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乡回出一堆哀叹,故乡沦陷、年味消失论不绝于耳。对于我来说,这都不算个事,潮汕的年味在舌尖上,有做粿,就有年味。
粿,睹字思义,以稻米为主,糅合其他食材做成的副食品。将粿文化发扬光大的,便是潮汕,逢年过节,各地不同的粿种之多,绝对亮瞎外地人的眼。而这些争奇斗香的粿,基本都出自每家每户的“老姿娘”(上年纪的妇女)之手。
看奶奶外婆妈妈做粿,成了过年的主要节目之一。若看得食指大动,忍不住偷吃一点馅儿,也能找回一点童年的感觉。
广东人出了名的什么都吃,潮汕尤甚。潮汕美食之所以那么出名,除了求鲜求精外,食材的丰富多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体现在做粿所用的食材上,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粿还与民风民俗紧密联系。如潮人除把粿当作日常点心外,每个节日都要做不同的粿,即所谓“时节做时粿”。
清明节做鼠壳粿,端阳节做栀粿,中秋节的发糕,冬至的菜头丸,过年的甜粿,各种祭拜神明或祖先的日子更离不了粿,如送灶日的煎粿。
“粿”贯穿在潮人的整个生活图景中,牵扯着他们心中的乡情、亲情,与他们的欢乐和悲苦紧密相联。
(拜神的甜粿需要这样子摆)
粿是怎么来的?
移民因素潮汕先民是从中原南迁到潮汕地区,按祖籍习惯,要用面食当果品祭祖。但南方不产小麦,所以改用大米制成果品,就有了今天的“粿”。潮汕地区的粿品种繁多,各种粿的来由也各不相同。
(拜神的发粿需要这样子摆)
什么节要吃什么粿?潮汕地区向来极其重视祭神拜祖,粿被视为仅次于“三牲”的必备祭品,按潮汕习俗,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需要做粿祭拜祖先,而不同的节日需要制作不同的粿品。
吃粿有什么好处?旧时潮汕地区疫瘴横行,药物奇缺,为保持人体健康,潮汕先民只好就地采摘各种草药与应时粿品结合,运用“时节做时粿,时令防时病”的方法做成具备不同预防功能的粿品,因此,潮汕不少粿品有保健养生、预防疾病的功效。
如:鼠壳粿可用于春天御春寒咳嗽,红壳桃可消食健脾,菜头粿可去邪热气,朴粿可健胃祛湿、消风祛疾,麦粿可利便养肝,栀粿可助消化、增食欲。
潮汕人为什么热衷于做粿吃粿?
四个原因:一、满足拜祭不同神明的需要;二、寄托良好祝愿和吉祥寓意;三、吃粿可保健养生、预防时病;四、凝结着本土文化,潮汕粿品从结构上讲,主要以主料和馅糅合在一起为特色,如荷兰薯粿、菜头粿等,体现着潮汕“融合”的精神,这种融合的精神也体现在其他方面,如潮汕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闽文化,潮人祖先海外求生,吸收异国文化而发展壮大。
红桃粿篇
潮汕人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会做红粿桃,来祭拜神明和祖先。城市家庭大多都从市场买,做粿的习俗渐渐淡化。下面用漫画科普一下红桃粿的制作过程。
红桃粿,又名红曲桃。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征长寿,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寿的愿望。有些地方叫作粿桃和红桃粿,因为外形像个平面的红桃子。
