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细雨如愁,思念上心头~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清明习俗:主要有扫墓祭祖、寒食赐火、插柳戴柳、春游踏青、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斗禽、拔河、赠画蛋、吃青团、吃红藕、植树等,当然最主要习俗是祭拜祖先,悼念亲人。插柳戴柳则与古人祛鬼辟邪观念有关,柳在古人心中有辟邪祛鬼的功能,佩戴能防鬼侵害。据记载,清代民间还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可见过去插柳戴柳是清明必备装饰。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诗词里的清明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拍摄于昙博园区)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拍摄于昙博办公区)
清明节美食清明时节福州有吃“清明粿”的习俗。用“清明草”俗称绵菜、米菜、佛耳草、鼠曲草,在清明时节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与糯米粉和均匀。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或绵菜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鲜嫩欲滴。一般用新鲜挖出的春笋做馅儿。有包成团子的,有做成圆饼的,也有包成饺子样但更精致些的,那皱褶的花边一个个碧绿剔透,美味极啦~~
撰稿:徐琳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