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里的美食,
让人满嘴噙香的,
不仅在于食物本身的味道,
更多的,
则是关乎一个地方的风物人情,
习俗民风。
清明,
既是节气,
又是节日。
同样的节日,
却因地域的不同,
衍生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差异模样。
饮食就是其中最大的分界线。
福建三明尤溪的大部分村子,
有在农历二月十九这天吃艾粿的习俗。
有句俗语叫“二月十九,观音吃草”。
传说这一天是观世音菩萨诞辰日,
艾草是观音手持净瓶中的仙草,
用它加入粳米中制成艾粿食用,
可祛除百病,
全家平安。
艾粿带着浓浓的山野清香,
软中兼韧,
咬一口,
夹杂着丝丝绵绵的艾草纤维,
口感可以说非常春天了。
而大多数人则习惯将其微煎至金黄色后食用。
菠菠粿,
也叫“清明粿”,
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
用菠菠草(学名鼠曲草)压榨成汁,
掺入米浆内揉成粿皮,
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
有甜咸之分。
新鲜出炉时点上红点,
整体色泽呈鲜绿、墨绿或黄色,
清新可人的小巧模样,
瞬间让人食欲暴增。
清明龟,
因外形酷似龟状,
所以得名。
是莆仙一带最具特色的节果,
粿皮用糯米和鼠曲草磨粉拌和温水制成,
以红绿豆或地瓜干加糖煮熟为团馅,
用龟形木制模印制作成龟状,
放入蒸笼蒸熟。
成品质韧味香,
可口健胃。
据了解,
莆田民间传说龟与凤、龙、麟合称为四灵。
因此“清明龟”寓含祖先灵气长存,
子孙平安长寿之意。
在永定,
有句俗语叫“没吃过清明粄,便不算过清明节。”
做清明粄的原料是一种叫苎(zhù)叶的野生植物,
这叶子是绿面白背的,
用它做出来的点心吃起来,
有种特别的香味,
多吃也不觉得饱腻。
每到清明时节,
泉州、厦门等闽南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
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润饼菜,
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
俗称“润饼”或“擦饼”。
食用时铺开饼皮,
再卷入胡萝卜丝、肉丝、粉丝、
花生碎、芜荽(也就是香菜)等混锅菜肴,
制食简单,
吃起来甜润可口。
清明时节,
闽东各地无论城乡,
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
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
可以终年不长疥疮。
关于清明食俗,
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rěn)饭”,
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
每年三月初三,
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
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
久而久之,
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特别是枯荣县民间,
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
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
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
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
浸泡9小时后捞出,
放在蒸煮笼里蒸煮,
熟时即可食用。
制好的“乌稔饭”,
单从外表来看,不甚美观,
颜色乌黑,
然而米香扑鼻与一般糯米饭相比,
别有一番风味。
这和尤溪的黑米饭相似。
永安清明粿,
也叫艾粿。
将浸泡十几小时的粳米用水煮开,
捞起,
放入蒸桶蒸熟,然后倒入石臼捶打成团,
加入晒干磨好的艾草粉继续捶打均匀抱团。馅料事先备好,
通常有甜、咸两种。
咸的是用五花肉、豆干、春笋、香菇等炒制而成,甜的则由花生、豆磨成粉,加白糖制作。
将面团捏成剂子,
压成碗状,放入馅料后捏成扇形,
便可直接食用。
艾糍,
是龙岩的传统清明小吃。
将鲜嫩的艾叶和蒸熟后的粳米或糯米拌在一起舂成米膏,
在中间包些花生、芝麻馅,
或者由肉丁、笋丁、梅菜等炒制成的咸味馅料,
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
这就成了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暖菇包,
泰宁特色小吃。
清明节前,
农村家家户户动手做暖菇包子,
以敬土地神,
祈求五谷丰登。
暖菇包的皮,
由暖菇(学名鼠曲草)掺和在普通粳米的米浆里制成。
馅料分两种,
一种是菜馅,
通常由腊肉、春笋、香菇等混炒而成;
另一种是甜馅,
主要是红糖和红豆熬制而成。
刚出锅的暖菇包白里透绿,
油软滑润,
清香扑鼻,
诱人嘴馋,
别有风味。
时过境迁,
“食”显永恒。
关于节日饮食,
每一方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饮食档案。
有心之人不断地通过咀嚼时间,
分泌出美食的意义。
其中各生各态无所不及,
心中是否有故事和深意,
就待你自己去品位了。
部分清明美食介绍信息来源于网络
手绘作者:沙漠蝎子
尤溪电视台里的一个矫情、敏感、孤僻、热衷美食、喜欢乱涂乱画、爱好手机拍照的吃货女汉纸。
沙漠蝎子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