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参败毒散在防治外源性发热流

处方来源:《太平惠民和合剂局方》

处方:人参(去芦)、柴胡(去苗)、甘草、桔梗、、川芎、茯苓(去皮)、枳壳(去瓤.麸炒)、前胡(去苗.洗)、羌活(去苗)、独活(去苗),右十味,各三十两。

炮制为粗末。每服6克,加生姜、薄荷少许,水煎,寒多热服,不拘时候

功能主治:

针对因气温下降引起的具有强传染性的公共疫情,与病毒性流感、冠状病毒引起的人体发烧、发热症状一致。在古代医学条件下,往往因救助不及时,导致大面积人群死亡,因此类似这样流行的病症在中医统称为瘟病,这些病症,从当代医学角度看,并没有从医理上弄清楚,但在应对瘟病上,中医有深厚而广泛的经验和成功案例。

1、医理解析:

中医的伤寒是以发热恶寒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表现。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病,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这些外来的邪气伤人以后,所发生的疾病,所以统称叫做:外感病。外感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发热”,中医常常要把这个概念写成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这个“热”字并不是指邪气的性质,而是指这类病证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外感病,是一切由于外来的邪气所导致的、并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都是叫做“伤寒”,因此这是广义的伤寒。在《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中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里的“伤寒”是指的广义伤寒的概念。

在《难经》中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在这段话里既有广义的含义,又有狭义的含义。“伤寒有五”这句话的中的“伤寒”是指的广义伤寒,而其中“有中风,有伤寒”这句话里的“伤寒”则是狭义的伤寒而言。因此“伤寒”两字看似简单,其实里面是有不同的含义的。

2、因感冒引起的时气病是指由于感受非时之气所导致的疾病,是外感热性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以后多将其归于疫病、瘟病之列。

3、西医所说的伤寒,是专门指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性疾病,它和中医所说有广义含义和狭义含义的这个“伤寒”的内容并不是一回事。

4、时气又名时行病、时令病。指感冒四时不正之气所致的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瘟疫等。

四时不正即指天气异常导致的身体适应性所起变化。因此武汉疫情在分析外源时,应分析武汉天气异常带来的健康变化,疫病流行往往与天气异常变化有关。

头项部牵强不舒作痛,颈项部肌肉筋脉牵强僵硬,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亦称颈项强急。因风寒湿邪侵袭太阳经脉,或感受暑温,或津血耗损、筋脉失养所致。见于伤寒、暑温、中风、痉病等。见《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多因邪在肌肤或遏阻经络所致。外感表证,宜发散解表。如久病项强,多属痹证,宜祛风化湿、蠲痹通络。又痉病初起,亦常有头痛项强,症情较重,治宜镇痉熄风为主。本证可见于某些神经系统感染性疾患及颈椎病等。项强指头部后项的肌肉筋脉牵引不舒的症状。一般是由于外感风寒,寒邪侵入太阳经络,经气不舒所致。

恶寒发热是一个中医学概念,即发热怕冷。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为感冒、伤寒、温病等多种外感热病的常见症状。一般先见恶热,继而发热,发热后恶寒即减轻。亦有已发热而仍恶寒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热恶寒为太阳表证的主要症状,治以解表为主。亦为劳倦内伤的常见症状。《张氏医通?诸伤门》:“劳倦所伤,寒温不适。”

壮热:

即高烧不止,在外感热病辨证中,壮热是病邪入里的标志之一,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中后期阶段。

1、发热较甚,扪之烙手,或出现恶热,烦渴者,谓之壮热,又称高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说:“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即指此而言。

2、壮热成因很多。外感病初起,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当病邪由表入里,邪正交争,热邪亢盛,即可出现壮热。

1、邪热壅肺:壮热,兼有胸闷胸痛,汗出息粗,甚者鼻翼煽动,痰粘不爽,舌红苔黄,脉数。

2、肺热发疹:壮热,兼有胸闷,肌肤红疹点点,多发于春季。

3、阳明热炽:壮热恶热,兼有多汗,面赤,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温病气分证与此同。

4、春温邪发气分:起病即壮热恶热,兼有口苦而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病发春季。

5、温病热入营血:壮热,入夜尤甚,烦躁不寐,口干,斑疹隐隐,或吐衄便血,甚则谵语发狂,舌绛苔黄或少苔,脉数。

6、湿热郁阻中焦:壮热起伏,汗出而不解,午后增重,烦渴,不欲饮或少饮,胸闷气短,脘痞身重,少尿,苔黄腻,脉滑数。如薜后白《湿热病篇》说:“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7、肺痈成脓期:壮热,兼有咳嗽,气急,胸闷作痛,咯吐脓痰腥臭,苔黄,脉滑数。

恶寒:

1、是自我感觉寒冷且与天气环境不相符。

2、恶寒重是自我感觉非常寒冷,而且添衣加被也无法缓解的意思。见于平常的普通感冒以及传染病中的流行性感冒、疟疾、伤寒等。

3、中医辨证中恶寒属于外感表证,医经云:有一分恶寒、则有一分表证。

发热引起的周身痛疼,因为连续不断的痛疼导致心理发生急剧变化,包括恐惧、担忧、烦躁和其他心理疾病。

以烦字描述的痛疼在汉代张仲景书中多次出现,计有烦疼、疼烦、疼痛而烦共12处,《伤寒论》6处,《金匮要略》有6处,涉及的方剂有5个:柴胡桂枝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麻黄加术汤、白虎桂枝汤,其中桂枝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条同时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壅是堆积:于是决去壅土,疏导江涛。这里表明因发热头痛导致口鼻内分泌增多,痰多,呼吸不畅,肺部仿佛被堵塞,呼吸困难,属于急性的上呼吸道感染,分病毒和细菌两种,咳嗽加剧,头疼。

风痰头痛:

风邪挟痰上扰清窍所致的头痛。见《圣济总录·诸风门》。其病发时两颊青黄,晕眩,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

呕哕寒热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鸠摩罗什》:“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噦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叙不遇》:“巖杰遽饮酒一器,凭栏呕噦;须臾,即席还肇令曰:‘凭栏一吐,已觉空喉。’”《西游记》第七三回:“须臾,药味入腹,便就一齐呕噦,遂吐出毒味,得了性命。”鲁迅《华盖集·我的“籍”和“系”》:“如果收得的是吞吞吐吐的不知道算什么,则使我感到将要呕哕似的恶心。”

长春中医药大学这样点评:益气解表、散风祛湿。治伤寒时气,外感风寒湿邪,头项强痛,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寒雍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

临证运用经验

1.根据原方证病机之偏颇加减:气不虚者,去人参;内湿不甚,去茯苓、枳壳;痰气阻滞重见胸满痰多,加旋覆花、鼠曲草、炒苏子;内有蕴热见口苦苔黄,加黄芩以清里热。风邪为甚加防风、荆芥,寒邪为甚加白芷、细辛,湿邪为甚加苍术、薏苡仁。

2.临床拓展运用:①肺系病:感冒、流感属于风寒或夹湿见头痛热甚,加葱白、豆豉、葛根;邪郁化热入里见咽痛烦渴,加蚤休、板蓝根、石膏。支气管炎属内蕴痰湿,复感风寒见咳痰胸满,加半夏、橘红、杏仁。②皮肤病:外科体表感染见疮疖初起,伴寒热、脉浮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此为“荆防败毒散”,或加银花、连翘,此为“银翘败毒散”。急性或慢性荨麻疹分别加荆芥、蝉衣、制僵蚕,或夜交藤、当归、地黄;湿疹加苦参、苍术、白鲜皮;牛皮癣加露蜂房、白鲜皮、赤芍;扁平疣加防风、苍术、薏苡仁。③关节类病:风湿性关节炎属风寒湿郁滞经络见关节疼痛,可选加威灵仙、桂枝、防己。④胃肠病:急性腹泻或痢疾初起属表里同病,见恶寒发热、身痛腹泻,加车前子、苍术、神曲;腹痛痢疾,加白芍、木香、荷叶。⑤急性肾炎属外邪郁表滞肺,见寒热无汗,身肿尿少,加麻黄、桑皮、车前子。

总之,本方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内有湿停气滞,或兼有气虚之证。临证用方当以寒热无汗、肢节酸痛,或皮肤疮疹、胸满咳痰、苔白、脉浮或重取欠力为辨证要点。本方药性偏于辛温香燥,阴虚外感者忌用,痢疾属于湿热或无表证者不宜。

以上文字准确描述了因天气变化引起的发热性、流行性病毒感冒特征,与我们历次见到的流感疫情十分类同。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摘录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编写。

我国第一部由官方组织的成药典,全书共10卷,载方首,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书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相当于现代药典。像现在仍在经常使用的至宝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汤、逍遥散、藿香正气散等都是出自这部书。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以问答体例的形式,对《和剂局方》中的30多个有关问题予以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写成《局方发挥》一书,颇有心得。但他仍不否认该书在中医界的影响,他在书中说:“《和剂局方》之为书也,可以据证验方,即方用药,不必求医,不必修制,寻赎见成丸散,病痛便可安痊。……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可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清代名医喻昌以逆流挽舟来形容人参败毒散的卓越效果。

从16世纪中期开始,江南淮北一带的“瘟热病”便时时泛滥,在年发生的大瘟疫中,服用人参败毒散的病人大多幸存,喻大夫此时就特别强调了药方中人参的效用。他认为“饥馑兵荒之余”,百姓们早已经是内虚久困,必定要依靠人参的力量,才能够“驱邪”。

连年的灾荒,多数百姓食不果腹,脾胃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这个时候利用人参补足人的元气再加以治理,自然事半功倍。

