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城市活动回顾刘懿走入日常认

本文为嘉宾在6月10日城市中国+OCAT“我们的城市”论坛“自然的日常:从国家公园到城市郊野”上的分享发言,内容经本人审阅。

刘懿

上海栖星生态环境咨询有限公司咨询总监

先分享一组数字,来自前段时间去过的三江源,这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超过米,很多人在那里会有高原反应;面积达到12.7万平方公里,占到中国国土面积的1.3%。我们说国家公园是一个全民共享、共有的地方,但像三江源这样的目的地,我们很难想象所有人都会到这个地方。

所以今天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两重含义。国家公园走入日常,一种是空间的走入。国家公园或许离我们很远,但当它作为一种人与自然相处的理念影响各类森林、郊野公园的建设时,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影响;还有一种走入日常,则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层面——我们如何理解国家公园,如何把国家公园内化为一种常识化的认知甚至一种行为习惯。这种国民与国家公园的情感连接构建,或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走入日常。

国家公园何以为“国家”?

当我们讨论国家公园时,我们都说了什么?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转型发展、新常态等宏大词汇的背景下,国家公园首先成为一个政治与体制建设的目标。

国家有几层含义,第一意味着等级,即国家级。中国之前的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也有等级的概念,但国家公园对国家的象征性更强;第二,国家意味着国家财富,国家公园所保护的独特自然生态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产。第三,对公众而言,国家意味着“国家意识”。有意思的是,比如奥运会、汶川地震、或者钓鱼岛等,我们老百姓会因为一些特别的事件而意识到国家的概念,而这一次,我们在用一种空间来承载国家的形象和内涵。

国家公园的“公园”,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我们理解的公园,以游憩游览为主,而会有更为独特的体验主题和表达内涵。

上图是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周年的时候,《美国国家地理》上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我们怎样用国家公园来讲述国家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国家公园在美国不仅是一类游憩目的地,到年,美国已经拥有59个国家公园,个公园单位,名行政员工,上万个合作伙伴,10名志愿者,每天会产生万美元的收益。每年会有3.2亿人次来到国家公园,其中80%是美国本地人。对美国人而言,国家公园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但这只是认识国家公园现状的一个维度,还有另外两个维度。

上图是纪录片《国家公园:美国最佳创意》的截图,从左到右分为三组。第一组,阿拉斯加的棕熊和鱼、山水景观和地貌,国家公园多年的发展中保存了大量这样的自然景观;第二组,其实是关于美国国家公园的黑历史,在成为国家公园前,包括黄石和悠仙美地,都曾属于私人所有,在早期的旅游开发中遭受许多破坏,国家公园所在地还涉及当年美国驱逐本土印第安人的历史;第三组是一组人物的影像,有最早提出建立国家公园的画家乔治·卡特林,被称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的约翰·缪尔,以及更多为国家公园呼吁的群体——这是围绕国家公园公有化议题长达几十年的博弈。

纪录片里有两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第一,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公园帮助公众懂得了民主的完整意义;第二,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会去到那里,国家公园成为美国人亲情传递和培养国民意识的场所。

从年开始,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一直在邀请当地和全球的艺术家,创作主题海报和各种风格的插画。国家公园的视觉系统变成了独特的,影响平面设计、甚至广告业的一套元素。国家公园不只是公园,它在影响一种文化。

纪录片里面还有一句话:对美国人来说,国家公园远不止是观赏风景的地方,它们是全民共有的精神联系。

如何讲述我们的国家公园故事

回到中国,我们今天提国家公园的时候,有四个字很重要,全民共享。共享不是共游的概念,但共享意味着更多。国家公园意味着一种全社会对待国家级自然资产的崭新方式。在这里,国家公园像是一种矿藏,政府、市民、家庭、规划师、科研人员、平面设计师等不同的社会角色,都可以用它来创造社会成果。国家公园是我们共同塑造的,而不是自上而下国家规定就完结的。国家公园像是一个途径,成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国家转型、城市建设、甚至个人发展的一条特殊路径。

中国在年正式提出国家公园体制之前,也有很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统计到年时的数量就有个。如何让游客更好的体验这些公园,国家公园的建设,更像是给众多这类自然主题的公园提供了一种范本。这里面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解说。

解说可能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词汇,解说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情感、知识,用自己的方式把景观联结起来,帮眼前的景观注入一种理解。每个人付出自己价值的时候,背后的景观才有真正的意义。解说是一种方法,鼓励所有人用自己的经验去面对眼前的风景。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在现场,也可以在很远的地方。