潮汕家庭妇女,一般都能掌握这类食品工艺。由于整个过程必须从舂捣米粉开始,故做粿又称为舂粿。
做红桃粿,必定离不开粿印。潮汕粿印,大多是木制的红漆印模或是用陶土烧制的印模,现代的粿印还有用塑料做的。以桃形为主,其它形状还有梅花形,圆形,方角形,石榴、芝兰花、鲤鱼形状等。粿印里包含着丰富的符号,每种符号既有审美的功能,又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桃“---是婚姻,长生不老和春天的象征”。所以,大部分粿印是用桃木来做的,而其图案里面也有着许多桃形,这反映了人们运用桃形来表达一种幸福美满、延年益寿、吉祥如意等愿望。
“石榴”---裂开时露出无数的种子,喻多子多福之意。它表达了“多子多福、儿女孝顺、家族兴旺的愿望”。潮客地区用石榴粿的场合有:新婚,摆满月酒,祝寿,拜神祈福等。
。
圆形---主要表达团团圆圆,鱼形表达年年有鱼。龟形有长寿之意,八卦形则有辟邪保平安之意。蝙蝠则有“福”“寿”之意。
通过这些图案祈祷吉祥和美好希冀。其它的则直接通过“福”“寿”“吉祥如意”等文字来表达人们的祈福观念。
油粿篇
没有离开过家乡,是不会知道自己会有多留恋,在其他城市呆久了,总是特别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当然,这其中最想念的还有家中的小食。油粿,逢年过节或祭祖,油粿都是必备的一道小食。
最喜欢吃外婆做的油粿,必定要用红心番薯做粿皮,番薯蒸熟后趁热剥皮碾成泥,撒入粘粉做成有粘性的粿皮。
外婆做的油粿的馅料分为甜咸两种,甜的是由白砂糖和上好的饱满的花生仁或者芋泥做馅,咸的多用七瘦三肥的猪肉和卷心菜丝,有时候还有虾脯等海鲜干货做馅,包成极限小的三角锥后,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这个时候甜油粿中的白糖已经融化成糖汁,一口咬下去满嘴清甜,而咬一口咸油粿,恰到好处的脂香溢出,被猪油滋润过的卷心菜丝闪着诱人的光……
(他叫火煤酥,油粿下锅之前用他试试油的温度。。超级爱吃他,我宁愿不要包馅料。)
鼠麴粿篇
鼠麴粿,也作“鼠曲粿”,几乎所有潮菜馆都讹写成“鼠壳粿”(潮汕话中“麴”与“壳”同音),因为潮汕人食名在外,“鼠壳粿”确曾吓坏过不少外地人,以为真是用老鼠皮做的。其实,鼠麴粿,是用糯米+鼠麴草+馅料做成的粿品,跟老鼠没有半毛钱关系。
鼠麴草又名鼠耳草、佛耳草,散长于田间地头,因其叶有“白茸如鼠耳之毛”而得名,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又可和米粉食也”。李时珍是否吃过鼠麹粿不得而知,潮汕先民断断不是看了《本草纲目》才发明鼠麹粿的。
潮汕的田间地头遍地可见的鼠曲草。
年临节近,老姿娘们便会带着孥仔(小孩),挎着竹篮,下田采鼠麹草。整棵采回,只摘嫩叶,洗净,熬熟,捣烂,加粘米粉、糯米粉和水揉成团,巧手翻飞,三抟两捏,粿皮便初具规模,接着放馅、压印、成形,整屉放入鼎,炊上二三个字(5分钟一个字),热腾腾、香喷喷、让人垂涎三尺的鼠麹粿便可以上床了(潮汕人称桌为床)。
压印工序必须非常细心,力求均匀,方能有一个外形美观不露馅的雅粿。
竹篮通风透气,有利自然冷却。
(去煎更好吃哦)
