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人 绝配,脚跟糍蒸肉的鲜香
邵武人对脚跟糍的眷恋,如福州人对锅边的情有独钟。这种喜好,是印刻在心灵深处的,即使身处他乡,也不可能忘怀。
脚跟糍,又名“脚踵糍”、“脚掌糍”、“靠粘提”,色金黄,味香。这一怪名的由来,源自其形状如脚跟。称它为“靠粘提”,则是按照邵武方言直译过来的。
脚跟糍的制作烦琐。首先,选上好粳米与籼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浸泡后磨成米浆。之后,将沉淀的米浆放入热锅内搅拌成半熟状起锅。在搅拌过程中,要边搅拌,边倒入适量的天然碱水。当地人将富含碱的植物烧成灰,放水浸泡,过滤出天然碱水,供做脚跟糍之用。接着,将半熟的米浆团搓成条,用刀切成半厘米厚的圆饼状的剂子,手指翻飞把剂子捏成周边微上翘、中间凹的椭圆薄片,如同用脚跟挤压而成一般。最后,将五六片薄片叠成趸,就成了脚跟糍。
据说正宗的脚跟糍每趸为6片,含事事皆顺之意。但现在的商家为了计算方便,所卖的脚跟糍大多为每趸5片。将一趸趸的脚跟糍放入笼屉用旺火蒸时,要在脚跟糍上面放上用五花肉做成的米粉肉。这样蒸出的米粉肉鲜美,油而不腻,而脚跟糍没了米的生涩,散发出的清香,老远就能闻到。
一碗脚跟糍上放一块米粉肉蘸辣酱吃,这是珠联璧合的绝配。辣酱多用辣椒粉、蒜泥、酱油、淀粉、盐等食料加水熬制而成,不过各卖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秘方,因此风味各具特色。
现在脚跟糍又有了新吃法炒着吃,炸着吃,做火锅料,无论何种吃法都别有一番风味,其中脚跟糍炒牛肉已成为一道地方名菜。
有人说邵武是“小成都”,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从人们吃脚跟糍的神态就可窥见一斑。三三两两的,街边或站或坐,一边吃着一边谈笑风生。或是吃着太辣,一面狂呼着气,一面拼命吞口水,十足过瘾的样子。
春社,城里人赶着跑乡下
近年来,邵武城里人到乡下吃拿抓糍的人越来越多,场面也越来越壮观。每逢春社,车站一大早就人头攒动,挤满了等车去乡下“做社”的人;去乡下“做社”的私家车排成串,在乡间小路上川流不息。
拿抓糍,又名“哪吒糍”、“草包”等,状似水饺,包馅所用之皮不是用面粉做成的,而是用大米和“菊曲”做成的。
说起“拿抓糍”,还得从邵武的地方风俗“祭社”说起。“立春五戊是春社”,传说“社”是土地之神,“祭社”就是对土地的自然崇拜。这一风俗流传至今,在邵武农村仍然盛行,当地俗称“做社”,“做社”的形式就是包“包糍”、吃“包糍”。每年春天,一到“做社”时节,邵武农村就会一家人或几家人坐在一起包拿抓糍,并邀请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来吃。
拿抓糍制作工序相当复杂,单制作前期就有不少准备工作。每年春节过后,村民们就到田边菜地采集草本植物水菊草,去老存嫩、洗净晒干,并揉成茸备用。
制作方法分两种,其中一种是将籼米和粳米混合,煮至一定程度捞起,与采集晒干的水菊草一齐放进石臼中,用木杵舂捣成糍。再把糍搓成条,分成一个个小剂子,捏成杯状,放入各种菜肴为馅,再将口沿捏合,上笼屉或篾筛蒸熟即可。
馅料非常讲究,要用上好的冬笋、熏肉、熏豆干、芋头、香菇等做馅。蒸的过程也要掌握一定技巧,先将松针铺在篾筛上,接着将拿抓糍整齐地排在上面,最后放入已烧开的水锅里隔水蒸15分钟至20分钟便可,打开锅盖,一股松毛的清香伴着浓浓菜香就扑鼻而来。
拿抓糍不仅味美,香、辣、滑,色如碧玉,还是一道药膳,因为米浆里添加的水菊,学名叫“鼠曲草”,有健胃和中、祛痰止咳的功能,并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吃完拿抓糍,还预示着一年的农田劳作即将开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