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人吃艾粿的季节到了咬下一口满满家乡

—01—

艾粿,就是加了艾草的米粿,是大田春季的一道经典小吃。它不仅美味,还饱含着家乡的传统文化。

老家的艾粿,用的米叫“白谷”米(粳米的一种),本地话“粿米”、“大禾”。它是原始品种的单季稻,种在高山梯田上,产量很低,亩产-斤。

“白谷”收割后,可以留些谷子当种子,第二年再种。只是这种子未经过优选杂交,长出的稻子,杆很高,容易被风刮倒而颗粒无收。

但“白谷”米的韧性、粘性和香味特别突出,做出的粿外表温润如玉,口感香甜劲道,是其他米粿无法比拟的。

所以,乡亲们每年都会种一些,自家吃。

老家的艾粿,用的艾草有两种,香艾和黄花白艾。

香艾,也叫大艾,青绿色,用它做出来的艾粿呈碧绿色,很漂亮,但做的人不多。原因估计是它太香了,香到臭的感觉,甚至有人闻到大艾的气味就头晕。

香艾,也叫大艾

黄花白艾,就是鼠曲草,也叫小艾。枝叶上有白色棉毛,叶片像菊叶,开絮状小黄花。

用它做出的艾粿,颜色不如大艾的漂亮,但香味清新自然,让人愉悦,为我们所常用。

,鼠曲草,也叫小艾

不过,大艾和小艾都只能在春季采摘,立夏后它们枝叶变老,发苦,就不能吃了。艾粿是春天独有的味道。

—02—

做艾粿

老家的春天来得早,“立春”一到,鼠曲草就抽出了新芽,“雨水”时已有半寸来长。勤劳人家的主妇这时就开始采艾了。

她们把采来的艾草,洗干净放竹匾上晒干,留着二月十九观音诞辰、三月三拜大树时做成艾粿供品。有时也全家动手,现做一些,尝尝鲜。

采鼠曲草

主妇们先将新鲜的艾草洗净,放沸水锅里焯一下,捞起来,然后迅速投入冷水中漂洗。

洗过两遍,把水控干,男人们将其放入石臼里舂,舂到艾草绵烂,不见经络,取出,挤掉汤汁,备用。

舂鼠曲草

同时,主妇们按1:4(艾草泥1:白谷米4)的比例,取适量“白谷米”,先浸泡三个小时,再放大锅沸水里捞一下,然后用竹漏勺,打到木甑子里蒸熟。

蒸熟的白谷饭,男人们趁热整甑抱起,倒入石臼,撒点盐,用大木锤不停地捶打。

待白谷饭粘在一起了,把备好的艾草泥倒进去,继续捶打,直到它们融为一体,变得细腻光滑又Q弹了,再整团取出。

舂艾粿

捶好的艾草白谷饭取出时,还是温热的,男人们将其拿到竹匾上,用力搓成光滑的大粿团,再分成数个小粿团。

而后,家里的主妇、孩子们一起动手,趁热将小粿团逐个搓圆,再放到粿印上压成块。这样一块艾粿就做好了。

鼠曲草艾粿

做好的艾粿看起来像青绿色的玉。咬一口,一股淡淡的青草味从舌尖弥漫开来,满是春天的味道,让人吃了还想吃。

但是,这样尝鲜的机会不多,因为做艾粿太耗时费力,家里不常做,下次吃要等二月十九和三月三了。

—03—

二月十九,做艾粿拜观音

老家的很多美食,都与拜拜有关,比如白粿、鸡鸭、猪肉这些都是,艾粿也一样。尤溪有句俗语“二月十九,观音吃草”,这里的“草”就是艾草,“吃草”就是吃艾粿。而这俗语来自一个传说。

相传,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看到凡间农夫,每天早出晚归,耕田种地非常辛苦。便上奏玉帝,从天庭派牛下凡,帮助农夫耕田。

观音在牛下凡时,交待它只能吃草而不能与人争饭吃。同时还怕牛不听农夫使唤,取来金环穿鼻牵绳,套上夹梏将它们的脖子系住,驯服它们,默默耕耘。

牛下凡后任劳任怨,辛勤耕作。农夫在它的大力帮助下,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大艾做的艾粿

后来,观音看到牛,常年累月劳作,吃的只是草,确实太委屈它了,觉得自己对不起它。

于是,就在自己二月十九生日这天下凡,采摘艾草拌着米饭,做成艾粿和牛同吃,以表示对牛的歉意和慰劳。

很快,民间也效仿观音在这天吃艾粿,以表示对牛的谢意,同时备上几份供奉观音。于是,观音用来敬牛的艾粿,也成了人们敬奉她的供品。

鼠曲草艾粿

这个传说,在家乡流传颇广,我小时候就听父亲讲过。原因想来也简单。

在我们村,一直有二月十九做艾粿拜观音,吃艾粿谢耕牛的习俗。

每年的这一天,村里的观音庵人声鼎沸,主妇们带着刚做好的艾粿,还有斋菜、茶叶、糖饼、香纸烛等供品前来朝拜。然后把拜过的艾粿带回给家人吃,以求全年平安顺利。

来源:微尤溪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怎么预防
北京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bm/2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