粿馅的有料无料固然重要,外观上的雅(美)不雅也颇为关键,它直接反映做粿的姿娘是巧是拙,半点马虎不得。潮汕粿印(模)都大同小异,但捏皮、包馅的时候是否有经验,手是否灵巧,直接决定了一个粿是滴馅不漏还是破绽百出;经验不足的,包馅、压印的时候看不出问题,一炊熟就露馅了。同族同宗,同桌拜祖宗或神明,谁家的粿雅谁家的粿丑,一目了然。于是,能否做雅粿,便成了衡量一个传统潮汕姿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群娘们在作秀,没人这样子做粿的,嘘。。。)
不过,你若当面夸一个潮汕姿娘会做雅粿,多半会当面讨个没趣。因为,“做雅粿”是一句由做粿引申出来的潮汕口头语,比喻嘴甜舌滑会说好听话、场面话,也比喻做足表面工夫,是褒是贬,其微妙处,也只有潮汕姿娘才能切身体会。
潮汕人传统观念中,一个好粿必须料足皮雅,一个好姿娘也当如是。不过,从80后开始,会做雅粿的潮汕姿娘越来越少,年节一近,市场上到处有成品粿卖,潮汕姿娘做雅粿的画面,越来越难得一见了。
三代潮汕姿娘,会做雅粿的,基本到70后止,80后很少人会了,90后肯围观,已是对70后母亲和50后外婆的莫大安慰。
栀粽篇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华夏子孙世代相沿的民间传统节日。潮汕端午有各种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习俗。潮人《端午》有名诗云:“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诗文活灵活现地道出了潮汕人过端午节的生动逼真情景。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这一天,潮汕有做栀粿、吃栀粿的习俗,栀粿因用料“栀子”而得名。潮汕人擅长时节做时粿,将中药加入到粿品中,时令防时病。端午节一定要吃的是栀粽。潮汕俗语说“食粽正会健壮”,这体现了潮汕人对端午节食粽子的保健功效的充分认识。
《本草纲目》曰:栀子有清热泻火、除烦解郁、凉血解毒的功效。
《潮汕百草良方》则说:“味苦、性寒、无毒、根味淡。内服清热利湿、利尿、除烦、凉血止血、散瘀”。栀子是秦汉以前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栀子的果实中含有酮物质栀子黄素,还有藏红花素等,用于染黄的物质为藏红花酸。《汉官仪》记有:“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用栀子。古代用酸性来控制栀子染黄的深浅,欲得深黄色,则增加染中醋的用量。用栀子浸液可以直接染织物成鲜艳的黄色,工艺简单,汉马王堆出土的染织品的黄色就是以栀子染色获得的。
端午时节,潮汕地区湿热交加,古有“恶月”的说话。本地人应时应景,在端午节,采摘栀子制作栀粿,既可做祭拜祖宗的供品,又可做一家老少的时令保健食品。一举两得,所以流传至今。吃起来有点奇怪的苦,又带点奇怪的香。
做法是把栀子敲碎用水浸泡成黄色栀子汁,和糯米粉拌成糊状,再盛入垫有炊巾的蒸笼中猛火蒸制而成,能助消化,增食欲,祛疫病。食用时用纱线牵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白砂糖蘸粘,甜润爽口,凉喉解渴。
