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开老师导读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现代白话散文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另有多种译作。

周作人性格温和,深通佛经,对传统文化极为精通,《颜氏家训》的研究为现代独一人。

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平和、清淡,隽永、幽雅,常于小事中有深意,但委婉曲折,小读者不容易理解。

在过分吹捧故乡的今天,我们很不容易理解周作人的散文开篇:“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简单划分,中国文化夏商为一个先民时代,西周、东周、列国到秦朝一统江湖之前为一个文化百家时代,秦朝到清朝为帝王集权时代,民国而后为另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五四新文化前后的重要大家,周作人与其他同辈一样,离开家乡,寓居异地,国内外搬动不停,他们是新一代的学人,有国际视野,大量接收国外文化信息,大部分都从事翻译工作,因此可谓兼通中外。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文化大师对故乡,其情感表露都不同于传统。鲁迅的态度更为决绝,他几乎就拒绝重返故乡。在别人那里是甜蜜记忆,在他的内心是痛苦的过去。郁达夫在《达夫自传》里,把自己故乡富阳的浑噩俗民成为蟑螂,无知无觉过一生——读起来很不敬重。朱自清《说扬州》对扬州历史和民风也不是很维护,颇多批评,如“扬盘”之类讥讽颇多,他本来打算收入《你我》集,当时的中华书局怕惹怒扬州人,还拒绝朱自清收入的要求。如萧红《呼兰河传》虽然有各种深情记忆,但对呼兰河的愚昧无知,仍有深刻批评。

所以,在现代文学大家笔下,歌颂故乡、清明祭祖之类的内容很少。周作人这篇《故乡的野草》也不是专门写清明节习俗的,只是妻子从菜市场买回荠菜,这故乡特有的野菜,打开了作者对于故乡记忆的门。从荠菜出发,他把浙东风俗习惯和市井风情冶于一体,少年时代的记忆,如春天的雨一样纷纷落下。

故乡虽然不歌颂,但是故乡的记忆,早已经深潜在你的体内。你可以远走,你可以居于异乡,但你摆不脱故乡在身体里的深藏。就像北方春天一样,一旦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块就发出融冰的声音。

听说太太的故乡,忽然又下雪了。在东北松花江,五月份才开江哩。

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清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做“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做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十三年二月

(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欢迎订阅由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开老师支持的“儿童阅读”公信号:bigtiger.分享阅读,让心灵更充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bm/6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