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不满足在福州吃吃喝喝了,于是就想出了《双城记》这个可以借口跑到更广阔天地去撒野的新栏目。目前定下的目标是,先把福建1个副省级市、8个地级市、13个县级市、44个县,全部溜一遍。我们的心是野的,腿是短的。第一站,我们挑了最近的福清。PS:如果你是福建某个地方的自媒体运营者,想尽地主之谊请我们去大吃大喝,同时也为你家乡的美食美景做点小广告的话,欢迎你联系我们了解详细合作事宜,尽快成为我们《双城记》的联合出品伙伴。
双城记x1到福清
9月4号早8点,我们从福州出发,一路开车穿越初秋的微凉,从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
对于福清,我知道的不多。在真正面对它之前,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脖子上带着大金链子的福清帮。
福清是福州的一个县级市,和福州市、莆田市毗邻。因此在民居风格和民俗上,都有很多类似之处。比如民居上类似莆田的红砖墙,民俗上清明前后的鼠曲粿,在莆田就叫做红团,种种这些类似的地方,让我觉得即便是第一次来福清的我,也能跟得上它的脉搏了。
福清网的朋友带我们几乎逛变了整个主城区。街心公园、田墘路、东门菜市场·····这些福清人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虽然它们有点老旧,但是满满地都是人间烟火的气息。
第一站
田墘路
早餐摊海蛎饼
我们刚到达福清,早上10点,紧赶慢赶总算在早餐摊撤掉前到达。我们的摄影机一架,旁边的依伯就跟我说:”福清海蛎饼很出名啊,要好好宣传一下我们福清的小吃。”
老板娘是个和蔼可亲的阿姨,这个摊子已经是老福清人早就熟悉的地方,每天早上都有人来买。
这个小小的炸铺只在早餐时间供应,除了海蛎饼外还有炸春卷、三角粿。看着海蛎饼在油锅里“滋滋滋”的声音,总觉得这一瞬间抓住了福清人生活的片段。
即便是临近中午的时刻,还是有很多老顾客光顾小摊,一旁路过的依伯,抽着烟围观拍摄,这一幕也特别“福清”。
第二站
东门菜市场
东门菜市场是福清的传统市场之一,因为存在时间悠久,人们还是会选择来这里买东西,我们刚进入菜市场的时候,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各种水产品、水果摊、包点铺。
菜市场都是一样的,但每个摊位都有着自己的美学理念。为了吃而忙碌的人们加上老旧的居民楼,整条街的风格仿佛一直都停留在过去那个年代。
逛的有点累了,拍一张这次带领我们吃遍福清的东道主美妞和老街的合照。
在去福清前,我特地查了一下东门菜市场,发现网络上关于它最多的资料就是关于这只乌龟的,我们的导演硬要她和乌龟玩耍,乌龟看到镜头(深深)都吓的躲进去了。
鱼的品种也超丰富,这是其中的一种:红鱼。
东门菜市场—美味包点铺
路过一家“美味包点”,老板娘告诉我,这是gui,鼠曲粿也叫艾草粿,是福清特色之一。我问她,这和莆田的红团有什么区别?,她跟我说,她没有去过莆田,也不知道和莆田的有什么区别,只知道清明前后,本地人就会开始做鼠曲粿,要么自己吃,清凉清肺,直到春节,鼠曲粿一直会出现在福清人家家户户里。
鼠曲粿都会成乌龟的形状,老板娘说,这是象征着:长寿。鼠曲粿一般有甜馅和咸馅,姑娘要吃甜馅,有了鼠曲草的味道入口并不会感到太腻。
东门菜市场—面包店
下一站,我们到达小食铺。现代人喝下午茶总得挑个咖啡馆或者甜品店,在过去,福清人喝下午茶叫做“吃茶”,这句方言也和闽南、莆田地区一样。既然“吃茶”,那一定就有“茶食”。
姑娘给我们介绍了三种福清特色小食:麻花、寸枣、茶食。
麻花和寸枣。
