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淸明餅的槪況
淸明餅,又叫淸明果、靑团等,是江南地区淸明节必不可少的食品,淸明餅主要以鼠曲草或艾草捣烂做汁,和糯米粉或米粉,夹豆沙、芝麻、筍、豆腐乾和肉等馅蒸之,也有不夹馅的。揉成团状者名靑团,多用鼠曲草染靑,作成餅状,用木模压花者名淸明餅,多用艾草染靑。蒸熟的淸明餅色如碧玉,艾香扑鼻,色味俱佳,冷热宜食,也有益身体,是淸明上坟必备的祭品。淸明餅还流行于安徽、客家地区及潮汕、廣府等地,闽南和潮汕地区还称「艾粿」,廣府地区则称「艾餅」,可见都是以艾草染靑的。
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淸明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荆楚地区的一种形似龙舌的餅——龙舌?,最早为上巳日所食用,但随着传统节令的兴衰与变迁,龙舌?在宋代作过寒具,明淸以来成为淸明上坟必备的祭品后才被称作淸明餅。龙舌?还漂洋过海,传播到古代韩国、日本和琉球幷以艾糕的形式流行起来,如今韩国人过淸明,艾糕仍是必备的祭品,而在日本和琉球,上巳供艾糕,尤有龙舌?的古意。龙舌?在中日韩琉四地的传播反映了东亚文化圈密切的文化交流,而透过观察四地龙舌?食俗的变异,更能反映四地的文化異同。
作为一种节令食俗的淸明餅在现代社会依然長盛不衰,甚至衍生出了「草餅」(又名麻糬)这种流行于日本,港台等地的小点心,让人惊讶于它强大的生命力。
二.淸明餅之起源:南朝餅文化与采集文化的融合
1.盘羞兼祭品:南朝的餅
饮食是「包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重要文化活动。」「饮食还是许多文化现象的母题,饮食行为的规范化和程序化造成了众多文化现象的出现。」[1]中国古代的礼文化与饮食的关系密切,「夫礼之初,始诸饮食」[2],食物不仅供人享用,也被神灵所享用,「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3]経过祭祀的食物具有了某种灵性,吃了以后可以驱邪除病,获得神灵的祝福,《春秋経》:「天王使石尙来归赈。」杜预注:「石尙天子之士,石,氏;尙,名。脤,祭社之肉,盛以脤器,以赐同姓诸侯,亲兄弟之国,与之共福。」[4],食祭余在春秋时作为一种礼仪,在今天的祭祀活动中仍可见到,而淸明餅明正是明淸时代廣泛流行的祭余。
餅类食物在先秦就已経出现,《周礼·天官·笾人》:「羞笾之实,糗饵粉餈。凡祭祀,共其笾荐羞之实。」[5]餈同糍,《说文》:「餈,稻餅也。」[6]《释名》:「餈,渍也,蒸燥屑使相润渍,餅之也。」[7]用稻米或黍米碾成碎末来蒸,与餅也相近,今天吃的糍粑大槪就是餈,餈的特点黏性大(润渍)。西汉后期,随着石磨的推廣,磨麦粉变得更加方便,「餅和饵迅速成为人们普遍喜好的食物。」[8]颜之推注《急就章》「餅饵」云:「溲米而蒸之则为饵,饵之言而也,相黏而也。溲麫而蒸熟之则为餅,餅之言幷也。」[9]可见餅和饵的区别在原料的不同。《说文》:「餅,面餈也。」[10]餅与餈的区是原料的不同。《释名》:「餅,幷也。溲麫使合幷也。胡餅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汤餅、蝎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11]东汉时餅的种类更为多样,多因其形态而命名,胡餅类似今天抹上芝麻炉烤的烧餅,蒸餅类似馒头,汤餅是面条的前身等等。此时餅已経十分流行,以至于整个洛阳都吃胡餅[12]。又扬雄《方言》:「餅谓之饦(饨),或谓之餦馄。」[13]《廣雅》:「馄饨,餅也。」[14]饦(饨),餦馄、馄饨也可以被成为餅,与现在人们对餅的槪念不同。唐代以前,凡以面为食者,皆可谓餅。由于小麦的种植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当时的餅主要是黄河流域人们的食物。
