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花草白毛鼠曲草

每日一花草

白毛鼠曲草

白毛鼠曲草名字的由来

白毛鼠曲草,菊科,出处《本草拾遗》。

《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为粉,谓之龙舌,以厌时气。山南人呼为香茅。取花杂樟皮染褐,至破犹鲜。江西入呼为鼠耳草。

名称里虽有鼠,却与鼠全无关系。之所以有一个鼠字,因为其叶形如鼠耳,又有白毛蒙茸似之,所以就和老鼠沾上了关系。

别名鼠耳、无心草(《别录》),鼠耳草、香茅(《本草拾遗》),蚍蜉酒草(《酉阳杂俎》),黄花白艾(《履巉岩本草》),佛耳草(《脾胃论》),茸母(邵桂子《雪舟脞语》),黄蒿(《本草会编》),米曲、毛耳朵(《纲目》),水菊(《质问本草》),绵絮头草、金沸草、地莲、黄花子草(《纲目拾遗》),水蚁草(《植物名实图考》),清明香(《天宝本草》),追骨风、清明菜(《南京民间药草》),棉花菜(《贵州民间方药集》),菠菠草(《福建民间草药》),棉茧头、宽紧草(《浙江中药手册》),清明蒿、一面青(《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中世纪药草志中曾这样记载:“如果某人的花园中长着鼠曲草,那么他得不死”。这句谚语说明了鼠曲草的药用疗效,以及在西方人心目中守护天使的角色。

鼠曲草可供入馔作为食俗,最早的记载见于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是日(三月初三),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柈,以厌时气”。鼠曲草有种独特的香味,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句“深挑乍见牛唇液,细掐徐闻鼠耳香”,作了很生动地描述。清人顾景星在《野菜赞》中说鼠曲草:“二月生,叶如鼠耳,和米捣作饼。北人寒食尚之”,说明在清代北方还存有吃食鼠曲草的习俗,但如今已不多见。而南方食用鼠曲草的民风至今不改。《台湾府志》载:三月三日,采鼠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谓之“三月节”。

与白毛鼠曲草有关的文化

白毛鼠曲草的性状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基部发出的枝下部斜升,高10-40厘米或更高,基部径约3毫米,上部不分枝,有沟纹,被白色厚棉毛,节间长8-20毫米,上部节间罕有达5厘米。

叶无柄,匙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匙形互生,长5-7厘米,宽11-14毫米,上部叶长15-20毫米,宽2-5毫米,基部渐狭,稍下延,顶端圆,具刺尖头,两面被白色棉毛,上面常较薄,叶脉1条,在下面不明显。

头状花序较多或较少数,径2-3毫米,近无柄,在枝顶密集成伞房花序,花黄色至淡黄色;总苞钟形,径约2-3毫米;总苞片2-3层,金黄色或柠檬黄色,膜质,有光泽,外层倒卵形或匙状倒卵形,背面基部被棉毛,顶端圆,基部渐狭,长约2毫米,内层长匙形,背面通常无毛,顶端钝,长2.5-3毫米;花托中央稍凹入,无毛。雌花多数,花冠细管状,长约2毫米,花冠顶端扩大,3齿裂,裂片无毛。两性花较少,管状,长约3毫米,向上渐扩大,檐部5浅裂,裂片三角状渐尖,无毛。

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状圆柱形,长约0.5毫米,有乳头状突起。冠毛粗糙,污白色,易脱落,长约1.5毫米,基部联合成2束。花期1-4月,8-11月。

白毛鼠曲草的功效

1.镇咳作用:小鼠反复吸入浓氨水形成慢性咳嗽后,灌服鼠曲草煎剂,有一定的止咳作用。煎剂4g/kg小鼠灌胃,有镇咳作用。

2.抑菌作用:%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宋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全草含5%黄酮甙,0.05%挥发油,微量生物碱和甾醇,0.58%非扛化物,又含维生素B,胡萝卜,叶绿素,树脂,脂肪等[1]。花含木犀草素-4-β-D-葡萄糖甙(luteline-4-β-D-glucoside)[2]。

功效:化痰止咳;祛风除湿;解毒。









































治疗白癜风老专家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zz/42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