潮汕的“栀粽”还包括潮州凤凰的“枕头粽”、潮州庵埠的“竹槌粽”和半山客区的“凉粉粽”。这些粽,有的用竹叶裹扎成长方形或长条形,有的则用手搓成细条状,其共同之处都是用中草药灰碱液浸米并制成素粽。在潮州凤凰,端午节包栀粽的习俗由来已久。制作工序也较繁琐:首先将杂柴的灰烬用开水淋上,再搅拌、过滤,便制成了制作栀粽的主要材料——黄色的栀水。再将糯米浸于栀水十多个小时,糯米变成了金黄色,再用于包粽子,包好的粽子得煮上六、七个小时。煮熟的栀粽,沾上砂糖,入口甘香爽口,别有一番风味。据说,凤凰栀粽补中益气、清除肠毒。每逢端午节,凤凰山区家家户户包栀粽,名声在外。
凤凰山的粽子,营养丰富,既补中益气,又能清除肠毒。而且有着很多人都没有听过的名字,叫“凤凰桅粽”,包得像一个小枕头,而不是传统的三角,“枕头粽”也因形似枕头而得名,虽也以糯米为原料,但其制作方法和渗入的液汁,却绝无仅有。
在凤凰,端午节包栀粽的习俗由来已久。“枕头棕”。它的外型与众不同,做法与用料也别具一格。小小的栀粽,制作工序却十分繁琐:首先将杂柴的灰烬用开水淋上,再搅拌、过滤,便制成了制作栀粽的主要材料——黄色的栀水。再把精选的糯米洗净浸于其中,隔24小时以后,糯米变成金黄色,再用加工漂制的竹叶包扎。这种竹叶是从高山采下来的白竹之叶,经煮后放进小溪中让活水冲浸,去掉杂质,直至竹叶变得柔软,洁白透明。经包成枕头形后用芦苇丝缠绕捆缚再放进锅鼎熬煮10小时以上。枕棕色泽金黄,光滑柔润,既可见米粒状,切开则似粉粿。吃时蘸粉糖,软而不沾,甘甜可口。
凤凰人为何要不辞劳苦制作这种粿品,是因为枕头粽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糯米经这样处理后,不仅暖胃补中益气的作用更明显,而浸植物碱之后能除肠毒,治疗尿频。若把粽烧煅成炭,还是小儿食积之良药。“枕头粽”更牵系着旅外凤凰人的乡思和情谊,诗云:
漂洋旅外多乡亲,
岂止茶香入梦频。
端午节临话食粽,
眉飞色舞凤凰人。
我们来了解凤凰桅粽的制作工序:
1)到山上杂木烧成灰,水煮开来浇(栀水),隔一夜沉淀,糯米洗后来浸(栀水),用的是荔枝木和山上杂木,“黑仔”、“甘母”。这些就是杂木烧成的灰末,将它掺水搅匀过滤出的植物碱液,就是“栀水”,是做桅棕的不二“法宝”。
2)泡米,这道工序很是费时。糯米洗干净滤干,用栀水搅拌均衡,浸到明天(凌晨)三四点就可能用来绑棕。要浸一夜和半天。而包棕的竹叶也是精挑细选。(用)白竹叶好,嫩的竹叶好,不然(用其它竹叶)包棕颜色发黑。
3)包好的栀粽放入沸水中煮,必须严格注意火侯和时间控制。栀棕要煮七八个钟头,煮越久越好吃,煮越久越韧,煮的时候要恒温,锅四周要烧火。一个大锅能煮60个,小锅80、90个。早上四点起火煮到明天天亮,没停。
4)七八个钟头后,栀粽煮熟了,剥开粽叶,粽肉色彩金黄,光滑柔软,切开之后沾上砂糖,品尝一下,顿觉甘香爽口,别有一番风味。和其它的粽子不一样,它是淡味的。平时吃的话先放进冰箱里冰一下,再拿出来,用纱线或小刀切割成小片,蘸砂糖来吃(也可以砂糖中加些搅碎的黑芝麻)。吃起来冰凉爽口,软而不沾牙,一股来自森林的清香与甘甜沁人心脾,别有一番风味。在我们潮州本地,喜欢边冲泡着潮州工夫茶(凤凰单丛),再来点点心,就是桅粽了,真是无比惬意的一件事啦~
栀粽营养丰富,既补中益气,又能清除肠毒,因此,每逢端午节,凤凰山区,家家户户包栀粽,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潮汕地区的人们也越来越喜欢这种传统食品。小小一个栀粽,里头蕴涵着节日的祝福,愿这样的传统习俗、传统手艺,在凤凰乡亲们的手里一代代不断地传承下去!
