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年中国肿瘤的现状和趋势》报告显示,乳腺癌发病率位列女性恶性肿瘤之首。英国《独立报》也指出,年至年,中国乳腺癌年平均增长率约3.5%,而美国同期下降了0.4%。
一系列数据引人深思,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为何我们控制不住乳腺癌?
发病年龄比国外早十年“中国乳腺癌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增速却位列世界首位。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发病率,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徐兵河是国内乳腺癌方面的顶尖专家,他总结了“中国式”乳腺癌的两大特点:
1发病年龄早中国乳癌患者发病高峰年龄在45~55岁,比西方人早10岁。其中,年轻患者相对较多,35岁以下约占15%。2就诊病期晚以北京为例,首诊1期患者比例只有32%,2期占52%,3期和4期分别为13%和2%。而西方国家1期患者比例超过50%,大多数患者都能早发现早治疗。六大原因致雌激素紊乱中国乳腺癌发病率为何居高不下?徐兵河表示,目前,乳腺癌的发病机制还不太清楚,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体的雌激素水平与乳腺癌相关。若雌激素水平持续升高或作用时间延长,对乳腺上皮的刺激就会增强或延长,继而诱发细胞恶性病变。
“相比20年前,中国女性月经初潮年龄从原来的十四五岁提早到十一二岁,停经年龄却从40多岁推迟到50多岁,无形中使乳腺细胞暴露在更长时间的雌激素刺激之下。”徐兵河强调,与此同时,雌激素分泌紊乱越来越普遍,主要有以下原因导致↓↓↓
高脂饮食吃太多西式快餐、大鱼大肉、奶油蛋糕,会导致体内脂肪增加。脂肪里的芳香化酶物质越多,会将女性体内的雄性激素转化为雌性激素,刺激乳腺细胞过度增生,导致恶性肿瘤。
过量饮酒女性大量饮酒后,泌乳素的分泌会增加,刺激乳腺细胞,导致增生和癌变。而男性过度饮酒会使肝脏灭活体内雌激素的能力减弱,相对提升了体内雌激素水平,增加了乳癌发生率。
晚婚晚育生育多个孩子会降低乳腺癌的风险。研究显示,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女性通常会从怀孕中获得保护效应。但许多中国女性因工作压力不得不晚育。
母乳喂养低母乳喂养会减少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对全球中低收入国家评估发现,达到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为37%,中国仅为20.8%。
压力过大压力会影响各种激素的水平,抑制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一家权威女性调查机构发现,近95%的职业女性承受着各种压力,有28%的女性为“不能适应竞争”而担惊受怕。
缺乏运动女性的体力活动比前几代要少。《国际行为营养和体育运动杂志》刊载研究指出,年至年,中国成年人体力活动水平下降近一半,女性下降的速度比男性更快。
早诊早筛减少死亡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癌症临床医生期刊》近期发布了年美国癌症发病情况预测报告。报告中提到,年至年,无论是癌症的发生率还是死亡率,美国都在逐步下滑,其中乳腺癌患者死亡率下降了39%。
与美国相比,中国在早筛查、早治疗方面比较欠缺。
1筛查普及率徐兵河说,北京是国内乳腺癌筛查做得最好的城市,35~64岁的北京户籍女性,每两年可享受一次免费筛查。但偏远地区,因为缺乏设备、医保未覆盖等原因,乳腺癌筛查的接受度很低。
2筛查手段在美国,女性40岁后会做钼靶检查,辅助超声波检查,高危人群还会做乳腺核磁。但中国女性担心检查带来辐射,或因检查过疼等原因,拒绝钼靶检查。40岁以后的女性乳房逐渐脂肪化,采用钼靶检查能更准确地看到病变,而普通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受限于医生水平。
3治疗规范美国有统一的乳腺癌治疗标准,通过乳腺外科、内科、整形科等多学科会诊,达到综合、精准治疗目的。但中国肿瘤治疗缺乏规范性,治疗方法千差万别。患者依从性也差,嫌弃5年的内分泌治疗太久,用药吃吃停停,导致复发、转移率很高。
加强乳癌筛查是关键在乳腺癌防控方面,美国有不少经验值得国内借鉴。徐兵河认为,在鼓励患病者积极治疗的同时,远离可控的诱发因素,能减少乳腺癌发生。
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每天适量补充蔬菜、水果和蛋白质,减少高脂、油炸饮食,保持健康体重(BMI在18.5~24之间),坚持每周4小时的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坚持母乳喂养,避免长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等。
