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历: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习俗: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所以,国家通过立法,将清明节纳入法定的节假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挂纸“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拔河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做“牵钩”。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条粗麻绳,两头还分有许多小麻绳,在古代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视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过中线(代表河流)就算是胜利。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流行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也有着许多不同的传统美食。
广州:清明荞菜不可少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佛山:烤乳猪
在佛山地区,烤乳猪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广东人也给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头的名字—“鸿运当头”、“红皮赤壮”等,向先人奉上脆皮金猪,希望保佑子孙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宏图大展。
南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对烤乳猪更有详细记载:“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壮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根据记载,“取正在吃乳的小猪,击杀后洗刷干净,除去五脏,用茅草塞满肚腹,用一根柞木棒穿过,架到火上,缓火遥炙急转勿停,以酒涂乳猪之表皮,表皮易于发色。”最后乳猪表面变成琥珀色,便大功告成。
韶关东莞:采撷艾叶做粄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墓时,都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土坡进行清理,然后用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进行祭祀,最后鸣放鞭炮,回家就餐。许多山区群众便会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因此这种习俗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
广东人在清明节吃艾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粄小孩子会更乖。
肇庆:食蔗要食到尾
清明节肇庆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肇庆广宁:粽子
在肇庆广宁,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发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的意思。
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习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要比端午吃粽子早得多。现今仍有许多地方流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吃粽子的民间风俗。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广式粽子的着名品种有“碱水粽”、“烧鸭粽”、“猪油豆沙粽”、“叉烧蛋黄粽”、“鲜肉蛋黄粽”、“椰蓉粽”等,裹包形式有“四角粽”、“五角粽”,其中“什锦裹蒸粽”,一只重量达克。
潮汕地区:食薄饼和朴籽粿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朴籽粿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
还有一些地方的美食:
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艾团有叫青团青团上市在早春时分,用江南特产的草汁兑就。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汆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现在用的已不多见)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青团散发着青草的野香,未尝之前,闻上一闻,沁人心脾。材料:
红小豆90G、红糖30G、糯米粉35g、糖25g、新鲜艾草嫩叶30g、水90g