端午节除了吃各种粽外,潮汕不少地方还用伸骨节、使君子叶、真珠花菜、鸡蛋、猪肉等一起煮汤吃,能起明目、去热毒、驱腹虫的作用。据说吃真珠花菜能明目和清除腹内毒质,使君子叶能杀死腹内蛔虫,伸骨草能强筋壮骨,几种草药合煮能互相补充。农村家庭常于端午日用使君子花炒蛋给小孩吃,对治小孩疳积效果甚好。也有用使君子叶和薏米、赤豆熬汤饮吃,除病健身,放点红糖,颇为适口。上述各种食物本来在平时也可以吃,为什么会成为端午节的食俗?旧俗认为,端午节是“圣日”,吃了能立即见效,且效果显著,非这一天吃效果不大。
发粿篇阿嫲说,一年到尾炊好粿,来年也一样平安大吉。兴许也是为了答谢神明保佑,这些粿,大多是用来还神的。阿妈说,她小时候的发粿是用粘米粉和酵母来炊的。大米泡一天一夜,时光和水分把大米酝酿得迷醉,再用石磨子磨出雪白的粉来。磨好粘米粉晒干封好。等到要炊发粿的时候,再到药店里买一角儿酵母就可以炊了。那时候酵母是用酒饼之类发酵的,除了药店,就只有卖酒的杂货才会有。
炊发粿不难,一斤粘米粉配半斤乌糖,乌糖先用擂钵擂细,才能加到和好的粘米面团中,然后下酵母,让酵母在面团中间悄悄走一转,像酵母是要花点时间和面团中的各家各户叩门问好似的。这么等两个多钟头,就可以往粗瓷的发粿杯里添面团,添面团之前,一个个发粿杯的内头得轻轻抹一层油,待到一个个添好,大鼎灶的火也红了。就放到蒸篮上炊,炊二十多分钟,发粿就炊好了。
至于炊发粿,是讲究会“笑”的。什么是笑?就是一鼎发粿炊好后,一杯一杯的发粿,得像开花般的开出三瓣或者四瓣,谓之会笑的发粿。至于那些像艺术家帽子盖在发粿杯上头的,叫做盖头粿,这些是不会笑的,是上不了门面的。
这些盖头的发粿,只能让小孩们先吃。“笑”得好看的发粿,一般会先挑好,存起来拜神。那时候,炊发粿时蹲在灶头前,说是帮忙,其实是在玩火,那时的灶头总是那么暖和,柴火在哔哩吧啦中散发着温柔的火光,那火光容纳了我们幼时很多奇妙的念想。那火是带着一股特别的香气,是我后来闻所未闻的。
(外婆家的灶)
(小外甥,刚出炉的发粿太香,闻闻~)
甜粿篇潮汕人家,每逢祭神热闹的日子,都会自家蒸制一笼甜粿.甜粿蒸制精细,风味独特,深受潮汕人的喜欢。将上等的糯米浸泡一天一夜后捞起滤干并碾成糯米粉,在浸泡的过程中,需在上面放一株抹草,以起到避邪之用。
甜粿,作为一种神圣般的年糕食物,是不允许被玷污的,尤其在讲话方面,小编小时候总是好奇,所以在炊甜粿的过程中有时向母亲问一些有的没的,每当话语中含有一丝不好的言辞的时候,母亲总是严肃的说“麦讲呀多咯,麦讲呀多咯”并把我给支开来。
经过几个小时的漫长等待,热气腾腾的甜粿算是大功告成了,由两人合力,抓着粿布将这上百斤的一“埠”甜粿搬到用竹子编制的甜粿篮中,甜粿篮相当于现在小汽车的一个轮胎那么大小,由竹子编制的,底是六角的,筐沿面是圆形的,甜粿放在这样的竹篮内最后定型也是圆的,象征圆圆满满。最后的一道工序,就是对甜粿进行“按摩”,刚蒸出来的甜粿其表面难免会有一些泡泡或者不光滑,这时需要借助饭勺子蘸满花生油对其抚平,方可大功告成。
关于潮汕粿品的民谚熟语也让人们津津乐道。“甜粿好食,难炊”是指:甜粿虽然好吃,但“炊”(蒸)甜粿很费功夫,米(至少要筛两遍,越细腻越好。炊甜粿也很费时。“正月尾,番薯准甜粿”是指:元宵的甜粿,至月末已吃完了。此时农事方忙,春日初长,肚子易饥饿。冬薯留至正月尾,糖份最多,足以准(当做)甜粿。“无苦奈何炊甜粿”背后的故事是:甜粿耐贮藏。从前潮人迫于生计,离乡别井去过番(出境打工),临行前各炊(蒸)甜粿一笼,以备船上充饥。“无苦奈何炊甜粿”正是体现出这种背井离乡饥肠辘辘的艰辛。
