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MDE)是临床较常见的乳腺炎性疾病,既可发生在妊娠后、产后、绝经期前后,也可发生在未婚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多样,治疗较棘手。乳腺导管扩张症还有许多名称,如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腺炎、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等。
1临床病理特征
乳腺导管扩张症随着病理过程的进展,不同时期常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果不能掌握其病理发展过程的特征,临床常常误诊,病理也难以确诊,代之以描述性诊断(如乳腺导管扩张并急、慢性炎症,乳腺脓肿、脂肪坏死并肉芽肿形成,肉芽肿性乳腺炎等)。为了更好的认识和诊治该病,常常根据其不同病理过程将其分为不同的期别:导管扩张期、炎块期、脓肿期和瘘管期。每一期别有其各自突出的临床表现,不同的期别在治疗上可采取相应的治疗对策。
1.1导管扩张期开始是乳头和乳晕后方的输乳管扩张,其内积聚含脂质的分泌物。此期可没有明显炎症反应和临床症状,所以也称作隐匿期。乳头的发育不良(患侧或双侧乳头的先天性内陷)可能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导管内积聚物分解、刺激可引起导管壁的炎症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因此,此期也可有轻微的炎症表现。乳头后方可扪及增粗、变硬的乳管,挤压乳管,乳头处可见有“奶酪”样物质被挤出,也可以是黄色、稠厚或带有血迹的液体,涂片做细胞学检查可见炎细胞、红细胞或泡沫细胞。此期手术切除,病理切片表现为导管扩张和炎症。
1.2炎块期此期又可称为“肿块期”。导管内积聚物增多,导管壁的炎症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加重,导管破坏;进而导管内积聚物穿通导管进入到管周和乳腺间质,发生强烈的炎症反应并形成肉芽肿,病变累及周围乳腺组织,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肿块。由于肉芽肿由多核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易误诊为结核,但是该病无干酪样坏死可与结核鉴别。乳腺导管纤维化收缩可牵拉乳头造成乳头回缩,肿块可与表面皮肤粘连,炎症导致腋下淋巴结反应性肿大,易误诊为乳腺癌。即使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也可能因抽吸到肉芽肿的多核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而误诊为“癌细胞”。炎症明显时,肿块表面皮肤出现红肿,诊断相对较容易。此期,临床检查虽可扪及明显的质硬肿块,但钼靶X线片上常无明显的密度增高阴影,此点可与乳腺癌鉴别。B超检查可见低回声肿块内有小的液性暗区和散在强回声光点或斑,周围有粗大的扩张导管,与乳腺癌的表现不符。
1.3脓肿期导管扩张期或炎块期病变呈急性炎症反应或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肿称为脓肿期。脓肿一般在乳晕区,也可能围绕乳头形成多个脓肿或形成很大的炎性肿块。表面皮肤多呈红肿表现,局部压痛,可有波动感,同侧腋窝可扪及肿大淋巴结。此期易于诊断,一般不会误诊。
1.4瘘管期乳腺导管扩张症炎块期病变切除不彻底易复发,造成近乳头处的切口破溃,形成难以愈合的慢性瘘管。脓肿期病变加重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伤口常常经久不愈。即使经过换药伤口愈合后,绝大多数病人会在数月内炎症复发并再次破溃,破溃次数越多,从伤口愈合到再次复发破溃的间期越短。最终常常在乳晕边缘遗留一经久不愈的慢性瘘管口。多发的脓肿破溃后可在乳晕周围形成多个瘘管口。合并感染的细菌一般为革兰阳性球菌或厌氧菌。此期可迁延数年,常逐渐加重,诊断上一般不容易误诊。
2外科治疗对策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各个阶段病理改变都较突出,特点明显,临床表现各异,治疗上应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对策。
2.1导管扩张期导管扩张期如没有明显炎症反应和临床症状,病人多不就诊。当有轻微的炎症表现时,病人会以乳头乳晕区疼痛和挤压乳头有“奶酪”样物质被挤出为主诉就诊。此时的治疗对策为:轻轻挤压乳头尽量排出乳管内的“奶酪”样物质,切忌用力挤压乳管,防止乳管破裂。可用生理盐水清洗乳头,防止乳管孔被堵塞,并用70%酒精或碘伏消毒乳头,保持乳头区清洁干燥。可口服针对革兰阳性球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大多可以控制症状,故一般不用采取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发作者,可手术治疗。手术一般取沿病变乳管走行方向的放射切口,自乳头根部切除病变乳管及所在的整个腺叶。病变乳管必须彻底切除,否则容易复发,造成近乳头处的切口破溃,形成难以愈合的慢性瘘管,往往需要再次手术切除残留的病变。
