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百味,妈妈的味道是最初的记忆。
走进磐安,寻找妈妈的味道。
磐安简介------群峰之祖,诸水之源
磐安县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浙江地理中心所在地,有"浙江之心"之称),与东阳、新昌、仙居、天台等市县接壤。距离杭州、温州、宁波均在2小时以内,属长三角南翼经济区及浙中城市群经济区范围。
磐安森林覆盖率达75%,是天然氧吧。陆游在磐安留下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千古绝唱。磐安县是钱塘江、瓯江、灵江、曹娥江的主要发源地,故旧志称"群峰之祖,诸水之源"。
靠山吃山,磐安也盛产了一大批特色美食,是所有磐安人记忆中的妈妈的味道。
菜卤豆腐菜卤中的“菜”是类似雪里蕻的九头芥,耐寒,产量高,是山区难得见到的绿叶冬蔬。然而,九头芥有点苦味,不宜生炒,却是制作腌菜的上品。过惯了清谈日子的山区农民正是凭着一缸缸腌菜,才度过了那漫长的冬季。讲究一点的农户,则把九头芥的蒲头切下洗净,再破成四瓣,晒至七成干,因其形如鸡爪,又称菜爪。
“卤”是腌菜沥出的水汁。来年春天,气候转暖,腌菜也快吃完了,节俭的山民舍不得倒掉那些卤水,而是把菜爪放入盛着卤水的大锅内,用旺火烧熟,再焖一天时间,起锅,晒干,菜爪就成了菜卤。
菜卤黑不溜秋,虽说其貌不扬,但闻之香气四溢,存储七八年也是“肉身”不坏。食用时,加豆腐、腊肉,用砂锅煨制。菜卤、腊肉都是至咸之物,而豆腐至淡,需要加入适量的水,这至咸和至淡之物才能相得益彰。
饮食之道,讲求色、香、味。菜卤滚豆腐,虽然色泽灰暗,顶多上桌前放一撮青葱,还是难以吸人眼球,但沸腾的水泡早已把浓浓的卤香送到了鼻尖。忍不住夹一块豆腐尝尝,顿觉两颊生津。细品之,这菜卤的香气已渗入豆腐,而豆腐的味道嵌入肉中,肉的味道又混入菜卤,汁香汤浓,水卤交融,别具风味。即使是腊肉非常稀少的年月,撮一把菜卤,切几片豆腐,舀一勺米水,置入大锅饭内焖熟,吃起来也是有滋有味,非常下饭的。
方前扁食
扁食,也叫必食,就是素馅的大馄饨。可以用面粉皮包,也可以用蕃薯粉皮包。可以油炸吃,也可以煮着吃。肉糊必食,肉末豆腐馅,也许还加点花生末,这是办喜事人家客人来时茶后必吃的点心,“必食”名称也由此而来。
炒米粉
饺饼筒
饺饼筒,卷上猪肝、鱼干、腊肉、鸡蛋、烤豆腐、蔬菜等食材,美味可口。
农家手工玉米饼
农家蕨粉皮
“蕨粉皮子”是以蕨粉为原料的。磐安多高山,山中盛产野生蕨类植物,其根部贮存有大量淀粉,含量高达40%~76%,经加工可制成蕨粉。蕨粉细腻,有糯性,无污染,营养丰富,为滋补食品,胜过藕粉。还有驱风湿,解热利尿,消肿安神,去油腻,助消化,提神抗癌等食疗功效。
择子(橡子)豆腐
咱们磐安人的“择子豆腐”
一种用天然橡子淀粉加适量的水,充分加热搅拌,熬制出来的形状外观如豆腐的美食。
在农村的野外,有这么一种植物,成熟了的果实磨成细粉可做成豆腐,清凉可口,驱暑化湿,
它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提高儿童的智力和发育水平。还能降低高压,减少人体胆固醇。
没错,它就是橡子,在我们老家叫择子。
取橡子磨成细粉浸于水中沉淀过滤数次,去涩味。调浆后倒人沸水锅中,调成糊状,盛出凉透成咖啡色嫩糕。吃时划成菱形小块,加食糖、米醋、冷开水,清凉可口,驱暑化湿。
橡子粉的“六大功效”:
促进生长发育,细胞代谢,提高儿童智力和免疫力;
具有天然生物功能因子,强化提升人体免疫功能。
抵抗、缓解、预防铅等重金属及电磁对人体的毒害。
防止贫血症,降低高血压,逐步稀释人体胆固醇含量。
清热解毒,能有效治疗泻痢脱肛及痔疮。
经临床试验,对减缓糖尿病有明显作用。
磐安泡鲞
