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愿无尽法音流转夏至养生方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也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有一灯谜,谜面是“天长地久”,谜底就是“夏至”。
“夏至一阴生,季节换节令,白天长又长,小睡天又明。”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后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夏至节”。
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日照最长的一天,夏至后傍晚常有雷阵雨,但因范围小故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景象。
夏至各地风土食俗
吃面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
夏至小麦刚收,古时民间常以新麦制成凉面来敬神,一是表达对今年麦子丰收的感谢,二是祈愿来年消灾解难再获丰收。
在北方,夏至当天都会吃“夏至面”,有的地方习惯吃热汤面,一碗面下肚出一身汗,体温降下来反而觉得凉快了。还有很多地方更是可以撒欢的吃凉面,这时候天气炎热,适当吃一些生冷食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会因为寒凉而损害健康。
粽子
西北地区会在夏至当天吃粽子,并且会取菊用灰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夏至到来,阳气一天天萎缩,阴气一天天生长,这个时候要送走旧的阳气,粽子里的糯米、红枣,从中医角度来看是象征阳的东西,人们把它们包起来吃下去,就是和阳的季节告别的意思。“吃粽子,最早是一种仪式性的吃。”
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中记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人们不仅吃“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做薄饼,烤熟,夹着青菜、豆荚、豆腐、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称“夏至饼”。
圆糊蘸
以前,每逢到了夏至时节,浙江很多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依然保留着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圆糊醮类似老北京的糊塌子,用麦粉调成糊状佐以蔬菜,摊成薄饼后直接食用,也可以卷起食用。
煮新麦
夏至这天,山东一带老百姓流传夏至日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夏至日时值新麦登场,农家通常煮出新麦粒,小孩子就用新麦秸莛编的小笊篱,在汤水里捞着往嘴里塞,且吃且玩,平添一份生活情趣。大人们则专挑些青麦穂上锅煮,煮出的麦穗凉透以后,放在掌心里搓一搓,吹去外皮,将余下的麦粒塞到嘴里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一下新麦的沁香。
清凉补
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调醋,少盐、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青菜、瓜类等为主。
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为“夏至羹”,因此有了这句“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寓意着吃了这一碗羹身强体壮,身体安康。
馄饨
在江苏的一些地方,夏至这天会吃馄饨,也有吃了馄饨以后给孩子称量体重的习俗,寓意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意思。而馄饨与混沌读音相似,也有吃了馄饨便会更加聪明的寓意。
生菜、凉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开始大吃生菜、凉面了,吃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但是又不至于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将近的时候,凉面等食物就开始大卖了。
荔枝
广东的一些地方和广西的西南地区都有着夏至吃荔枝的习俗。六月是荔枝成熟的时期,在炎热的天气吃上几颗荔枝,还真是一种享受。不过“一颗荔枝三把火”,荔枝吃多了容易上火,还可能引起低血糖,所以吃荔枝也要适度。
麦粥
江苏无锡的人在夏至这一天,早餐会吃麦粥。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豌豆糕
夏至这一天,在老南京的风俗中大人要叫小孩骑坐于门槛上吃豌豆糕防百病。这项风俗的由来是因为夏令天气火热,人们多不思饮食,才让小孩先吃豌豆糕开胃。此外,老南京在夏至这一天还要吃碗凉面称称体重。
陕西人夏至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江南地区在夏至时节会吃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上说:“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浙江绍兴地区在夏至日这天祭祖,俗称“做夏至”,又因绍兴地区的气候,龙舟竞渡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此风俗至今尚存。
《礼记》上说,夏至之后,“半夏生,木堇荣”。仲夏盛开的木槿,是一种极美的花,古人常常用它来形容美貌的女子。可是这花的美丽却是极为短暂,朝开夕落,一如世间万物,皆跳不出无常二字。
这个时节不仅有绚丽的彩虹,清透的云彩,可爱的稻草人,在遥远的漠河县还有迷人的北极光,穿越到夜晚还能看到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和满天的星斗。
摘一枝新长的稻穗,放在祖先牌位面前,缅怀先辈的养育之恩。因为人们知道,生命中的每个过程都只是生命中上一个阶段的转折,都是缘起的规律,而顺应规律生长则是大自然的天性。
大愿法师夏至养生方
夏至养生重在潜阳归根、滋阴养肾。因为夏至之日是阳气开始沉降的关键时刻,要引阳下行。“阳升则出,阳降则入。”阳气浮于体表,导致体内的阳气不足,容易困倦。
所以古语上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之时人体里面阳气虚,所以要养阳气;秋冬的时候,“阳降则入”,体内的阳气很充足了,就要养阴,不滋阴就会津液不足,容易上火。
阴阳互生互长,阳气盛的时候,阴气也跟着盛,所以体内阳气足了,同时就要养阴,让阳气收藏进去,达到阴阳平衡。
现在人因为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吃宵夜、喝冷饮、吹空调,所以普遍存在阳气不足现象,此时应当注意养阳气,可以适当的放松、闭关。
这一天除了必服不可的西药之外,最好不服用西药,因为西药耗元气,表面上治病的效果立竿见影,实际上是把我们储存的生命的元气激出来,耗损元气。
药师法门里面养阳气且让阳气潜阳归根的一个方法,就是服“四逆汤”。医圣张仲景也常用此方。
制附片十克(有小毒性,加水先煎一个小时),炙甘草十克,干姜十克,生龙骨粉、生牡蛎、山萸肉各三十克,白芍二十克,再放一把黄豆,总共用八味沉降的中药煎服。夏至早晚吃一剂,就能够帮助我们顺利地引阳归根,如果阳气很虚的人,可以在夏至节气多吃几副。
此外可以在夏至这一天用五味子、西洋参、龙眼肉各五克,然后放冰糖二十克,炖服,也能够养心安神、补益肝肾,是夏至最好的养生茶。
夏至诗词赏析
《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
杨万里
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这个夏天,杨万里十分逗趣,他来到连天观,一直在挥扇,当他停下来时,他忙告诉大家,不是天气凉快了,而是手酸了,所以停下来歇会。
《夏至》
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夏至和端午相去不远,所以,范成大的夏至日,还用粽丝系臂,祈求健康。夏至这天,生活十分闲适,君不见,那老翁伴着孙辈玩得很开心吗?
《夏至避暑北池》
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惟独我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好不惬意。
诗人自己闲居消夏,心里念着赤日炎炎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体现出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
?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绝妙诗句就是刘禹锡巧妙的借喻了这种天气。
END音频图文来源网络
一切功德回向原作者及见闻传播者
编辑:释法音
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敬请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