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是真的啦……
掬一大捧绿,吃进嘴里,不辜负这无边春色。
记得那些年,每逢清明节,街上就飘散着艾草的清香。橱窗里一只只绿油油的青团,引得路人垂涎欲滴。青团之所谓“青”,得自它的颜色,源于艾草的液汁。那是一种特别的绿色,在大自然中很难再找到相似的色彩——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那绿色,深厚而浓重,既意味着春天的生机,又象征着对先人的思念。青团之所谓“团”,则得自它的外形,源于它那球状的造型——线条流畅而圆满,犹如神话中的蟠桃。
——王华《青团的感觉》
青团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们应先了解三个节日。由前依次往后:上巳,寒食和清明。简单来说,上巳被寒食代替了。而如今,清明又把寒食吞并了。青团历经三次改名,离不开这三个节日。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春浴日,有踏青和沐浴的习俗,论语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这时,青团还不叫青团,叫“上巳龙舌”。
(青汁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吃这个也是为了配合祛病消灾的节日氛围。)
直到中唐,上巳逐渐被一个叫做寒食的节日所取代。顾名思义,节时只吃冷食,需禁烟火。这时,“上巳龙舌“摇身一变嫁入“寒”门,变成“其味香美”的寒食饼。
因为寒食与清明只相差一天,到了明朝,为方便起见,寒食节索性就被并入了清明。这时,清代神级吃货袁枚将寒食饼改名为”青团“,还在他的”吃货清单“里描写道:
“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
——《随园食单》
青团的自我修养
青团的“青”在于野菜的颜色。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艾蒿、鼠曲草。在这里,我们只说一下近几年火得一塌糊涂的“艾蒿”,即艾草。
艾草是什么
艾草,又名艾蒿,香艾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草含有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抗菌、消炎、止血等功效。
艾草简直是植物界的万金油,哪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入药、针灸、烧艾条、泡脚,挂门上辟邪……
艾草甘洌又芬芳,清明前后长势最为茂盛,应在明前时摘取,幼苗不到成年人的食指长,方为细嫩。
处理艾草的步骤虽然不难,但较为繁琐,一定要经过煮沸、加碱粉和过冷水,才能去掉艾草的苦涩。
“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薪艾传》
至于内馅,传统的有甜的也有咸的:豆沙掺了猪油,笋丁混着肉馅儿,或是白糖、荠菜、香干马兰头,各地口味不一。但都恰恰抓住了不期而遇的春之味觉。其实,做青团并不难。
步骤
选艾草嫩者
↓
烧一锅水,加点盐
↓
艾草焯水一分钟,捞起过冷水
↓
将艾草打碎,准备馅料
↓
糯米粉:玉米淀粉=2:1
↓
将艾泥倒入,混合均匀,加油、糖少许
↓
取适量粉团压平,中心加入一块馅料
↓
揉团,合口
↓
蒸笼放荷叶,待水烧开,放入青团
↓
大火一刻钟即可
想起这么忙(lan)的你,青团就不用你做了
我们请你吃。
你喜欢甜口呢还是咸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