有筋道的方前馒头,细滑沁甜的麻糍,蕨根粉做皮、野菜做馅的芋饺,拌有芝麻、橘皮、红糖的馒头干,炸得金黄的泡鲞……在磐安的各个角落,这些特色年货,透着浓浓的年味。要数最为特别的,当地人多会推荐馒头和泡鲞。与其他各地的馒头不同,方前馒头坚持土法蒸制,用一种叫“辣蓼”的野草做成的“白药”为酵母,加入糯米稀饭和麦皮,发成面团。等面揉好做成馒头坯后,也并不直接蒸,还要经过“哈笼”(预热)等工序。这样做出来的馒头保留了麦香,还有嚼劲。
泡鲞其实是面制品,它用面粉、鸡蛋、盐搅和成一定的稠度,再在中间嵌一小块咸带鱼,一个个用油炸成金黄色,放着备用。有客人来了,泡鲞加上佐料烧煮,作为上等菜来敬客。“在我们这,泡鲞是很有分量的菜,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用到。就好比结婚,都要说‘放过炮仗,闻过泡鲞’,表示明媒正娶了。”家住维新乡新渠村的胡女士说。
方前馒头
方前小吃中,最有名的要数方前馒头。方前馒头采用土法蒸制,有制曲、发酵、揉面、制作、预热、蒸煮、出笼等多道工序。其它地方的馒头发酵一般都采用小苏打,而方前馒头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用方前人引以为荣的酵液发酵。方前馒头之甜,有如甜酒酿之甜,淡淡的,因为方前白药除了用来发馒头外,还能酿酒,所以在发酵的过程中,方前馒头也有了这自来的酒酿甘甜。
土索面
土索面有悠久的历史,北宋时与苏东坡齐名的黄庭坚曾赋诗“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其描述的就是土索面。土索面作为我县民间传统特产,曾是款待客人最热情的代名词。土索面在磐安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土索面加工技艺已被定为磐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糊拉粏
糊拉汰,磐安的披萨,可以是玉米粉做的,也可以是面粉做的,上面的加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可以加土豆丝、南瓜丝、豆瓣酱、野菜、鸡蛋、豆腐……爆炒地衣地衣是一种乡间食物,湿漉漉的,常年生长在山脚、路边的地皮上,含着大地的气息,颜色、形状极似单片黑木耳,但它的营养价值却是黑木耳的十几倍。开门见山,出门爬岭,这就是磐安的地貌。随便走到哪里,各式各样的野菜腑拾皆是,而地衣却盛产在初春的季节里。一场春雨落过,小草刚刚转绿,山坡仍黄黄的,远远望去犹如一张暖色地毯。一旦走近,就会发现“地毯”上竟星星点点地镶嵌着一朵朵美丽的“花”。初霁的阳光照在上头,宛如一幅疏淡的水墨画。山里老农晓得,这“花”便是地衣。贴地而生的地衣粘着砂粒和枯草。小心翼翼地捡起,撇去草末,用清水反复淘洗,沥干,就可上锅了。最常见的做法是放入红辣椒、蒜和适量的雪菜爆炒,味道辣辣的,既佐饭又下酒。忌辣的食客,不妨把红辣椒丝换成瘦腊肉丝,香味会更馥郁。有的宾馆也用地衣煲汤。汤是用猪杂骨煲的,除了主料地衣外,还有袖珍菇、牛肝菌等食用菌,色泽浮白。舀一片煮得很烂的地衣入口,只觉得清润爽口,鲜中透着一丝甜味。“唱戏的腔,厨子的汤”,足见“汤”之于厨艺的重要。有美食家评论说:这地衣汤是“收而不涩,鲜而不跌”,是汤中珍品。若在汤中打入蛋花做羹,柔柔滑滑的,想在嗓子眼里把它多挽留一会儿都不行。
冬笋腊肉老鸭煲
现挖新鲜的未出土的冬笋,加上陈年腊肉,炖老鸭一只,小火慢炖,香飘十里。
土羊肉
一、营养:羊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羊肉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还含有维生素B族、维生素A、烟酸等。可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二、御寒:羊肉味甘而大热,能温中而暖下。三、补虚:羊肉能“补虚劳,益力气”。四、防病:羊肉有养血、益气、滋补身体的功效