南方以稻作为主,多食米饭、米粥等,南朝中叶以后,「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到米饭才开始走向主导地位。」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也带来了餅的习俗,随着南北食俗的交融,餅也成为南方人喜爱的食物,出现了束皙的《餅赋》,吳均的《餅说》[15]这些文人写作的篇章。南朝时期的餅不仅流行于宫廷,也流行于民间[16]。《荆楚岁时记》记载的是南朝梁荆楚地区民间岁时习俗,荆楚是楚国的故地,楚人以崇巫为名,南朝时期的荆楚地方巫风依然浓重,其所载龙舌?可以厌时气,汤餅名为辟恶餅,餅被赋予了祛病辟邪的作用。而其在先秦就已経作为祭品[17],到了南朝,随着制餅技术的发展,餅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也成为民间和宫廷祭祀用的祭品[18],作为祭品的餅又因为其特殊的功用而强化了其辟邪的作用。
2.顺天时以养生:南朝的采集文化
采集経济是旧石器时代主要的経济形式,在新时期时代仍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性生产活动。在先秦时代,采集依然盛行,《周礼》记载太宰有九职,「八曰臣妾,聚敛疏材。」[19]又有委人「掌敛野之赋,敛薪刍,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20]采集来的植物,还可以来御冬。
在春秋战国时代,采集不仅是一种弥补农业生产的手段,更是一种风俗文化,《诗経》里记录了不少采集的事项[21],注所列十七篇涉及采集事项,而《二南》占八篇,所采集的二十三种植物,《二南》涉及九种,皆近半数,在《诗経》的年代,采集风俗在南地盛矣,方玉润《诗経原始》:「窃谓南者,周以南之地也……惟南最廣,而及乎江汉之间。」[22]春秋时期楚国国都郢便在汉水与长江之间而靠近长江,加之川泽密集,植被茂盛,楚地必也盛行采集风俗。
采集的目的为何?初者,皆以采食,采蕨采葑之类;有以馈赠者,采荑;有采以染色者,采绿采篮;以事宗庙祭祀者,采苹;以事蚕桑者,采蘩;以事婚礼者,刈楚刈蒌,不一而足。而且,采集还作为一种意象在「起兴」中使用[23],诗人为了抒发自己的爱慕或者伤怀相思之感,経常使用采集的意象。
到了战国时代屈原《楚辞》[24]的《离骚》中,采集事项依然不少[25],芳草香木也作为一种意象譬喻诗人高洁善良的品质[26]。《九歌》是祭祀楚地神灵的颂神歌,亦有不少采集芳草香木的事项[27],而芳草的功用更加丰富,除了佩戴以外,还可以遗赠给心上人,装饰船楫或者旌旗,修葺屋盖,装饰室内的墙壁、梁栋,结作室内的帷帐,供奉神堂等等。楚地的采集活动显得格外丰富。
荆楚地区作为故楚之地,其风俗沿袭楚国,在南朝梁时期依然盛行采集野草的风俗,且多集中在春季植物开始茂盛的时候,宋郭茂倩《乐府诗集》[28]所载南朝荆楚地区的《西曲歌》多言采桑、采莲者[29],亦可辅证。除了《离骚》以外,采集的主体往往是年轻的女性,年轻女性往往被作为春天的象征。这亦是古人道法自然的宇宙观的体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0]「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31]春天的野菜欣欣向荣,采食野菜可以助长身体的阳气。而春天又是瘟疫多发的季节,野菜也被赋予巫术上禳除意义。《荆楚岁时记》:「寒食,择菜。」[32]又「是日(三月三日),取鼠麴草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以厌时气。」又「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幷蹋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33]又「是日(五月五日)竞渡,采杂药。」[34]荆楚人采集野菜不止是为了吃食,野菜也是一种药物,可以保健身体与治疗疾病,也可以压胜,达到禳除污秽邪毒的目的。
3.淸明餅的前身:龙舌?
