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0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细叶谁裁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月来临
迎面风携来清明雨
春天是新的开始
万物生于此时
清明时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
明
由
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清
明
节
气
“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一候桐始华
春来万物复苏,及至清明时节,
阳气盛,白桐花开,清芬怡人。
二候田鼠化为鹌
田鼠不忍烈阳之热,躲进洞穴,
鸟儿喜爱阳气之暖,四处啄食。
三候,虹始见
清明虹桥始见雨初晴。
清
明
三
候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
明
习
俗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
扫墓祭祖
当清明节与寒食节相遇,慢慢有了扫墓祭祖的习俗。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胸怀坦荡、忠心为君,葬身火海,“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定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此后,人们都在这天扫墓,因与清明相近,两节同过。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清
明
吃
食
清明的雨,是上帝的泪
是上帝在哀悼那些死去的人
是上帝也在思念那些离去的人
清明将至,多雨微寒
切记适时穿衣保暖
--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