说起蒸制甜粿的材料,一般是以糯米为原料,首先将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漂滤去水分阴干,然后放进石臼用人工舂成米粉(俗称糯米糕),舂米糕很费工夫,至少要过筛二三遍,粉末越微细越好。糯米糕过筛好后,按一定比例掺入白砂糖或红糖,并拌入水份搅拌均匀成为糯米浆糊,盛放入专用粿帕,放在粿箕上装入蒸笼,用炉火加热蒸熟。冷却后用纱线牵拉切成一片一片,然后再放在平底铁锅(潮俗称为煎盘)上加热,用植物油煎至金黄色,香酥可口。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糯米味甘,性温,食之有益气止泄,补中益气,主消渴,暖脾胃之效”,既是美食,又是药膳,难怪潮汕人爱吃。
关于甜粿,潮汕民间还有这样的故事:潮汕地区历来人多地少,“丰年不足三月粮”,加上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台风高发区),因生活所迫,所以漂洋过海谋生。在“红头船”时代,出洋的人随身所带“三件宝”:几件旧衣服、一罐淡水(或冬瓜)、几块甜粿.那时出洋的人乘坐的“红头船”是木质帆船无机械作动力,只能利用风帆,顺着潮水和风势行驶,有时遇到气象不好,在海上漂流,安全无保障,多久才到目的地,也是未知数。所以带上甜粿,对保持生命较有安全感。
冷却后的“甜粿”硬硬的,可以切成片直接吃,很有嚼头。甜粿也可以热吃,切片后粘上鸡蛋浆下油锅烙。烙甜粿可是个慢性活,很容易烧焦,得小火烙,还得注意翻面。
1、冷却后切成大块
2、切成0.5厘米厚的大片
3、打一鸡蛋
4、鸡蛋打成鸡蛋液
5、甜粿沾上一层薄薄的鸡蛋液
6、放油锅里烙(小火!锅里的油不要一次加太多,分次加油。)
7、烙好的样子。小朋友们都在催,赶紧给他们吃。
菜头丸篇
菜头丸,是潮汕地区传统的小吃,油炸而成,在现在的潮汕地区街边和夜市都有摆摊,有祛火除痰,消食开胃的功效。
关于下文,关于罾城
这是连幼希的故乡,一座位于粤东南海边上的小镇,隶属汕尾,现人称捷胜。因地势如古代的手网罾而获名,明朝建所城,民国毁城墙,如今过半人口出外谋生,很多熟悉亲切的风俗、味道和故事也渐被淡忘。希望,这些文字,能再筑一座,岁月带不走的城。
我家三十暝放过开门炮后,女人们就开始张罗着煮甜丸,拜天地,拜神明。到第二天小孩们起床穿好新衣服的时候,所有神明也拜好了。这时阿妈会把拜过神明的甜丸热好,要我们每人先吃一碗,再吃早饭。我们家大年初一的早饭是必须要吃素的,罾城有些人家还会给祖宗拜祭素菜。素菜除了甜汤菜脯豆干咸菜,印象最深的还必须有一盘煎得金灿灿的菜头丸。
菜头是我们那的话,也就是外边人说的萝卜。我一直觉得菜头这名字是比萝卜更有想象力的,萝卜两字太雅了,让人难以想象出一种蓬勃的生机活跃的姿态。倒是菜头好,通俗得一听就能在脑海里浮现一角绿色欣然。
我们家对菜头的吃法很简单,除了加点焖猪脚的卤汁一块炖,就只有做菜头丸了。菜头丸都是在大年廿八左右做好的。小时候有北风,冬天的天气没有现在这么热,菜头丸做好了晾凉,直接盖上白梭子布放灶下,可以放到年初三年初四。这些时候,灶下总会交织着各种食材的香气,炸过的狮头鹅,泡着花生油的马鲛鱼丸,还有猪脚墨脯鸡……这些陈杂的香,就成了幼时最难以忘却的年味儿。