今天的淸明餅多用鼠麴草和艾草和米粉作成,而《荆楚岁时记》:「是日(三月三日),取鼠麴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以厌时气。」淸明餅的前身就是龙舌?,又「三月三日,四民幷出江渚池沼间,临淸流,为流觞曲水之饮。」[35]上巳节自古就有袚禊的传统,所食的龙舌?有厌气[36]的作用不仅是因为餅的祛病作用及鼠麴的药用价值[37],更是上巳袚禊这种传统的带来的。
?,《廣韵》:「粄,屑米餅也,博管切,五。?、?幷上同。」[38]米为者曰?[39],麦为者曰?[40]。与今天的芝麻烧餅不同,更类似于米糕,糍粑,又因其形状与龙舌相似而名,「龙舌」之名亦有压胜的意味。
三.节日的变迁与龙舌?的演变
唐代节日的研究,论著已夥,不再赘述,要之,在中唐以后,上巳节祓禊的功能逐渐退化,寻欢作乐、赴宴集会的气氛更浓,上巳节也局限在文人雅士之间,不能在廣大的底层庶民间流行开来,又因为其时间与寒食淸明极为接近,便渐渐为盛起的寒食淸明取代而走向衰亡。而淸明节逐渐从以前的一个节气演变为中唐的一个独立的民俗节日,幷且与寒食合二为一,开元年间淸明寒食放假竟达七天之久,可见寒食淸明的重要性,淸明节绝大多数的习俗都来自寒食,这就包括了上坟扫墓。[41]龙舌?从上巳转移到寒食淸明,应该是从中唐以后开始的。
寒食节自古有冷食的传统。在宋代有八角形的寒食餅[42],龙舌?也应该被当作寒具,宋《(宝祐)仙溪志》:「鼠麴,蓝色,生山园中,土人多以米粉幷糖和作餅,其味香美。」[43]仙溪在今福建沿海中部,宋人亦延续了荆楚人以鼠麴为餅的习俗,且此风俗传播到了偏远的福建。又《本草纲目》:「鼠曲草,楚人呼为米曲,北人呼为茸母。故《邵桂子甕天语》云:「北方寒食采茸母草和粉食。』宋徽宗诗:『茸母初生认禁烟。』者是也。」[44]邵桂子,南宋人,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邵桂子,字徳芳。淳安人,咸淳间以博学宏词登进士,教授处州国亡不仕。」[45]不仅南人以鼠麴为寒食餅,北人亦然。宋徽宗的原诗是:「茸母初生认禁烟,无家对景倍凄然。帝城春色谁为主,遥指乡关涕泪连。」[46]据说是在被北虏期间淸明日所作,北地淸明初生的茸母让徽宗回想起汴京的茸母,生起无限思乡之情,国势衰颓,生为一国之君却沦为蛮族的臣奴,真可谓万世之怆。《荆楚岁时记》是宗懔被俘在长安的时候追思故乡所作,约西魏恭帝二年(),随后的出生于北方的杜台卿作《玉烛宝典》卽有引用其书,后杜公瞻为其作注,可见书成后卽在北方流传,宋代北人寒食采茸母草和粉食的渊源或許在此。南宋陆游有《初夏》诗曰:「白白餈筒美,靑靑米果新。」自注曰:「蜀人名粽为餈筒。吳中名粔籹为米果。」[47]粔籹就是寒具,靑靑米果大槪也是一种寒具,与后代的淸明果神似。
在明代,寒食一般在淸明节的前一二日,寒食与淸明习俗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寒食呈现出衰败的态势,寒食餅成为淸明的节令食品,也作淸明上坟的祭品。《(万历)杭州府志》:「(淸明)其米食用靑白圆子,亦寒食遗意。」[48]靑白圆子就是今天的靑团,寒食的遗意尙被明人代留意。《(崇祯)嘉兴县志》:「淸明前二日有疾风甚雨,曰寒食节。折柳插门,以记春事,挂球先茔曰标墓。前后半月内各具靑团、角黍、牲醴以上坟。」[49]靑团的名称在明崇祯年间已経出现,淸明上坟,不仅使用靑团,还用粽子、肉类、米酒等。
清明餅·清明餜
明代淸明餅种类增加,不仅有靑团,还有艾糍[50],《(万历)新昌县志》:「取菁作糍献先人,幷自食。」明陶奭龄《病中家人上冢》一诗云:「艾糍松饵满坟台,多少儿童乞祭来。无赖隔林寒食雨,杜鹃花里送将回。」[51]通观本诗,应当在淸明日上坟所作,艾糍就是捣艾草和米粉作成的糍粑,极美味,才会迎来许多儿童来乞食,又「寒食雨」云云,在诗人眼里,淸明与寒食混同在一起的。《(嘉靖)兴化县志》:「人家以鼠曲和米粉为龟」,又有做成龟状的。
凡靑树叶者,皆可染靑,《(崇祯)尤溪县志》载:「或用靑树叶染成秫米作食团,祭毕以楮钱挂树,羞品各称其家。」明代淸明餅的食俗主要在江浙,亦涉及福建。
淸代以来可谓淸明餅大盛的时期,笔者所查到的十九条的资料中,全部發生在江南地區,可見本时期淸明餅已経固定在淸明节。
淸代以来淸明餅的种类也更加丰富,《(民国)衢州县志》:「(《嘉庆县志》)淸明食馎饦[52]。」自注曰:「俗谓淸明果,有抟米粉作五色丸者,形似麻雀子。」淸明果还可以作成麻雀蛋般大小,颜色丰富,吃法是像汤圆用沸水煮食。「三月淸明……前期士女采蓬叶和稻米为粔妆,揉作团子様,实以鸡豚之臡菹,以蔬荀调之,以饴祀先及餽戚。好可冷食,俗呼蓬果,又名蓬餣,盖禁火遗意也。」[53]靑团可以夹入肉酱、蔬菜作馅,不仅祭祀先人,亦以馈赠,可冷食,淸人也认为靑团是寒食的遗意。「淸明踏靑……食艾糕以除寒气。」[54]又有作艾糕者。「粉米杂艾,萌作粿,谓之淸明粿。」[55],粿也写作「餜」、「果」,其实都是「果」字加義符後的分化字。