茶食是福清特色小吃之一,这种类似细面条炸成的特色小吃,由于香、酥、脆兼备,当年在福清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古早小食也逐渐开始淡出人们视野。
不过幸好还是有人在坚持这种古早的做法,让我们现在能在老市场得以见识。
八宝饭,福清的八宝饭与众不同,它可是半甜半咸的,满足了不同喜好的食客。是福清传统宴席上常见的甜品,吃起来,香、甜、绵、柔,倍受欢迎。看看我们姑娘吃的满脸笑意,就知道它的好吃啦。
第三站
街心公园
我问起同行的福清小伙伴,他们都说这是福清的市中心,但是我一眼望向周边,福清的市中心比起福州确实“迷你”了许多,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大量的人们聚集在街心公园,有老人、小孩、还有中年人,在街心公园活动的人多,有听剧的、打牌的、聊天的,都混在一起。
还有不管三七二十一睡姿飒爽的小孩。
第四站
街心女人街
光饼东张紫菜饼摊位
都说福清市东张镇的紫菜饼好吃,好多地方有卖,有的在街上串走,沃尔玛门口也有,街心公园以及水南车站那边就更不用说了。
福清,最出名的就是光饼,在福清光饼的基础上的一种改版。在内馅加入紫菜、肉等。在福州,人们通常把饼面没有芝麻的叫“光饼”,有芝麻的叫“福清饼”。但在距福州60公里的福清市,人们则把饼面有芝麻的叫“光饼”。
与闽北地区光饼相比,福清的紫菜饼更大。而且做法更加复杂。
从前,紫菜饼饼都是百姓吃用,如今福州的大酒楼、大酒店,也把光饼切个口,夹上糟肉、粉蒸肉、雪里红、苔菜,浇点醋蒜汁,当作酒席上的一道特色点心待客。
不过我们几个人尝了一下福清光饼,一个个都喊咬不动,也许我们几个年轻人真的不中用了,牙口都被碳酸饮料腐蚀了。
光饼摊对面还有个老爷爷的修表铺,这里还保留着城市里消失的老行当,看着真亲切。
吃完光饼,我一回头看着女人街,觉得这条街特别“中国特色”。因为在巷子里,统一的霓虹灯招牌还亮着,“衣心衣意”“媚金内心”·····,建议贾樟柯导演可以来此地取景拍摄。
第五站
福清市产塘街冠业溜冰场楼下
云记番薯丸
番薯丸,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地瓜丸,是福清传统的汉族小吃。外表圆滚,有着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它外边的皮儿是用淀粉或者地瓜粉混合蒸熟去皮的番薯搓成的,里边的馅儿则是由猪肉、紫菜、海蛎、葱等组成。
云记番薯丸已经开了20多年,从老祖宗上面传下来的。深深刚吃第一口就直喊“好吃,跟福州的不一样。”便去问老板,为什么这么好吃,之前在福州吃的都太腻。老板沉默了一下,便蹦出一句:“秘方不能说。”
云记的老顾客比较多。老板告诉我们说,只要是出国回来的,还是读大学回来的,以前吃过的都会回来这里吃碗番薯丸,已经是习惯了。
第六站
西门街
港头为龙焖面
福清港头焖面,是出了名的。问起老板娘的时候,她也是告诉我,港头老家这地方,大家都是做焖面的。
焖面已经成为港头的一张名片。
老板娘自己一个人开一家店,做焖面也做了十几年,因为港头这地方海鲜多,所以她的焖面一定会加很多海鲜,虾、海蛎、螃蟹......,煮出来汤汁里都是浓厚的海鲜味。虽然看起来和莆田卤面很像,但是味道上还是有些不同,但具体不同我也说不上来,大概是每个地方的人的习惯不同吧。
第七站
后埔街
明心冷饮甜品
明心甜品,是福清第一家甜品店,今年已经是它走过的第二十个年头了。我问同行的姑娘,她告诉我,她小学的时候,这家甜品店就在了。每年夏天一定要来这里吃冰。
这家店的刨冰类,和西米露都是招牌。每一样都值得试试。虽然已经进入初秋,但是福州还是燥热,店里一天到晚还是满满当当的人流,到晚上的时候还会在门口摆好几张桌子照顾等得急的客人。
第八站
医院对面的巷子内
89老本行拌面扁肉