我阿妈说,菜头要挑沉手,沉手的嫩,水分也多。一个个洗净去皮,就用“菜头脱”把菜头脱成菜头丝。我家的菜头脱用了很多年了,木质,长板状,尤其好用,所以用了几十年都舍不得扔。菜头脱成丝后就要用刀背剁细,然后装在篮子里,撒上粗盐,让海盐的咸味,悄悄顺走多余的水分。这样搁个十来分钟,菜头丝就软得差不多了,阿妈会再用手把最后的水分捏干净,拌上薯粉,就可以捏菜头丸了。
这时候阿妈会坐在小板凳上,两手交替地把菜头丸捏好,炊篮上不一会就挤满了一颗颗乳白色的菜头丸。那丸子比马鲛鱼丸大多了,浑圆浑圆的,上面还能看清菜头丝的轮廓。一炊篮装满了,阿婶也喊大鼎的水烧开了,可以开始蒸了。蒸十五分钟,一起锅,满灶下热气腾腾,白烟氤氲中,透着一种甘香。而那一颗颗丸子告别适才浓妆般的粉白,变得晶莹剔透,似乎又回到食物最原始的气质,在安静中散着天生俱备的芳香。
菜头丸炊好后搁凉,就可以下鼎里煎,热油锅下一点儿腐乳,稍微炒香后,就可以下菜头丸煎,煎得一颗颗金黄透亮,再稍微下一点胡椒粉和五香粉,小火翻滚,最后还能拌上点芹菜或芫荽作配搭。这样就是一道大年初一最好的素菜。煎菜头丸入口软香,软而不散,菜头浓郁的甘香过后,只在舌尖处,留下一点轻轻的辣。
罾城多处有小贩卖菜头丸,只是我阿妈喜欢自家做,她说外面的会碜粘米粉来增加口感,没自己做的那么下本。我倒是见过拌上花生、虾米或者其他配料的,但总觉得还是纯粹菜头丸最好吃。
罾城人其实一年都做菜头丸的,之所以在过年这会印象特别深刻,除了因为是大年初一的素菜,还因为:小时到了过年这一会,我大姑妈就常常到我家来,帮家里打扫做家务。
我大姑妈是一个勤快的女人。那会,家里的菜头丸就是我大姑妈做的。一到大年廿八,十几斤菜头,一个大红胶桶,大姑妈一个人麻麻利利地削皮脱丝切丝捏丸蒸好。然后煎一碗先给我阿嫲尝,自己再去把做丸子的东西收拾干净。我大姑妈做菜头丸必须把菜头弄得极细(我阿妈说这样口感不好,脱完丝后就不切丝),我阿嫲吃习惯了。常常说只有这么做的菜头丸才能做得够细够好吃。
记得那会,我阿嫲吃得特别开心。
而大姑妈一直身体不好,到我小学五年级,就因旧病复发过身了。从那时候开始,家里过年的这顿菜头丸就由阿妈阿婶来做了。家里也没人再提过大姑妈,这似乎成了一个忌讳,像是为了不让阿嫲她老人难过。那时候的我懵懵懂懂知道,有些人是这辈子都不会再出现的了。只是在某些瞬间,那年少的回忆,还会让我清晰记得,大年廿八,在天井暖熙的阳光里,有个熟悉的身影,在勤快地做着菜头丸。
那些时光是带着甜,带着香,带着渐渐遗忘的,过年前的雀跃。
切片煎好的菜头丸。
土豆丸。
切片煎好的土豆丸。我家加了虾,比较重口味(*^__^*)嘻嘻
煎好的红桃粿。皮酥软脆微甜,馅料有花生或者白米饭。
——————————————————
大家好,我是华丽丽的兰花指切割线。
——————————————————
大家好,我是小编,我不叫华丽丽。
潮汕的粿真的太**的多了,三天三夜写不完的赶脚。
小编我已经花费6个小时整理收集这篇文章,
期间还有一次不小心误删全文重新来过。
如果你还坚持看到这里,绝对是真爱呀。
潮汕的粿真的太**的多了,再次感慨一下。
整理得太累了,感觉这辈子都不想再吃粿了。
下面一张图片总汇大潮汕的粿品,
潮汕的粿真的太**的多了。。。将就看吧==
最后就不巴拉一些什么粿的伟大意义了。
这是我们大潮汕的美好传统文化,
希望我们后辈能够好好传承下去。
年尾拜神。
拜素的。提倡素食不杀生,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石榴粿也是一种粿。。嗯真的很**的多o(∩_∩)o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