染靑的植物也更加丰富,有用麦苗[56]者,茵叶[57]者,蓬叶[58]者。淸明餅逐渐从节令食品变成了寻常美食,在市面上销售。淸袁枚《随园食单》记载的「靑糕、靑团。捣靑草爲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便是淸明餅的衍生,」夏曾传按语:「杭俗,淸明前卖靑白汤圆。开口饺,卽此。又有五色粉捏成狗者,加以纸花彩饰,制极工巧,谓之淸明狗。小儿以为玩具,相传藏之,夏日可以不蛀夏。(凡小儿夏日多病者,谓之蛀夏。)」[59]
四.渡海入瀛州:龙舌?的海外流传
东亚三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在南朝时代,也就是龙舌?产生的时代,百济、日本与南朝都存在着较为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百济更充当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中介[60]。随着三国间的移民、书籍的交流,南朝的风俗也被带到了韩国和日本。
日本在五世纪末就已有上巳设曲水宴袚禊的记载[61],上巳节传入日本的年代应该更早,在奈良与平安时代,日本一直使用中国的历法,日本人得以廣泛地接触幷接受中国的节日,而记载荆楚地区民俗的典籍《荆楚岁时记》八世纪中叶已経传入日本,在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日后解释日本岁时节令典籍常常引用的对象[62]。龙舌?大槪也随着南朝的上巳节而传入日本,在日本被称作草餅(くさもち)。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年的《皇大神宫仪式帐》中有「三月例,三月节,新草餅作奉[63]」的记载,草餅是被当做祭品的,日本《年中行事秘抄》三月·三月,三日草餅事也记载了三月三日食草餅[64]的行事,《日本文德天皇实录》嘉祥三年()五月壬午条:「此间,田野有草,俗名母子草,二月始生,茎叶白脆,每属三月三,妇女采之,捣以为糕,传为岁事。」[65]日本的母子草,卽鼠麴草,草餅就是捣鼠麴草所作的糕,与龙舌?极似,平安时代的普通日本人直接接受了中国的上巳食俗,成为每年要行的岁事。《年中行事秘抄》还引《宇多天皇御记》正月·七种粥条载:「宽平二年()二月卅日丙戌,仰善曰:『正月十五日七种粥,三月三日桃花餅,五月五日五色粽,七月七日索面,十月初亥餅等,俗间行来以为岁事。自今以后,每色弁调,宜供奉之。』」[66]本条所载的桃花餅,民间所行已久,后被宫廷采用,桃树在古代中国被认为具有驱邪驱鬼的作用,桃原产于中国,弥生时代已経传入日本,日本神话中也有桃木辟邪说法,因此桃花餅是取其桃花之名,赋予餅驱邪的意义,其与龙舌?皆有压胜的含义,大槪也与草餅相似。上所载年三月已有宫中供奉草餅的记载,草餅作为民行,草餅的渊源龙舌?传入日本的时间应该在九世纪前。
草餅
关于草餅的来源,《年中行事秘抄》载:「昔周幽王淫乱,群臣愁苦。于时,设河上曲水宴,或人作草餅奉与于王,王尝其味为美也。王曰:『此餅珍物也,可献宗庙。』周世遂致太平。后人相传以作草餅,三月三日进于祖灵,其心矣。心悦无咎,草餅之兴从此开始。」[67]很明显,这段记载只能属于传说,中国古代的史书中没有「草餅」的记载,但它明确指出草餅来自中国,草餅因其美味被当做祭品供给祖先,与中国的淸明餅遥遥呼应。
菱餅
今天的日本,蓬也就是中国的艾取代了母子草作为制作草餅的原料,蓬餅(よもぎもち)往往就是草餅的意思,往往包有馅,已成为寻常食品,可以在许多店里买到。上巳节在日本已演变成今日的桃の节句(もものせっく),卽女儿节,晚淸驻日使臣黄遵宪的《日本国志》记载到:「三月三谓之上巳,以艾糕为节物,是日,家有女儿必陈彩胜。供艾糕、赤豆饭,置酒宴饮,谓之雏会。因以上巳为女儿节。[68]上巳有装饰雏人形的传统,这一天要供奉赤、白、绿色三色相叠的方形菱餅(ひしもち),而底层的绿色菱餅就是用蓬餅作的[69],艾糕就是今天的蓬餅。据说是象征母亲和儿子的母子草放在石臼里来捣杵作草餅是一种不好的征兆,所以在平安时代以后蓬取代了母子草。但在日本的地方上还有用母子草来做草餅的,曾経的出羽国秋田和丹後国峯山等地直到19世纪还在用母子草做草餅。[70]不仅是日本,琉球国这样的风俗,淸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卷六「风俗」条下载:「三月三日上巳,家作艾糕相饷遗。