山,后山的桃园埋着外公、外婆,半山腰有祖母的坟墓。

桃园是在外公手中建成的。很多年前,园子里数十棵桃树会在一个春夜忽然乱了阵脚。一大片一大片的粉色像是泛滥的少年之梦,撩拨了我们的心。可惜,桃树寿命短,而多汁的果子在雨季难以保存。父亲以一个木匠的眼光,砍掉桃树,种上竹子和杉树。从此,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么声势浩大的桃花。

父亲点燃地上的纸钱,锡箔纸扎的宝马香车。

想起头天和外子去镇里购买祭品。商店的门口,摆着大大小小的纸盒,触目所及皆是琳琅满目的祭品。站在店门口,我们束手无策。店老板的女儿殷勤的搬来纸扎别墅、跑车,电饭煲、冰箱,不一会儿,我们的面前成了一个现代化奢华物品的展览。我们购买了大量的祭品,似乎是为了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虚荣心,而无暇顾及先人实不实用。

燃烧的纸钱作漫天飞舞之状,像是飘起了灰色的雪,它们纷纷扬扬落在了竹梢。

一竿竿竹子,删繁就简,恣意吞吐春天的翠绿。树下,一根根肥硕的竹笋顶破泥土,长势迅猛,一天一天都是生动。据说竹子前四年的时候并不急于长高,它们将营养全部贮存于根部,使其牢牢扎进土壤,延展数百平米。直到第五年,它们才开始以势不可挡的速度疯长。竹子的生长多么像我们的乡愁。年少无知时,我们一味的安享村庄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温馨,当年岁渐长远离故乡,那些村庄留给我们的回忆就像疯长的竹子,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蛊惑我们情感,令我们欲罢不能。

春天的火车轰隆隆的驶来。一头连接着时光的深处,让我们继续怀念;一头驶进清明的远方,充满生机与期盼。在春天的清明,在生与死之间,我们触摸到旧时的情怀与未来的希望。

一朝春醒,万物清明。清明来了,天地朗润,蒙翳退尽,草木葳蕤。台湾作家张晓风说,树在,山在,天地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一种美好的心情就此开始。

作者=王俊?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王俊,转载请注明本文照片均转自网络,特此声明

?

王俊,女,江西省上饶人。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外文摘》杂志社签约作家。有作品发表于《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文苑》、《大家》、《自学考试报》、《光华时报》等。

扶小风出品

投稿:

qq.







































白癜风能根治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bm/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