89老本行拌面,一对姐弟正在忙活。他们是这家老字号的第三代传人,从爷爷辈到如今已经有25年了。姐弟俩是从爸爸那里学来的手艺,如今爸爸上了年纪,便传给了她俩。老板娘告诉我,其实刚开始她也不愿意接手,因为做餐饮实在太累,但又可惜手艺没人传承,姐弟俩还是接了手,继续做了下去。
“我们在这个地方已经呆了20多年了,都没有搬离过。唯一一家没有分店。”老板娘很自豪地跟我说。
93年至今没有离开过这条小巷子,这在手艺人眼里不算什么。干吃这一行的,如果你要搬离这个地方还要从头再干,这是致命伤。所以一年到头除了很重要的事情,休息之外,都不会歇业,让每个来到店里的顾客都能吃到,不会失望。
店里的招牌拌面扁肉是情侣套餐,甲骨肉拌汤也很正宗。
我们点了一份拌面扁肉刚要坐下,就听见门口一人一边停车一边向老板喊:“老板,情侣套餐来一份。”
第九站
田墘路
小桥文清鱼丸店
小桥文清鱼丸店在福清算得上是真正的百年老店了。一直以手工鱼丸而闻名,当我们说要采访一下老板的时候,老板就一直跟我说:“很久以前侨乡纪事就采访过我啦。”
这家鱼丸店位于福清东门市场旁,福清二中体育场后门附近。这家鱼丸店的老店是开在小桥街的,所以叫做小桥鱼丸店。
鱼丸分青鳗鱼丸和普鳗鱼丸两种,主要是皮不同,馅还是一样的。因为青鳗鱼丸的用料成本更高,所以它的价格也会比普鳗鱼丸贵上一些。但不管哪种鱼丸,都是扎扎实实的纯手工制作。
鱼丸一碗有五粒,汤面飘散着葱花,一点儿也不油腻,清淡可口,加点醋,味道就更好啦。那天因为跟老板聊的有点开心,鱼丸煮沸了还不知道。当老板把盛好的鱼丸端在我们桌上的时候,连声说到:“聊天聊忘记了,都煮过头啦。”
这就是生活啊,生活的味道就是在这些误差里。
第十站
石竹山风景区
石竹山庄
石竹山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位于福清市区西郊10公里处。将近傍晚的时候我们到达石竹山,来到这里,一群年轻人不是为了爬山,而是为了一只有身份的鱼来的,但是在吃鱼之前,我们看到了鲤鱼湖在夕阳的映衬下的美景。
美女配美景,真是美炸了。
“此刻我还需要一瓶酒。”导演深深说。
石竹山庄就在石竹山下,标准三星级酒店。餐饮以主打石竹湖鱼头为主,主营本地土菜。虽然不是节假日,还是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就为了鱼头。
汤汁非常的鲜美,鱼肉滑嫩,吃它之前还要掀开一层草帽,特别有仪式感,一看就是一条“尊贵”的鱼。除了鱼之外,当然我们还吃了很多其他的菜,但是因为我们都光顾着吃了,所以照片都没有拍。
“马蛋、福清高山羊肉、福清城区横街尾福顺时稞店所制作的芋棵、福清的鼎边、盖邑扁肉、福清南岭牛仔肉、江阴豆腐焖、米时、洋砚糕、炒糕、溜溜等等,”这些福清美食我们都还来不及吃到,旅行就是一连串的遗憾哪。
但此行最大的感受就是,福清的美食文化就藏在市井中,它的小吃居多,主要是糕点、面食、炸物、小吃被人熟知。另外因为地域的影响,在当地有着名声的光饼、扁食,也不同于福州的味道。
在福州已经很难能见到一家店一直开在一个地方不变,在福清,发现通常一家老店都不会轻易搬离地方,一家几代人兢兢业业恪守自己的手艺,熟悉的人常来光顾,这些老味道才不足以失传,同样,从这样的人做出来的食物吃起来才觉得扎实。
我们像是一个重回人间的沙漏,一路买买买吃吃吃,从白天吃到黑夜,带领我们吃喝的福清网的小伙伴直说:“吃完今天,我估计得一个月对美食无感,太撑了。”直到晚上9点,我们吃光了最后一顿:石竹湖砂锅鱼头后,将福清的烟火气一股脑吞进肚子里,带回了福州。
“福清真是个好地方。”过气网红深深摸着圆滚的肚皮说道。
联合出品
福清网,福清最大的新媒体社群
平话,福州本地艺文生活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