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春日如许
而我在想念你
为致敬建党百年,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抓住传统教育的良好时机,4月1日,我园开展了“春暖花开?忆清明”主题教育活动。
问清明,起源知多少廖老师,请问你知道清明节的起源吗?知道呀,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我知道一首很美的清明古诗,我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学英模,传承红色基因“追忆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班级老师组织幼儿观看《小兵张嘎》、《王二小》等人物故事,让幼儿从小树立长大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激发幼儿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
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活动中,老师们通过图片、故事、游戏等形式向幼儿讲解了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
清明1.倡绿色祭扫,树文明新风
清明节到来,全国各地迎来祭祀高峰。而随着文明祭扫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选择生态、低碳的祭扫方式来缅怀逝者,绿色祭祀已经蔚然成风。“通过网墓祭扫、家庭追思、撰写缅怀文章、书写寄语、敬献鲜花等文明低碳方式来怀念逝者、祭奠英烈、缅怀先辈、等形式寄托人们的情感。这种绿色环保的方式,避免了清明节期间人群聚集,防止输入性疫情和聚集性感染,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也增强大家树立文明祭扫、绿色祭扫的观念。
2.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4.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尝清明,春来社饭香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汉、土家、苗、侗族等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吃社饭,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进行,民间习惯称为"过社"、"拦社"等。戊日属土,所以这天是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人们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
地处国家级风景区的梵净山附近的贵州铜仁市,自古以来,方圆百里皆有在"春社日"吃"社饭"的传统习俗,至今仍保持这一遗风。据《铜仁光绪府志》载:"三月清明前后数日,翦白纸挂于祖墓上,谓之挂青;若服未阕者,先于社日扫墓,以野菜和饭祀之,谓之社饭"。
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样做社饭的吧,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一学?
社饭制法社饭的制作方法是: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其味鲜美,芳香扑鼻,松软可口,老少皆宜。
在清明节的时候,还要吃哪些传统食物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1.青团子青团子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小吃,青色,用“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着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2.艾粄有一句俗语叫做“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节必备的传统食物。
3.暖菇包在清明节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会选择食用暖菇包,属于一种地方传统美食,在泰宁地区比较流行,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
本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孩子们加深了对清明传统节日的理解,懂得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会感恩和尊敬父母长辈。
0
编审:张嫚洋
文字:黄艺、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廖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