梅干菜扣肉
磐安三角叉
三角叉(果)是芋艿拌上蕃薯粉做的。这里说的芋艿和芋头是有所区别的,正确的说应该说是芋头是种下去的种,芋艿就是长在周围的“芋子”了,和与芋头还是有差异,其质细腻、软糯,嫩滑,浓稠,有粘性,而芋头相对而言显得较为粗糙,含有水量,而且缺乏粘性和糯性。 蕃薯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红薯粉。那种滑溜、劲道就是来自红薯粉。三角叉(果)的肉馅之所以鲜美,是因为芋艿和红薯粉和好的面皮可以滴水不露地,完好地隔绝煮芋饺的汤汁,而小麦面粉一经水的浸泡,汤就会渗进去,而使馅的鲜味流失。
杨梅馃
杨梅馃是用红糖、芝麻等为馅的糯米粉团子,外面粘上染红的糯米蒸制而成,蒸熟后其外表鲜红如杨梅,壁粘柔且馅香甜,里面还藏有略高于标准大气压的气体,吃的时候偶尔会有“噗哧”声。米粉点心以口感糯软为好,所以“勾(兑)”米粉就有讲究,它就是糯米粉与“早米粉”的搭配比例,如果糯米粉过多,虽然口感好但难以制作成“馃”。如果糯米粉过少,虽然制作容易但影响口感。
油焖香菇
仁川油豆腐
清明馃
清明果是通过采集田间的鼠曲草或艾蒿清洗捣烂挤压取汁,同晾干的水磨糯米粉、大米粉拌匀揉和成皮,然后包馅制作的米粉类软式点心。
清明果多用艾草或鼠曲草做成: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艾草特殊的气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鼠曲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
清蒸石斑鱼
石斑鱼无论咸水还是淡水,都是鱼中的名品。淡水石斑鱼也并非磐安独有,但磐安石斑鱼个小、体瘦,健壮有力,引味和回味都有无穷的魅力。
磐安是浙江的“四江(钱塘江、曹娥江、灵江、瓯江)之源”,山高谷深,涧水清澈,流速湍急。说来难以置信,不论山有多高,涧有多陡,只要有流水的地方,就能见到石斑鱼的身影。石斑鱼有一道道漂亮的条纹花斑,胆子小,怕见人,以洞穴为生。犹如顽童一般的幼鱼常常无所顾忌地在浅滩里嬉水,稍长后才像害羞的姑娘躲在山涧的深潭里不肯示人。石斑鱼喜食荤腥,用细嫩的米虾或红头白颈的蚯蚓垂钓,很容易上钩。它对生存环境很敏感,只要水域受到一点点污染或者脱离活水,就无以存活。因此,有经验的垂钓者,总是用网兜网住石斑鱼,再把网兜置放在流动的清水中。
石斑鱼生长奇慢,5年生也不足一两。不过,正是这一特性成就了石斑鱼的美味,因为生长奇慢或者是性子急躁的动物都是美食,比如甲鱼、乌龟、螃蟹等等,而石斑鱼两者兼而有之,是美上加美。
老母鸡汤
到磐安做客,热情的当地人经常会拿出磐安土鸡招待大家,吃了的人都说味道鲜美,香味浓郁。在金华、义乌、杭州,现在也有了专门卖磐安土鸡、土鸡蛋的店,都市人图的就是一个山野的味道。
铜罐饭
“还记得小时候跟老爸上山吃过的铜罐饭吗?”陈留金的名片上印了这句话。铜罐饭,这一早年农家在野外烧制的美味,很容易引起不少人的美好回忆。
竹筒饭
竹筒饭清新香糯,无疑是山民智慧的结晶。但从史料上看,竹筒菜的资历比竹筒饭还要深。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炙法第八十》记载,最早的“筒炙”──竹筒菜是将肉馅敷在竹筒上用明火烘烤而成的。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志器》还记有“竹釜”:“截大竹筒以当铛鼎,食物熟而竹不熠,盖物理自尔,非异也。”到了清代,“竹釜”更是盛行。陈鼎在《滇游记》中说:腾越铁少,土人以毛竹截断,实米其中,炽火畏之,竹焦而饭熟,甚香美。
也许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