2.2炎块期在肿块表面皮肤出现明显红肿以前,由于存在乳头内陷,肿块与表面皮肤粘连及腋下淋巴结肿大,极易误诊为乳腺癌。钼靶X线摄片检查,肿块部位多无明显的密度增高阴影,B超检查为低回声肿块内有小的液性暗区和散在强回声光点或斑,与乳腺癌的表现不符。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也可能误诊为查见癌细胞,因此绝不能不做病理检查而按乳腺癌行乳房切除术。该期病人,一般首先采取抗炎治疗,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后再行手术治疗。手术一般取沿病变乳管走行方向的放射切口,自乳头根部切除所有输乳管及病变乳管所在的整个腺叶。由于炎性病变突破了病变乳管,造成乳头后方相邻输乳管受累。因此,手术应切除乳头后方的全部输乳管。
2.3脓肿期脓肿一般在乳晕区,也可能围绕乳头形成多个脓肿或形成很大的炎性肿块。如果脓液不多,可按炎块期的治疗原则处理。如果脓液多,有波动感,应先行切开引流,待炎症控制后再行二次手术,切除病变的乳管及周围的炎性肉芽肿组织。切开引流时,切口的选择应有利于在二次手术时能易于切除引流切口,又不造成乳头乳晕部血运障碍,故应选择放射切口做脓肿引流。即使是乳晕周围的多个脓肿切开引流,如均采用放射切口,也能够保留乳头乳晕部的血运,以保证在二次手术切除病变时能保留住乳头乳晕。
2.4瘘管期乳腺导管扩张症炎块期病变切除不彻底而复发,会造成近乳头处的切口破溃,形成难以愈合的慢性瘘管。脓肿期的脓肿破溃后或切开引流后,伤口不愈合或经过换药伤口愈合后再次复发破溃,均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瘘管期。如果瘘管口周围皮肤红肿,瘘口有脓液流出时,不宜急于手术,应先行抗感染治疗。一般给予抗革兰阳性球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待炎症控制后再行手术治疗。手术切口最好选用放射梭形切口,以瘘管口为中心。因需要切除乳头后方的所有输乳管,切口的乳头端可达乳头根部,有利于切除彻底。根据病变的范围,切口应足够长,甚至延长至乳房的边缘。自乳头根部将乳头后方的所有输乳管连同瘘管口所在方向的腺叶甚至象限整块切除。常常在切断输乳管时,有积聚的“奶酪”样或脓样液体流出,注意防止污染切口。
3抗生素治疗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脂肪酸物质的化学刺激渗入到周围导管是导管扩张症的主要病因,但也有学者认为细菌感染是另一重要因素,其致病菌包括肠球菌、厌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在急性期使用理疗及抗生素治疗(若脓肿位于乳晕下方则需加用抗厌氧菌抗生素)控制症状后,再行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明确区分导管扩张症及导管周围乳腺炎是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前提。
4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MDE属于“乳癖”、“乳泣”、“乳衄”及“乳痈”的范畴,中医常将该病称为“粉刺性乳痛”,其病因主要为调摄不慎、思虑伤脾、肝郁血瘀所致的肺、肝、脾损伤。急性肿块期需疏肝、清热活血、软坚消肿;成脓期宜在透脓的同时健脾益气,并辅以外用药膏或贴敷;慢性窦道期可施以清热解毒、温阳补血的方法治疗。
5其他研究中的治疗方法
5.1抗痨治疗有研究发现浆细胞性乳腺炎与结核菌L型感染有密切的联系。有学者应用经典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治疗经久不愈的MDE,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鉴于乳腺结核病易于与其他乳腺疾病混淆,且结核杆菌的检出率较低,在没有病原学证实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采取相同的手段治疗经久不愈的MDE和乳腺结核,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5.2物理治疗治疗MDE时配合物理治疗可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但是单独应用物理治疗治愈MDE的研究较少。
手术是治疗MDE的主要手段,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手术并非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方法,其存在复发率高、术后换药时间较长、影响乳房外观等问题。所以,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治疗该病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供广大研究者和医务工作者参考。
文献来源
马榕.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对策.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9(3):-.
王品.余之刚.吴剑.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治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
王品.余之刚.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细菌学研究[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