官民皆海滨褉饮,又拜节相往来此,月中同日又祭麦神,谓之大祭。」[71]淸代琉球的上巳,仍有水滨褉饮的古俗。这本书刊刻于康熙六十年(年)秋,是徐葆光在册封琉球国王期间所编,琉球国在被日本霸占以前,一直是明朝和淸朝的藩属国,因其地理位置在台湾岛与日本九州岛之间,同时与中日韩三国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上巳节食艾糕是由中国或者日本传入,尙不确定,不过通过现有的材料推断,笔者倾向于从日本传入。由于寒食淸明的兴起,中国的上巳节在宋代以来就已経衰微,明淸时期的三月以淸明节为大节日,而《中山传信录》上巳日前后,只有二月十二花朝节与五月五端午节而没有寒食淸明的记载,琉球国的节令近于同时的日本,也没有寒食淸明,中国的古俗到了后代往往消失了,而往往因传播到了邻近的国家被保存下来,这和国内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够保存一些中原地区的古俗,也与此相似。
古代韩国的食艾餅的记载,始见于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上巳日以靑艾染餅,为盘羞之冠。」[72]又见于《宋史·高丽传》,「《说文》:「羞,进献也。」盘羞之冠,意艾糕是祭品里最美味的,明董越《朝鲜赋》:「三月三日,取嫩艾叶杂秔米粉蒸,谓之艾糕,其秔米色白而味香。」[73]秔,也写作稉。亢,《廣韵》:「古郎切。」更,《廣韵》:「古行切。」亢、更古音近故可通用。稉,粳也,秔米就是今天的粳米,禾与米都是古代主要的农作物,在古文字中常常可以通用,高丽政权的存在时间是10纪初到14世纪末,《文献通考》的编撰时间在13世纪末,高丽国上巳艾餅的风俗当在13世纪前。在李朝朝鲜时代,仍然有上巳食艾糕的风俗。由于笔者找不到成书于年的《东国岁时记》[74]的文本,艾糕的淸代韩国的流传演变不得而知,只得知淸代的朝鲜三月同时有上巳、寒食、淸明三个节日。
艾糕
现代韩国的淸明有用艾糕上坟的风俗,笔者在一篇现代人写的文章中读到:「接下来金先生在他父亲的墓前郑重地摆上酒、水果、艾草年糕等祭品,然后规规矩矩地行礼祭拜……艾草年糕是以糯米粉和艾草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它是韩国的传统美食,松软可口。」[75]
从高丽、李朝朝鲜时代上巳节的艾餅,到现代韩国的艾糕的变化也反映了古代韩国节日的变迁,李朝朝鲜奉明淸王朝为宗主,可想从中国传入的淸明节上坟的风俗被韩国人廣泛接受,淸明节与上巳、寒食幷立,幷延续到现代社会。
比起古代韩国,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却不那么「保守」,由于地理上始终与中国隔着海,也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来的唐物(とうぶつ)往往被日本人改造得具有浓郁的和风,寒食淸明一直没有传入日本[76],而传入日本的上巳节被改造成女儿节,供奉雏人形,但不管怎么改造,依然可以发现些许中国文化的影子,古代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可谓深刻矣。
注釋:
[1]王娟:《民俗学槪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1版。
[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吕友仁等整理:《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1版。
[3]同2
[4][春秋]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浦卫忠龚抗云等整理杨向奎审定:《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1版。
[5][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周礼注疏》卷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郑玄注:「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曰饵,餅之曰餈。」