到了崇祯十四年(年)大疫爆发时,病人身上许多都会发起毒癍,而使用人参调制的消癍药往往能收到神功,“全活者多”。

进入清王朝之后,温补学派便在江南悄然扎下了根。历史遗留的记忆,加之同期温补派的反复强调,到了乾隆元年前后,人参成为了中药当中一时不可或缺的必备药材。

人参败毒散,喻昌给了一个比较难得的评价“托邪扶正有奇功”,并解释道“主之以人参者.扶正气以匡邪也”,可以看出本方的主要药物其实是人参。

人参败毒散首先出现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中,而且是伤寒疾病的第一个方剂,第二个方剂则是小柴胡汤见百草之王人参:年来在重大疫情和防病抗病中尽显王者本色,所以在宋人的眼中,其实小柴胡汤与人参败毒散都比桂枝汤和麻黄汤重要。从方剂书的编纂来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宋代的时候,治疗伤寒感冒,人参败毒散是流行方剂。

一个方的流行一般都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基础,也有一定的医学基础,人参败毒散的运用之广,是他的方药组成决定的,而能够被很多人接受,则跟他的剂型、疗效密不可分。《局方》认为“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并皆治之”,可见内伤外感,几乎都可以用到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散所解之毒,一方面是在表之毒,是风寒湿等邪气着于人体之表,如果肺气宣发不能打开,则一直郁闭在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皮肤变厚,变粗糙。人参败毒散的另外一个方面,则是败在里之毒,人参、茯苓、甘草是补脾胃的,一般久病,或者感冒日久就会出现虚证,此时就必须要补中。

其实,一直怀疑人参败毒散所治疗的应该是病毒性感冒,因为这种感冒容易导致体内的气虚,而且缠绵日久,必定会有气虚的情形,所以人参、茯苓肯定需要用到。另外,还有可能要加入干姜、黄芪等补气,扶阳之药。

用人参败毒散治疗流感,一般可以获得非常好的疗效,其实古代的疾病也属流感最多,只不过古代人没有流感这种概念,而是将之命名为时气而已。

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员、医院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钟武研究员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轩研究员合作研究,在SCIENCECHINALife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在线发表了题为“EvolutionofthenovelcoronavirusfromtheongoingWuhanoutbreakandmodelingofitsspikeproteinforriskofhumantransmission”的论文

他们认为:武汉冠状病毒是通过S-蛋白与人ACE2互作的分子机制,来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武汉冠状病毒和SARS/类SARS冠状病毒的共同祖先是和HKU9-1类似的病毒。由于武汉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和外类群都在各类蝙蝠中有发现,推测武汉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如同导致年“非典”的SARS冠状病毒一样,武汉冠状病毒在从蝙蝠到人的传染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间宿主媒介。研究成果预测了武汉冠状病毒有很强的对人感染能力。

发病年龄看,中老年为主体,证明中老年人因为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导致外界诱因引起致病,严重导致死亡。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像是:病毒的突变速度要远远高于人类研发的速度,一种杀伤力极强的病毒突然出现,常常打得人类措手不及。面对病毒和疾病,如果按现有当代循证医学开发新医物的办法,人类其实颇为无助。

和SARS、埃博拉病毒一样,目前对类似疫情的防治主要是从切断传播途径来建立公共防治体系的,类似于战时动员一样,往往会导致社会恐慌,并耗费巨大社会成本。SARS发生于年,一直到年才找到致病原因。

跟着病毒走,是目前人类防治类似疫情的主要方法,但病毒的演变和变异速度,往往大大快于人类疫苗与药物的研究、生产速度。

从数量上分析,一个人有细胞约多亿个,病毒数量会大大高于这个数,如果对病毒数量与人群、与西方研究方法对应的蛋白质表达,并和人类筛选药物建立一组概率关系,如果按组来分布计算成本,采取一一排除法,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庞大医学工程。

是否运用中国传统疫病防治思维,先从类同的病症中找到适用方剂,通过运用看是否阻隔疫情的蔓延,并为社会建立疫病的托底思维,以降低社会公共恐慌,再运用当代医学同步来筛选针对性疫苗,可能会大大降低社会防治成本,降低社会恐慌。

正气存内,百病不侵,是中国防病治病思维的经典概括。与病毒共存是人类健康的长期现象,提升人类自身免疫力应是另外一个重要方向。在挖掘人类自愈潜力上,在几千年的人类疫情史上,中医和中国重大疫情防治思维在人类健康史上格外引人注目。人参败毒散和类似这样的配方,在中国几千年的健康史上多不胜数,并大放异彩。

因此次武汉肺炎防治,应迅速启用中医防治方案,同时启用当代医学深入研究,提供精确的解决方案。我们应结束彷徨、争论,运用中、西医先进思维,来应对类似武汉肺炎这样的重大疫情,为人民健康服务。

所有健康工作者,尤其是中国中医药工作者应敢于担当,在人类重大疫情上展示中国智慧!

                







































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zz/47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