做法:
、提前做好红豆馅,豆沙或豆粒的都可以,依个人喜好。90g红小豆泡一下或者不泡,放电饭锅加3倍水慢慢煮,利用预热再闷半小时一小时的。豆软熟了即可,加入红糖放入锅中炒至水分蒸发的差不多,晾凉后分成8小团待用。(如想要豆沙就在豆煮好用用搅拌器打碎即可,我喜欢有豆子的口感于是在炒的过程中用勺子压一压,一半成砂,一半是豆)
2、艾叶取嫩芽30G,洗净,锅中烧滚水下点盐,放入艾叶烫一下捞出,过下凉水(这样可以多保留点艾叶的绿)挤掉水分,加90G水用搅拌机打成泥待用
3、把艾草泥与糯米粉和糖一起混合揉成光滑的面团(我用这个比例刚刚好,但是依湿度及面吸水程度不同请灵活掌握,干了加点水,湿了添点面)分成8等份,大约每个35G的剂子,团成团待用
4、取一份放在两手之间用手掌的力量一边转一边压扁,当然如果你想用擀面杖也成,中间放上一份豆馅,收严口,翻过来~整圆
5、蒸锅水烧开后蒸5分钟即可,刚刚整好会沾手,稍晾凉后就不粘了哈~
小贴士
特别喜欢艾草的清香我妈说,我刚刚出生时就按照当地传统用艾叶水洗了人生第一个澡捏难怪我身体好不生病吼吼
2馓(sǎn)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材料:
面粉克、鸡蛋个
辅料:
盐2克、植物油
做法:
.将面粉放入盆内,兑入约毫升温水(天热可用凉水),鸡蛋个,盐2克,同时放入,待盐溶化后,用手把面抄匀,再用手把面扎成柔软光滑有筋力的面团,盖上湿布饧20分钟
2.案子上抹些油,把面放在案子上,在面皮上再抹一层油,用水搓成筷子样粗细的长条,分层盘入盆内。层层都要刷油,从头到尾搓成一根
3.将面条的一头夹在左手的虎口处,用右手捋住面条,往左手并排伸出的4个指头上缠9-0圈,再取一双筷子,撑在缠好的面条圈套内,用双手拿住两头,往外抽至20厘米左右长,投入七成热的油锅中,刚一见热,立即将一头扭一个半剂,然后抽出筷子,在油锅中炸至定型,成柿黄色捞出即成
小贴士
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在青海,汉族在腊月底制作,过年时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的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
3清明果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像摩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主料:
艾草、清明果粉、芝麻白糖馅
辅料:
五花肉炒春笋雪菜、盐、鸡精
做法:
.取艾草嫩叶洗净,汆烫捞出沥干,汆艾草的水别倒了,放凉备用。也可用其它野菜或蔬菜替代艾草。
2.然后用石具把它敲碎,倒入清明馃粉里,再慢慢添加先前汆艾草的水,此时水温40度为宜,揉成清明馃团,醒一刻后待用。
3.此刻准备馅料,甜的我用的是黑芝麻白糖馅,超市买的,搓成一个个小球。咸的用猪肉雪菜春笋切碎炒好备用。
4.把清明馃团搓成条,分成相同份的剂子,甜的象包汤圆一样把馅料包裹好,放圆形模具按好成型出模。咸的象包饺子一样把馅料包进即可。
5.入蒸笼蒸0分钟,关火再焖3分钟就好吃了。
4欢喜团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原料:
糯米克,芝麻70克,面粉40克。
调料:
红糖50克,糖精少许,香油适量。
做法:
.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l天,磨成细浆,吊干成团。
2.将吊于的粉团捻碎戚粉状,加进红糖、糖精、面粉混合均匀,加水擦匀搓透,饧好待制。
3.将浆团揉成条形,揪30个剂子,搓成圆形,投入芝麻盆里滚满芝麻。
4.香油入锅,烧至七成热时,将生坯入油锅汆炸。这时可用锅铲推散开,待麻团稍有漂浮时,可取铁捞箕,将麻团在锅边上轻轻按压,这样可帮助麻团膨起,压力可逐步加大,麻团可因此充分膨胀起来。但压力过猛过大,将麻团摁破,也炸不起来。一般炸至麻团外皮微硬,色呈褐红时起锅。
5枣糕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材料:
去核金丝枣00g(最好用这个枣,和田玉枣什么的做出来味道有些酸),低筋面粉00g,砂糖30g,砂糖50g(有红糖更好),色拉油50g,鸡蛋5个,泡打粉2g,盐2g,柠檬汁几滴
做法:
.枣洗净沥干,放入锅中,加入没过红枣的水,30g的糖将枣煮软膨胀
2.取出红枣,枣水不用,加入色拉油倒入料理机打成枣泥
3.取枣水70g,与枣泥混合均匀,筛入低筋面粉和泡打粉,切拌均匀
4.蛋白蛋黄分离,蛋黄倒入3中拌匀
5.蛋白加盐,柠檬汁,用打蛋器打制湿性发泡,中途分三次加入50g糖
6.先将三分之一的蛋白糊和面糊切拌均匀7.再将剩下的面糊与蛋白切拌均匀
8.蛋糕糊倒入模具中,轻磕几下,放入预热为60度的烤箱中层,60到70分钟即可。
我觉得冷食更好吃。
6清明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原料:
田螺g
辅料:
干辣椒4个、小红椒2个、葱根、蒜3瓣、八角个、桂皮块、花椒5粒、料酒5汤匙、酱油2汤匙、盐少许、香油少许
做法:
、蒜切片,干辣椒切段,葱和小红椒切碎;
2、已去尾的田螺加入少许香油和盐,再加入清水浸泡2小时,反复冲洗后,再加入料酒浸泡30分钟;
3、锅中注水,烧开后将田螺和料酒一同倒入,焯烫2分钟;
4、另起锅,加适量油,烧热后放入干辣椒、蒜片、花椒、八角和桂皮爆香;
5、闻到香味后,倒入焯烫好的田螺,翻炒3分钟;
小贴士
.如果田螺未经处理,需先将尾部打掉,最好买商贩处理好的田螺;2.加入少许盐和香油,利于田螺吐泥沙;3.加料酒浸泡,可去除田螺的土腥味;4.吃的时候,注意要去除螺肉连带的一小截肠子。