加强乳腺癌筛查。月经初潮早、绝经迟,35岁以上未育或35岁以上生育第一胎,有乳腺癌家族史或良性乳腺病史的女性都属于高危人群,更要警惕乳腺癌。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
40~45岁女性每年一次乳腺钼靶检查,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联合检查;45~69岁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联合检查;70岁以上每2年一次乳腺钼靶检查。
乳房“哭泣”怎么回事?当你洗澡时,注意到乳头在冒水吗?当你更换内衣时,发现过内衣上被液体浸渍过的痕迹吗?当你轻轻挤压乳房时,乳头有液体流出吗?如果有,那就说明你的乳房正在偷偷的“哭泣”,而这种现象即是乳头溢液。
事实上,乳头溢液并非都是疾病的表现,90%以上的妇女乳头溢液与乳腺癌没有关系。乳腺导管,特别是大导管的上皮增生、炎症、出血、坏死及肿瘤等病变,都可能发生乳头溢液。溢液可为无色、乳白色、淡黄色、棕色、血性等;溢液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也不一致,常因溢液污染内衣而被患者发现。
乳头溢液发生的原因有哪些?按照溢液的发生的原因,可以将乳头溢液分为生理性溢液和病理性溢液两大类。
1、生理性溢液
生理性溢液指乳房本身没有明显疾病的溢液。这些溢液往往是非自发的双侧乳头溢液,而且是由多个导管分泌的。生理性溢液一般是淡黄色的,也有一些溢液表现为乳白色、草黄色或棕褐色,而且不同导管的溢液颜色也不同。某些因素可以刺激溢液的产生,包括乳头刺激、性刺激、应用外源性刺激和某些镇静药等都可能诱发乳头溢液。
2、病理性溢液
病理性溢液是指由疾病导致的乳头溢液。常表现为单侧、自发性、间断性,局限于单个导管。最常见的溢液颜色为血性、浆液血性、棕褐色或紫黑色。许多乳腺疾病(包括乳腺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都可以引起乳腺导管病变而发生乳头溢液,但以乳管内占位性病变居多。
血性溢液最常见的原因是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病,接下来是导管扩张症和乳腺增生症。乳腺癌(常简称乳癌)中只有3%~10%的病人伴有乳头溢液,而乳房良性疾病中10%~15%的人会有乳头溢液。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乳腺癌导致乳头溢液的机会也会增高。
3、其他疾病
患有泌乳素腺瘤、松果体瘤等间脑疾病或脑垂体病变,肾上腺瘤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氯丙嗪、吗啡等药物的副作用,乳房的局部刺激和全身的应激反应等可以引起人体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刺激催乳素分泌的因素,都可导致乳房溢液现象的发生。
发现乳房“哭泣”了应该怎么办?首先要冷静,不要过度紧张,更不能讳疾忌医。
其次回忆一下最近乳腺有没有什么不舒服如胀痛等,有没有口服什么药物,观看一下内衣上溢液的颜色,量的多少。医院就诊,将自己的详细情况以及观察到的一系列信息告诉医生,请专科医生给予相应应对方案。
鉴别真假溢液
假性溢液通常是指那些由于乳头表浅糜烂或因乳腺导管瘘继发感染而引起的乳头部的炎性渗液。假性溢液可行相应的局部治疗,真性溢液的处理需根据溢液的性质、细胞学检查、乳腺导管造影等检查结果,判断其溢液是否为肿瘤所致。
1.非肿瘤性溢液的治疗:常为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等引起,一般进行保守治疗或观察。
2.肿瘤性溢液的治疗:则常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导管内乳头状癌所引起。前者行局部区段切除,后者应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
(来源:人民网、江苏疾控)
往期回顾▲最权威的流感诊疗方案来了→推荐的儿童药在这里↓
▲大宝逗小宝,结果小宝被紧急送医!到底发生了什么?
▲心疼!宝宝身上多处被烫出大水泡,都是这东西害的……
▲13个月宝宝高烧39.8℃,不是感冒,是这样的……
支持单位
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协办单位
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江苏省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
江苏省健康教育协会
技术指导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
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