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美食麦芽塌饼,儿时的味道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index.html

清明时节,江南水乡最有特色的农家传统点心要数“芽麦塌饼”。清明节在我国已有年的历史;而芽麦塌饼在江南,至少也已吃了年了。

“芽麦塌饼”就如其名,它其貌不扬,不中看,但是吃过的人大都喜欢。咬一口,沁人心脾的清香和甜糯,说不清是土地的气息,还是作物成长散发的香味。想来,也许这就是江南土地春夏之交的特有气息吧……

现场制作‘芽麦塌饼’

芽麦塌饼是以米粉、芽麦粉及一种叫作“草头”的野草为原料制作的。米粉是糯米和粳米以一定的比例掺和碾成粉。草头是棉线头草(当地也有人称石灰头草或清明菜),亦称佛耳草,(学名叫鼠曲草),把草的嫩头掐断,可看到断层面有丝丝的白色纤维,很像棉花的纤维,“棉线头草”就是因此得名。这种草纤维使得芽麦塌饼嚼起来有一定的韧性。这草头都能在农村的宅前屋后、田头路边找到。芽麦粉是用发芽后的小麦晒干碾成的粉,其作用是转化为糖(麦芽糖)产生甜味,并发酵使米饼变得十分柔软。

芽麦塌饼吃起来又甜又软又糯,主要得益于芽麦的功效。其形状又是圆圆的扁扁的,所以人们称之为“芽麦塌饼”。因地区不同,叫法不同,芽麦塌饼也有别称,如:芽麦圆子、甜麦圆子等。

清明吃芽麦塌饼的地理习俗范围很有限,基本是在苏浙环太湖一带及周边地区,尤其在嘉兴的桐乡一带的芽麦塌饼比较有特色,而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的人,恐怕就知之甚少了。芽麦塌饼是当地的一种传统的风味茶点,也是传承已久的一种乡土点心,又被称作“芽麦塌饼”、“甜麦塌饼”。受制作佐料的限制,一般只有在清明时节会制作这一小吃,因其味道独特,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更是经久不息地传了下来。是养蚕人家奉祀马鸣王菩萨的必备供品,也是当地农家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上佳美食。据说,这是老底子传下来的规矩,寒食清明那几天民间禁止烟火,是不可以动家伙烧饭的,所以民间有了啜食冷糕团的习惯,而甜麦塌饼,也像粽子、青团、茧子圆子一样,成了清明里的百姓们必吃的食物。而这个绿油油、软塌塌,其貌不扬,但甜味十足的饼,早已成为了很多桐乡人小时候记忆中的味道,而且一年四季只有这个时节才可以吃到。

据了解,制作芽麦塌饼是一件比较费时费力的活儿。先得把草头煮烂,和入米粉里揉合成比较坚硬的粉团,然后撕扯成片状或圈状,放在蒸架上蒸熟。然后倒在揉粉的木盘或面盆里稍微凉一凉,再添加芽麦粉,慢慢地揉进熟米粉团里去。由于芽麦粉糖化过程中的发酵作用,粉团会越揉越软,当感到有点粘手时,就不要再加麦芽粉了。揉光后掐成每个桔子大小(约50克左右),做成扁圆形的饼,两面粘上些芝麻(也有里面嵌豆沙馅的),放在平底铁锅里,用少许菜油煎,煎至两面微焦即可。

据芽麦塌饼的制作地桐乡一带的老人讲麦芽塌饼正不正的标准是:煎好后的麦芽塌饼呈青色,表面油光黄亮,吃起来甜度平和,软而不烂,糯中有韧,不粘牙齿,还拌着一丝野草和芝麻的清香,这才称得上是一道上佳的绿色点心。

说起这芽麦塌饼,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在商店里买不到。街头巷尾,什么粽子店、水饺店、汤团店、烧饼店都有,却惟独没有芽麦塌饼店。因为芽麦塌饼的制作工艺实在有些麻烦。草头要掐取嫩头,揉粉要分生粉、熟粉两次揉,草要煮烂,粉要水蒸,饼要油煎,整个过程的工时成本太高,所以不适宜店家的大批量生产,只能是农家自做自食和馈赠亲友。再说,草头只能在清明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能采用,过后这些草就拔苔开花,不能食用了。所以它的时令特色是特别明显,过了清明时节,就看不到芽麦塌饼的踪影,人们要吃芽麦塌饼,可别错过了这短暂的好时机。

介绍了那么多,最后还有一句话,‘麦芽塌饼’虽然好吃,但不易消化,特别是晚上千万不要多吃,吃太多睡觉胃不舒服,还可能吃坏肚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ls/80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