7润饼菜“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不过,闽南各地的春饼形式相同,内容却有很大不同。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
晋江的“润饼菜”却复杂许多,那包“润饼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种多样,摆了满满一桌的。有这么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还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敷、芜荽、蒜丝。吃的时候必须两张“润饼皮”才能保证其不被丰富的内容所撑破。这种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不过,据我所知,晋江的“润饼菜”并不是最复杂的;论复杂,应该是厦门为最。晋江用的主料厦门都有,此外还要加上笋、鱼、油酥扁鱼干、油炒韭,再蘸上芥辣、辣酱、甜酱,这才叫地道的厦门“薄饼”。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然而吃“润饼菜”的习俗依旧,这该是一种传承吧。
材料:
高筋面粉克、盐0克、水毫升、高丽菜90克、黄豆芽80克、土豆00克、胡萝卜60克、荷兰豆60克、香肠50克、豆干50克、虾仁30克、芹菜30克、杏仁克、糖粉克、芥末(或蒜泥)少许
做法:
、将高筋面粉过筛于玻璃碗中,加入水毫升、盐放入搅拌缸里,搅拌均匀至呈有弹性的面团(约30分钟),再慢慢分次加入水毫升,续打成溶稠状的面糊,盖上保鲜膜静置松弛约30分钟
2、将所有蔬菜全部洗净,切丝备用
3、将香肠、豆干、洗净,切丝;虾仁洗净,沥干水分备用
4、将作法2和做法3倒入沸水中略烫,捞出沥干水分备用
5、将平底锅预热(低温),倒入适量面糊,迅速摇一圈其使均匀,形成薄圆状的面皮,待面皮稍微卷起即可取出,为润饼皮备用
6、取一张润饼皮,放入菜板,将杏仁糖粉撒于平铺的润饼皮上
7、将作法3备好的材料放入作法5的润饼皮上,在把润饼皮的左右折合起来,再沿着同一方向包卷
8、待包卷至尾端时,挤入芥末(或者蒜泥)在封口处帮助粘合
8乌稔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
9枣锢飞燕宋朝的清明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明朝人还会留下一部分的枣锢飞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给家中的孩童吃,据说吃了以後,可以不蛀夏。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食材用料:
面粉g、水00g、酵母2g、细砂糖小勺、红枣20个
做法:
、酵母和细砂糖分别用水融化,加入面粉中,揉成光滑面团,放置温暖处发酵。
2、面团发酵至2倍大,排气后等分为4份。
3、取一份擀成厚约厘米的圆饼。
4、放置4个红枣,注意中间间隔稍大一些。
5、将面饼对折,轻轻按压。
6、放置一颗红枣。
7、再将面饼对折,整形,醒发20分钟。
8、放入涂油后的微波蒸笼,冷水起锅,中高火,8分钟,焖3分钟开锅即可。
0子推馍子推馍,又称“老馍馍”,是山西省清明节传统美食。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父母用杜梨树枝或细麻线将各种小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或挂到窗框旁边,让孩子们慢慢享用。风干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节。
芥菜饭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主料:
大米、芥菜、五花肉
辅料:
金钱菇、海蛎干、干虾仁、生抽、盐
做法:
.金钱菇、海蛎干、干虾仁浸水泡发,五花肉洗干净后切丝,大米淘净待用
2.热锅中入油,煸炒五花肉,倒入生抽上色后,加入海蛎干、干虾仁,并加入切成丝的金钱菇炒匀,再倒入大米一起翻炒,加少许生抽上色,并按口味加入适量的盐拌匀
3.将大米倒入微波炉饭锅中,压紧后,倒入适量的水。水量和米的比例约为0.7:(具体还是要根据米的品种和吸水性来定,总之比平时煮饭水要少)
4.盖上盖子,入微波炉,高火4分钟。关火后,不开炉门焖0分钟。利用这个功夫,将芥菜去叶切丝,入油锅烹炒,调入少许盐
5.米饭打开盖子后,用筷子从下往上将米饭打散,倒入炒好的芥菜,拌匀,盖盖,稍置5分钟后再食用。食时根据个人口味,可掺些辣椒酱和油炸花生米配食
小贴士:、做咸饭的辅料很多,但是海蛎干、虾仁干,还有香菇、五花肉这是必不可少的。无此,味道逊色很多。有条件的,也可以加入干贝、芋头等,但是辅料不易过多,原则上味道不要太杂。2、香菇建议用金钱菇,个小,味浓。而且,想省事的,泡好后,也可以不切成丝。大香菇则必须切丝或块。3、米饭中一定要加点酱油调色,我建议用生抽。老抽煮出来色泽太重。4、煮咸饭的水要比平时稍微少点,以煮好的饭干身、蓬松为标准,这样才好吃。5、如果你自信功夫到家,也可以把芥菜与米饭一起入锅,这时水一定还要少放,因为芥菜本身有水分。6、微波的时间是以瓦功率计算。但并不是绝对的,具体还要根据自家炉灶情况而定。不用微波炉,用电饭煲、高压锅也是同样做法。7、浸泡香菇、海蛎和虾仁的水可以去除沉淀后留下煮饭,代替高汤。不用也无所谓。8、所用辅料,如肉、虾干等,一定要爆香。9、打散米饭时要用筷子,不要用盛饭勺,以免米饭搅碎,口感不好。0、这道米菜一锅出的饭,吃时只需配个汤即好,如果喜欢,还可以搭配花生米和甜辣酱,味道可口,十分方便。、补充说下米,用什么米都行,只要是煮干饭的米即可。我今天用的是东北大米。
养生爱好者清明该吃什么?荠菜
