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后续内容更精彩
患者:王某某,女,48岁
主诉:发现双侧乳腺肿块3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无意中发现双侧乳肿块(左乳肿块病理为纤维腺瘤,主要介绍一下右乳肿块),肿块约花生粒大小,无疼痛,能活动,未予特殊重视,现双侧乳腺肿块较较前明显增大,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拟“双乳肿块”收入院。病程中无乳头溢液,腋下未触及明显肿块。
右乳肿物大小37mm×16mm×35mm
CDFI:包块周边可见条状血流信号,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边缘血流PW:探及动脉频谱,Vmax:31cm/s,RI:0.55
钼靶检查:双乳不均匀致密,左乳外上象限不对称致密影,X线检查评估不完全(BI-RADS0类),建议结合乳腺超声检查,必要时行乳腺MRI进一步评估双侧乳腺增生,右乳晕下多发良性钙化灶
实验室检查: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
治疗方式:手术完整切除肿物
病理诊断:(右侧)乳腺错构瘤,镜下由乳腺导管、小叶、纤维间质和脂肪组织组成
总结
乳腺错构瘤是乳腺病中非常少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0.12%~0.16%.乳腺错构瘤好发于中青年妇女,多见于哺乳后期和绝经早期。乳腺错构瘤是正常乳腺组织生长排列紊乱的结果,即由残留乳腺管胚芽及纤维脂肪异常发育而构成瘤样畸形生长,形成混合着不同数量纤维、脂肪、乳腺导管和乳腺小叶的肿块,并有完整包膜(对包膜存在目前仍有争议)由于瘤体内纤维、腺体和脂肪吸收的X线量、声阻抗不同,X线及超声均分为3型致密型(腺性错构瘤)↑乳腺小叶为主要成分,大量良性增生的乳腺小叶间散布着少量的纤维和脂肪组织。超声表现为肿块边缘光滑锐利,内部为大致均匀低回声,少部分在边缘部混杂稍高回声,或在内部见线样分隔.亦可表现为团块内呈豹纹状不均质回声,与周围正常乳腺腺体回声相类似.该型在影像上常被误诊为纤维腺瘤或分叶状肿瘤。混合型(纤维性错构瘤)↑增生的乳腺纤维组织为主要成分,大量囊样分布的纤维组织中夹杂脂肪及腺体组织。
超声表现为高回声或稍高回声与低回声混合,部分可见小点状强光斑及小无回声区,周边可见低回声包膜,在低回声为主的肿块内间杂不规则高回声,边缘模糊,似呈水中浮岛状,有时可见纤维线样光带分隔.此型最常见,为本病的典型表现,似“腊肠切面样”改变,有人称之为“香肠切片”。
混合型乳腺错构瘤超声图片类似香肠切片(错构瘤中脂肪成分呈高回声类似香肠中的肥肉,腺体及纤维成分呈低回声类似香肠中瘦肉)↑脂肪型(脂肪性错构瘤)↑
脂肪组织为主要成分,其间有少量的纤维组织及腺体组织,
超声表现为团块内部以高回声为主,亦可表现为稍低回声,伴有条线状或小片状不均质高回声。
彩色多普勒显示大多数乳腺错构瘤血供不丰富。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