[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五篇下,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2版。
[7][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释饮食第十三,中华书局年第1版。
[8]陈煜:《关于中国饮食中的几种主食和餐具》,《中国历史文物》年02期。
[9]管振邦译注:《颜注急就篇译释》,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1版。
[10]同6
[11]同7
[12][宋]高承撰:《事物纪原》卷九引《续汉书》:「灵帝好胡餅,京师皆食胡餅。」中华书局,年第1版。
[13][清]钱绎撰集李发舜黄建中点校:《方言笺疏》卷第十三,中华书局,年第2版。
[14][清]王念孙撰:《廣雅疏证》卷八下,中华书局,年第2版。
[15][宋]李昉编:《太平御覽》卷第八百六十飲食部十八,年第2版。
[16]《太平御览》引《梁书》:「武帝尝设大臣餅,蔡樽在坐,帝频呼其姓名,樽竟不答,食餅如故。」引《杂五行书》「十月亥日食餅,令人无病。」《荆楚歳时记》:「是日(三月三日),取鼠麴、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以厌时气。」「(六月)伏日,幷作汤餅,名为辟恶餅。」?,餅也。《廣韵》:「粄,屑米餅也,博管切,五。?,上同。」([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年第1版。)
[17]如上文所引《周礼》:「羞笾之实,糗饵粉餈。凡祭祀,共其笾荐羞之实。」
[18]《御览》卷第八百六十饮食部《时镜新书》:「四月八日,长沙市肆之人无子者,供寺阁下羊肉薄餅,结愿以乞儿,往往有验。」引缪袭《祭仪》:「夏祀以蒸餅。」《初学记》卷二十六器物部引卢谌《祭法》:「春祠用?(馒)头、饧餅、髓餅、牢丸,夏秋冬亦如之,夏祠别用乳餅,冬祠用环餅也。」引萧子显《齐书》:「永明九年正月,诏太庙四时祭荐宣皇帝面起餅。」([唐]徐坚等著:《初学记》,中华书局年第1版。)
[19]《周礼注疏》卷第二,郑玄注:「疏材,百草根实可食者。」
[20]《周礼注疏》卷第十六,郑玄注:「谓野之园圃山泽之赋也,凡疏材草木,有实者也,凡畜聚之物,瓜瓠葵芋,御冬之具也。」
[21]如《周南》的《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葛覃》:「维叶莫莫,是刈是濩」,《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芣苢》:「采采芣苡」,《汉廣》:「言刈其楚,言刈其蒌」。《召南》的《采蘩》:「于以采蘩?」《草虫》:「言采其蕨,言采其薇」,《采苹》:「于以采苹?」《鄘风》的《桑中》:「爰采唐矣?爰采麦矣?爰采葑矣?」《邶风》的《谷风》:「采葑采菲」,《静女》:「自牧归荑」。《王风》的《采葛》:「彼采葛兮,彼采萧兮,彼采艾兮」。《小雅》的《采薇》:「采薇采薇」,《采芑》:「薄言采芑」,《采菽》:「采菽采菽」,《采绿》:「终朝采绿,终朝采蓝」。《大雅》的《桑柔》:「菀彼桑柔,捋采其刘。」
[22][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経原始》卷之一,中华书局,年第1版。
[23]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4][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年第1版。
[25]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26]《楚辞补注》卷一王逸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27]如《湘君》:「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匊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薜蕙櫋兮旣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少司命》:「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曼曼。」
[28][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年第1版。