清明前后的春天,肝阳上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清明节之后,最适宜吃的时令蔬菜之一是荠菜。
荠菜可以降血压、健胃消食、疏通肠胃,治疗胃痉挛、胃溃疡、肠炎等问题。另外,荠菜还具有强筋健骨、明目养肝、润肺和中的作用。荠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钙、铁、磷以及维生素B、B2、C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适合清明时节食用。
2螺蛳
清明前后,春暖花开,大地复苏,潜伏在泥中休眠的螺蛳纷纷爬出泥土。此时螺肉肥美,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田螺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它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市场买回的田螺要放养三天,在盆中滴上几滴麻油或菜油,让田螺排尽肠腔内的泥质污物,每天换水几次,用刷子刷净、绞去尾部,焯水后高温加热、炒熟、焖透。
4虾
“三月黄鱼四月虾,五月三黎焖苦瓜。”关于清明虾,曾经有诗这样描述:“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说的正是清明春雨淅沥,河鲜生长让人垂涎的景象。现在“清明虾”正处新旧交替的时候,雨水足,新虾未“散春”,运气好的甚至可以看到虾肚里有虾籽。
怎么区分野生河虾和养殖河虾呢?野生河虾因为平时运动多,身形更为修长,它在水里会不停地游动,抓起来时张牙舞爪,钳子会比养殖虾更为有力。入口时,野生河虾肉质更为清甜爽脆。河虾并不是越大越好,以小手指大小为适宜。这种清明虾,简单油炸后,用叁巴酱炒来吃,佐酒一流。
4香椿
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是北京清明时令佳品。香椿一般在清明前发芽,谷雨前后就可采摘顶芽,这种第一次采摘的,称头茬椿芽,不仅肥嫩,而且香味浓郁。
香椿是时令名品,含香椿素等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香椿的挥发气味能透过蛔虫的表皮,使蛔虫不能附着在肠壁上而被排出体外,可用治蛔虫病。香椿还含有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有抗衰老和补阳滋阴的作用,故有“助孕素”的美称。香椿具有清热利湿、利尿解毒之功效,是辅助治疗肠炎、痢疾、泌尿系统感染的良药。
5河蚌
据说和螺蛳一样,清明前后的河蚌最肥美。“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老扬州常见的做法是河蚌烧豆腐、咸肉烧河蚌,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都说明河蚌要在春天,尤其是在清明前吃最佳。因为清明前水中的蚂蟥、微生物还未频繁活动,因而这个时候的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特别脆嫩可口。
蚌肉洗干净之后,切成细条,佐以各种调味作料,或烧、或烹、或炖,如河蚌烧豆腐,河蚌咸肉煲等,都是初春时节江南人家餐桌上最常见的美味。鲜白的浓汤,碧青的蒜末,褐色的蚌肉,雪白的豆腐,热气腾腾地端上桌,都会叫人食欲大振,如神仙一般快活。配上春天才上市的头刀韭菜爆炒,更是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极力推荐的吃法。
6韭菜
说到春天要吃的东西,不得不提到韭菜。在懂行人的口中,韭菜属于“瘦物”,因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帮助瘦身并促进食欲。另外,韭菜有“春食则香,夏食则臭”之说,要品尝至鲜之味,可要抓紧呢。
韭菜的独特辛香味是其所含的硫化物形成的,这些硫化物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有助于人体提高自身免疫力。韭菜中这些硫化物还能帮助人体吸收维生素B及维生素A,因此韭菜若与维生素B含量丰富的猪肉类食品互相搭配,是比较营养的吃法。不过,硫化物遇热易于挥发,因此烹调韭菜时需要急火快炒起锅,稍微加热过火,便会失去韭菜风味。
7马兰头
每到清明时节,马兰头特殊的香味最为吸引人。许多野菜都是春天长成,最嫩时也是在春天,像马兰头一旦过了清明,就会逐渐变老,嚼不动了,因此这几天是最适合吃马兰头的。
马兰头的制作最为简单,只要和豆腐干干拌后点上香油即可。马兰头性味辛凉、微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之功效,适合春季养生食用,不但能补充维生素,缓解春困,还对初春常见的咽喉肿痛非常有效
8蕨菜
蕨菜又名吉祥菜、龙爪菜。每当冰雪消融、春回大地的季节,正是采蕨的黄金季节。蕨菜吃起来清脆细嫩,滑润无筋,味道馨香。家常可炝、炒、打卤下面条、做成包子馅等,吃法极多。蕨菜营养丰富,有提神、去油腻、助消化的作用,因此,人们称蕨菜是“山野菜之王”,“雪果山珍”。
新鲜的蕨菜带有较重的苦涩味。食用前需要经沸水烫后,再浸入凉水中除去异味。如果少了这个步骤,蕨菜入口就比较苦了。制作得当的新鲜蕨菜口感清香滑润,再拌以作料,便是一道难得的上乘酒菜。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吃法是炒肉丝。
Tips:还在为做饭而烦恼吗?还在纠结今天该吃什么吗?治疗白癜风医院怎么样福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