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清明时节,吃清明果(江浙一带称之青团)已是传统习俗。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时节踏青、野餐的历史。清明节在古代是祭祀性的节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时馐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后,家人和应邀来的亲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尤其古代的女子平时不能出门,而清明节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门的好时节,她们在这一天会精心打扮,早早出门去祭奠先人,然后就踏青游玩。
清明果多用艾草或鼠曲草和糯米粉作为原料,目的是“以压时气”,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艾草特殊的气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鼠曲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
小时候,每逢四月清明扫墓,祭祀祖先后,家中大人总会在回归的山野中,掐一篮子新鲜的艾草,只取嫩芽,那味道清新怡人……
回到家中,一大家子人便开始忙活起来,捣艾草为汁,和粉做粉团,色如碧玉,同时留有清香,包裹甜甜的豆沙馅。刚蒸好的清明果软软糯糯、筋道又带着馅儿的香甜气息,沁人心脾。清明果油绿如玉,圆圆胖胖,皮糯韧绵软,馅儿甜软入口,甜而不腻。
一颗小小清明果,寄予了浓浓的亲情,团着纯纯的乡思。
如今,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里,儿时那个下着雨的清明,山间泥泞的小路,爸妈在老屋厨房里忙碌清明果的身影,抢吃清明果的热闹,都寄存在回忆里。
时间过去得很快,超市、店铺里的清明果变换了五花八门的口味,变了原本的味道,但我们那颗“清润柔软”的心不变,在找寻那种蕴含着家的味道和交叠怀旧的情感。
原来这份甘甜的味道,是家人团圆缅怀祖先的亲情味,是我们守护这份幸福情意永不失落的决心。
择山水间,一席宽居之所,融祖孙三代,前庭后院共享天伦。全家人在春雨的清明,用山间采集来的艾草,欢聚在自家小院里,齐齐动手做出儿时的春味,无比甜蜜。圆圆的青团,承载了爱的力量,看着父母、爱人与孩子们的幸福笑容,不负春光,不负岁月里的这一抹甜。
艾草青青思念深深
春光无限好,与亲人乐享天伦
山居展厅邀您品鉴
(山居展厅:江滨壹号艺文空间-融侨观邸2期背后南江滨公园内)
(免责声明:本宣传资料为要约邀请,其内容及时更新,并不构成要约。同时本公司对宣传资料享有修改的权利,敬请留意最新资料。本宣传资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原作者表明其身份并要求本公司停止使用该素材的,请及时与本公司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