[29]如卷四十八[梁]简文帝《乌栖曲四首》:「采莲渡头碍黄河」,[梁]沈约《采桑渡》:「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30][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経校释》,中华书局,年第1版。
[31][清]张志聪注:《黄帝内経素问集注》卷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清康熙刻本。
[32]杜公瞻注:「按如今人春日生菜。」生菜,用来生食。
[33][隋]杜公瞻注:「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蹋百草,卽今人有斗百草之戏也。宗则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34][隋]杜公瞻注:「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35][隋]杜公瞻注:「按《韩诗》云:『唯溱与洧,方洹洹兮;唯士与女,方秉蕳兮。』注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袚除岁秽。』《周礼》:『女巫嵗时祓除衅浴。』郑注云:『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司马彪《礼仪志》曰:『三月上上,官民幷禊饮于东流水上,弥验此日。』」
[36]厌,压,抑也,时气,瘟疫之类。《吕氏春秋·季春纪》:「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37][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十一:「鼠麴草,味甘平,无毒,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嗽。杂米粉作糗,食之甜美。」四部丛刊景金泰和晦明轩本。
[38]周祖谟校:《廣韵校本》上声卷第三缓第二十四,中华书局年第3版。
[39]《太平御覽》卷第八百五十一飲食部九引《夏统別传》注曰:「蘝初生合米捣作?。
[40]《太平御覽》卷第八百五十一飲食部九引《宋书》曰:「文帝崩,郭原平号恸,日食麦?一枚。」
[41]参见张勃:《唐代节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1版。
[42][宋]陶穀撰李益民王明德王子辉注释:《清异录》(饮食部分):「八方寒食餅(用木范)」,中国商业出版社,年第1版。
[43][宋]赵与泌撰:《(宝祐)仙溪志》卷一《草》目下,清钞本。
[44][明]李時珍撰:《本草纲目》(点校本)卷十六,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第1版。
[45][宋]陈思撰:《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五十四慵菴小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明]陈全之撰:《蓬窗日录》卷七诗谈一:「宋徽宗在北虏,清明日吟曰:『茸母初生认禁烟,无家对景倍凄然。帝城春色谁为主,遥指乡关涕涙连。』茸母,草名。北地寒食则茸母草生。为君者至于身为臣虏,视草之荣而订节,可不为万世之怆鍳耶。」明嘉靖四十四年刻本。
[47][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1版。
[48][明]刘伯缙撰《(万历)杭州府志》卷之十九,明万历刻本。
[49][明]罗炌撰《(崇祯)嘉兴县志》嘉兴县志卷之十五,明崇祯十年刻本。
[50][汉]崔寔《四民月令》:「三月三日可种瓜,是日以及上除,可采艾」,([汉]崔寔撰石汉声校注:《四民月令校注》,中华书局年第1版。)[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第三:「三月三日及上除,采艾及栁絮,絮止疮痛。」[后魏]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中国农业出版社,年第1版。)[宋]陈元靓《岁时廣记》卷十九引《本草》:「梁简文帝《三月三日诗》云:『握兰唯是日,采艾亦今朝。』」(清十万卷楼丛书本。)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作煎勿令见风。」(元大德梅溪书院本)古已有三月三日采艾的风俗,与三月三日采鼠曲作龙舌?时间相同,以艾为龙舌?其渊源在此。
