粄为古汉语,也是客家话、海南话的特色词,泛指用米浆或米粉所制食品。
客家地区:发粄、糍粄、捆粄、红桃粄、粄圆(挼圆粄)、红粄、甜粄、萝卜粄(菜头粄)、艾粄、苎叶粄、粄条、米筛目、酵粄、味酵粄、油麻粄、敛粄、大笼粄、碗粄(碗仔粄)等。
海南省地区:粄条(粿条)、赤糖粄、白糖粄,猪肠粄、轧溜粄(米粉团子)、鸡屎藤粄仔、甜薯粄、菜头粄、粄条卷(肠粉)、油麻粄(芝麻糕)、?粄(燕粿)、鼎圻粄(又叫锅边糊、鼎边粥)、红豆粄等。客家的粄
“粄”(bǎn),无论是单个字还是它所代表的饮食和文化,对大多数非客语地区的人来说,应该是陌生的。
客家的粄总有时令之分,过年蒸甜粄、清明做艾粄、冬至做萝卜粄等,客家人过节日都是很有仪式感的~
不蒸甜粄不过年每逢过年,客家人大多都有“蒸甜粄”的习俗,还有“不蒸甜粄不过年,没有甜粄不成礼”的说法。甜粄,又称大笼粄,是客家地区的年糕,寓意来年生活甜甜美美。至今在广东客家地区,过年客人来访,有蒸甜粄的人家都会把家里的甜粄切下一块送给客人,作为回礼。
甜粄可以蒸也可以煎,大多数客家家庭会选择蒸甜粄,因为家里的母亲觉得煎会很热气容易上火,但是煎的甜粄是真的非常好吃的,煎制的表皮酥脆,内里软糯加上甜甜的口感简直不要太棒!
清明前后吃艾粄"粄"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艾粄因一般在清明期间制作使用,故属于清明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清明粄。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曲草)粄"、"苎叶粄"等。每年清明节,清明时节,人们在外出祭祀、踏青时便会采摘些鲜嫩的艾叶、鼠曲草、竺叶、鸡矢藤和使君子等用于制作各类清明粄。
在客家地区,有一句流传的俗语,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也叫清明粄,与江浙地带的“青团”有异曲同工之处。艾草制糕点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客家地区、江浙地区、福建地区及潮汕,江浙地区称"青团",粤东及台湾客家地区称"艾粄",粤北及江西地区一般称"艾米果"或"艾糍",闽南和潮汕地区称"艾粿"。各地的制作方法及相关习俗都大同小异,甜馅或咸馅、清蒸或煎炸的食用方法各有千秋。江浙一带通常包入豆沙馅或其他甜馅制成团状;而客家人一般将艾粄压成扁圆状,甜味为主;江西地区喜欢裹肉馅并且捏成饺子形。
冬至只认萝卜粄冬至这一天,客家人称之为“过冬”。在客家地区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吃萝卜粄则给客家人“过冬”增添了浓重的仪式感,在广东惠州、河源等地,每逢冬至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打粉做萝卜粄,而外出的游子无论身在何方,都会怀念满含家乡味道的萝卜粄,也只有吃过萝卜粄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冬。对于客家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大节日,每家每户过冬至都做足了准备,其中,萝卜粄是最具客家风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
萝卜粄不仅承载着客家人对家的眷恋,更是对传统习俗的尊崇。
“
粄”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大致和“粿”在潮汕人心中的地位一样,都是逢年过节,祭神拜祖的必备品。
客家粄,浓缩了满满的客家情,也传承了印刻在骨血里的客家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