你面前的一块解说牌,我们把它比作“风景的字幕”。你可能看不到当年的战争,看不到父辈的历史,但解说牌可以告诉你。而解说牌只是解说的一种载体。围绕一个公园,在解说途径上有哪些方法?可能是一个游客中心、科普馆,可能是一个出版物、折页、艺术家的海报,也可以是解说标识牌、自然体验的活动、一套自导式的步道、线上展示等,这些都在传播国家公园背后的故事。今天和19世纪谈国家公园完全不一样,技术、交通方式、家庭都变化了,解说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新生态工作室在年成立,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从国家公园到郊野公园的各类自然目的地探索解说的创新形式。这里分享一个例子。

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在江苏苏州。从太湖到上海,整个长三角是一个巨大的湿地,大量湖泊星罗密布,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就在其中几个湖泊的中间。这里历史上曾因为血吸虫的泛滥而被当地人恐惧,后来为了消灭血吸虫而填土围湖,成为一个很多岛状的林地。也因为这样的缘故,这里没有像江南很多地方那样被水稻田覆盖,从而保留了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更具江南传统形态的水乡村落。

公园已经做了大量的规划设计方案,还有很好的复古建筑和博物馆。我们介入的第一个工作,就是通过解说规划,为这些不同的空间载体,梳理合适的本地化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不同的调研和分析的方式。

湿地里有一块水杉林,我们用航拍加载红外探头的方式在夜间观测,看到里面有大量白点——这片水杉林是很多白鹭筑巢栖息的地方。因为它周边有很多水稻田、鱼塘,为白鹭提供食物,而水杉林又足够高和安全。

同里在全球八条鸟类迁徙线路其中一条的节点上,围绕它的迁徙鸟类资源,我们去梳理不同季节来到同里的鸟类,当把这些鸟放在一个时间轴上,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故事。很多人对于认识一个动植物,其实没那么大的兴趣,关键在于那个物种和当地有什么关系,经历了什么样的成长和变化。我们后来把这些发现变成设计元素放到公园的导览图里,这张地图就不再只是单纯导览的作用。

调研本地物种会带来很多启发。上图的鼠曲草在南方很多地方都会有,我们清明时吃的青团的绿色,就来自这种草的汁液。鼠曲草也是每年冬天过去,最早在土地上变绿的植物之一。同里湿地公园很容易看到鼠曲草,这种在水稻农田中保留下来的荒野,可能也是我们今天城市化中的幸运。

(手机横看)

这样对本地化故事的探索还有很多,最终,它们都成为我们为公园开展解说设计的丰富素材。最近的一次,我们的设计师把同里湿地典型的植物和鸟类画成一幅春夏秋冬的四季长卷插画,通过四个不同的场景,讲述不同的生物在这里怎么生活。这幅插图后来变成公园游客中心的一个主题欢迎展览,后来又变成一本叫《同里湿地超有趣》的书,我们再给这本书设计不同的道具,这样小孩子去现场的时候,就有了一套自主探索公园和自然的方法。

解说是为了更好的保护

有时我会觉得,解说设计并不是一个很深的东西,但要考虑很多细节,而关键在于你怎样去挖掘在地的资源。我们归纳出两句话:Whytheylivethere?Whywearehere?所谓的解说、构建情感,让大家爱自然、爱公园,背后到底意义在哪里呢?作为一个异乡访客,你要了解一块陌生的荒野,一个切入点是为什么那些生物会生活在那里,去了解那些生物出现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关久远的进化、也可能有关不同物种之间的联系;而对于我们家乡的自然,可能的切入点则是我们为什么今天会生活这个地方?我们是怎样生活的?这样的好奇心,可能成为大家去认识自然的一个切入口。

回过头来,我们讲国家公园,会讲到体制、经济、旅游、文化、情感,这些都是我们城市化文明的成果。但是这背后可能还有一个初衷,是我们来重新审视所谓“保护”的意义。国家公园会执行最严格的保护政策,但保护不是维持。中国的发展太快了,之前很多年我们可能都在“抢救性”地保护,但以后会更多是“常态化”的保护。这个过程应该是帮助被保护的区域与内部和外部之间建立更多更紧密的关系。就像生活在三江源的牧民们,如果和当地的自然、还和遥远的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有更多的连接,保护就更会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保护应该建基于社会公共的财富观,和所有公众的公共意识。

活动现场

文字整理+摄影/宋敖图片提供/刘懿

/淘宝/

搜索店铺;

-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比较好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bm/2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