[51][明]陶奭龄撰:《今是堂集》卷十诗,明崇祯刻本。
[52]《齐民要术·餅法》「: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
[53][清]伍承吉撰:《(同治)云和县志》卷十五,清同治三年刊本。
[54][清]卢廷俊撰:《(雍正)连平州志》重修连平州志姓氏,清雍正八年刻本。
[55][清]黄寿祺撰:《(同治)玉山县志》玉山县志卷一之下,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56][清]孔尚任撰:《节序同风录》:「捣麦苗取汁,染裹饀蒸作团曰靑麦团,又曰清明团。」清钞本。
[57][清]胡寿海撰:《(光绪)遂昌县志》卷十一:「清明节以茵叶擣细,和为粔饵,谓之清明果。」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58]见前段。
[59][清]夏曾传撰张玉范王淑珍注释:《随园食单补证》,中国商业出版社,年第1版。
[60]韩昇著:《东亚世界形成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第1版。
[61][日本]舎人親王[日本]藤原不比等撰:《日本书纪》卷十五:「顕宗天皇元年(年)三月上巳。幸後苑曲水宴。」明治十六年佚存书坊石印本。
[62]参见刘晓峰:《荆楚岁时记在日本》,《民间文化论坛》,年第1期。
[63]转引自马兴国:《中日两国岁时习俗比较研究——拔楔·七夕·端午》,《日本问题研究》年第2期。
[64]转引自王晓燕:《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与信仰》第页,浙江大学出版社,年第1版。
[65]同上。
[66]同上。
[67]同上
[68][清]黄遵宪著吳振清徐勇王家祥点校整理:《日本国志》天津人民出版社,年第1版。
[69]日文维基百科「草餅」条:古くはハハコグサ(母子草)で草餅をつくっていたが、今日では通常の餅にヨモギを磨り潰したものを混ぜ、その中に餡を入れることが多い。新井白石『東雅』(年)にも、かつてはハハコグサを用いたが、今日ではヨモギを用い、草餅とも蓬餅ともいうとある。ただし、文化10年(年)ころの『風俗問答答書』には「草の餅はゝこ草をも用ひ候や」とあり、地方によってはハハコグサを用いる例も少なくなかった。雛人形に飾る赤白緑の菱餅の最下段として広く用いられた。今日、草餅といえば蓬餅を指し、餅の種類としては一般的なものとなっており、多くの店で日常的に購入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70]日文维基百科「ハハコグサ(母子草)」条:かつては草餅に用いられていた草であった。しかし、「母と子を臼と杵でつくのは縁起が良くない」として、平安時代ごろから蓬に代わったともされているが、実際には、出羽国秋田や丹後国峯山など、地方によっては19世紀でも草餅の材料として用いられている。
[71][清]徐葆光撰:《中山传信录》卷六,清康熙六十年刻本。
[72][元]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五四裔考二,清浙江书局本。
[73][明]董越撰:《朝鲜赋》,民国豫章丛书本。
[74]萧放:《18-19世纪中韩「岁时记」及岁时民俗比较》:「《东国岁时记》以朝鲜岁时为记述对象,其岁时节日分布如下:正月有元日、立春、人日、上亥上子日、卯日巳日、上元,二月有朔日,三月有三日、清明、寒食,四月有八日,五月有端午,六月有流头、三伏,七月有七夕、中元,八月有秋夕,九月有九日,十月有午日,十一月有冬至,十二月有腊、除夕等。」(《江西社会科学》年第1期。)
[75]何如平:《在韩国过清明节》,《幸福(悦读)》,年06期。
[76]参见刘晓峰:《寒食不入日本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本文系陝西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卒業生黃佳輝(wchat:方秉蕑)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編輯:雲中君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北京专业看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