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最是难忘粿儿香内含清明粿的制

小小的清明粿里,揉进了草的味道、雨的味道、阳光的味道,还有思念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家庭,义乌人祖祖辈辈念旧、勤俭、果敢、担当等等情感和信念融合在一起。让人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清明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专属于怀念的节日。而清明粿,则是最能体现这个节日情绪的食物。它既包含着对故人的微苦思念,也包裹着春天的希望和甜蜜。

在义乌,清明粿家家会做,绝大多数义乌人从小都是吃妈妈做的清明粿长大的。对义乌人来说,一个没有清明粿的春天,是怅然若失的。清明粿于义乌人,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在岁月之中被一代代传承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

清明粿的历史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天。原本只是一个节气,后来因为时间十分相近,清明节就逐渐融合了寒食节以及上巳节习俗。最终在唐朝,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伴以冷食、踏青、游乐、祈福等活动的传统节日。食用清明粿的习俗,便是缘于寒食节。《义乌风俗志》中说到:清明节期间,民间“做粿杂以蓬蒿嫩头,取其色青,以兆一年清(“青”谐音)吉,生机勃发。”

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对清明粿有不少记载。清代文学家、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制作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明朝万历年间的《义乌县志》中,也有清明节吃清明粿的记载:“清明,家为青糍、螺蛳、牲醴祭墓,挂纸钱。于颠门壁皆插柳或簪于首。妇女以葱白为花,杂簪于髻。”这里的“青糍”,就是如今的清明粿。

据市志办傅健考证,在明代以前,并没有清明粿,其前身是乌饭。乌饭是一种用南烛树的叶子染色,蒸制后就会变成黑色的糯米饭。宋朝时,是僧侣馈赠施主的礼物。明朝时,乌饭逐渐演变为清明粿。

《七修类稿》([明]郎瑛)中有关于“青白团”起源的解释:“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耳。”这里的“今”,指的是明朝。也就再一次说明,在明代以前,并没有清明粿。

这个推断也在明代高濂撰写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得到证实。其中有载:“用杨桐叶,并细叶、冬青叶。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乾食饭。今俗以夹麦青草捣汁,和糯米作青粉团,乌桕叶染乌饭作糕,是此遗意。”

采青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因此得名。”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晴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一场春雨过后,阡陌交通的田间,各种野菜长势喜人。苏溪镇西张村60岁的陈女士,换上雨鞋,挎着篮子,带着儿媳一起去田里摘做清明粿的食材。

陈女士一边摘,一边教媳妇如何辨认。对于吃了一辈子清明粿的陈女士来说,辨认田野里的各种野菜就好像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却完全是另一个新的世界。

做清明粿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鼠曲草、艾蒿。在义乌,它们分别被叫做青、明、蓬。

蓬,也就是艾蒿,也叫艾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辨认艾草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艾草叶子的两面颜色明显不同,还有就是它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

泥胡菜是青。初春时节,泥胡菜贴地生长,像一朵花一样张开。叶片柔软,气味纯正,开紫色管状小花,花期前茎秆脆嫩,水分多,纤维少,是人们喜爱食用的野菜之一。

鼠曲草就是明,也有叫鼠鞠草的。鼠曲草,全株有白色绵毛,叶如菊叶而小,开絮状小黄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时节,萌生绵绵白毛细叶。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的功效。

陈女士说,泥胡菜汆后色成碧绿,以前常用来做粿,现在已不多见。鼠曲草做出的清明粿颜色较浅,略微偏黄,所以现在用的也不多。主妇们只有在找不到蓬和青时,才会使用明。三种材料中,艾草做出的清明粿颜色最为翠绿,香气也浓郁,所以她只选用蓬做清明粿。“这个时候的蓬最嫩,做出来的清明粿特别好吃。”

做粿

新鲜的艾草,枝叶柔嫩,却不好保存。不过通过煮沸、洗净、拧干、冷藏,艾草可以存放几个月甚至一年。但存放时间越久,做出的清明粿就越平淡无味。只有新鲜的艾草,做出的清明粿,才能香气浓烈,色泽光亮。所以,当陈女士提着一篮艾蒿回到家,媳妇、女儿、孙女,还有邻居都会来帮忙,一起动手做清明粿。

摘下艾草最嫩的叶片,洗净。烧沸一锅开水汆熟,过程中加入生石灰水减少酸涩味。接着过水洗净,拧干用石臼捣碎、菜刀切烂,接着加开水、糯米粉,揉成碧绿色的面团,接着还要大力摏上一段时间。

纯糯米粉做出的清明粿太过软糯黏牙,一蒸就变得软塌。所以义乌人做粿,一般都会加入适当粳米粉,让做出的清明粿棱角分明挺拔,蒸制后一只只也依然漂亮,咬起来也更有嚼劲。

粉绿色的面团摏到有些发硬,外表光滑,就可以包粿了。清明粿的包法很多,饺子形状的、团状的、饼状的都可。义乌最常见的就是三角形带着棱角的清明粿。清明粿从口味上则分为咸甜两种口味。甜粿里包的是红糖芝麻,咸粿里则是笋丁、咸菜、豆腐、猪肉等等。义乌人嗜咸,但在清明粿这件事上,却是毫不犹豫地认定,红糖和清明粿才是绝配。

“一定要用义乌的红糖,加上黑芝麻。”陈女士一边说,一边随手从大面团上揪下一块,先搓成一个球,压成小圆饼,放两勺红糖芝麻,然后捏出三只角,一个清明粿就做好了。

精致无比的清明粿,制作其实并不难,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时间。陈女士已经深谙此道,但第一次做清明粿的孙女却还有些毛毛躁躁,做出的粿子边角有些歪歪扭扭,不如她做的整齐。陈女士并不出言指点,只是默默地做着示范。对她来说,做得怎么样已经无足轻重,一家人一起动手的喜悦与平和才更难得。

飘香

清明粿包好后上笼用大火蒸制。艾草那种令人舒爽的清香,随着蒸汽作用散发至厨房的每个角落。只闻着气味,就让人心情舒畅。

几分钟后揭开锅盖,一个个肚子圆滚滚的清明粿躺在蒸笼里,就像发光的翡翠,让人食指大动。咬一口,入口是融化的红糖与芝麻的香甜。但慢慢的,艾草那种有点苦涩却又清甜的奇特味道,就会显现,并顺着舌头扩散到全身,让你唇齿留香,忍不住一尝再尝。热的清明粿香甜,冷了则更加有韧性嚼头,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经过几番尝试,几个孩子做出的清明粿也已经有些样子了。大人们忙着做粿的时候,四岁的小野放下手里的玩具,在一旁观看。清明粿出锅后,他就搬了凳子,坐到一旁的小桌前,认真地吃着今天的第一笼清明粿。也许他长大之后并不会做清明粿,但那种溢于口齿的清香,以及柔韧劲道的口感,会和其他有关家庭的温馨记忆,一起留在他的生命里。

几百年来,义乌人都在清明粿的苦与甜中,迎接一个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小小的清明粿里,揉进了草的味道、雨的味道、阳光的味道,还有思念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家庭,义乌人祖祖辈辈念旧、勤俭、果敢、担当等等情感和信念融合在一起。让人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即使有一天游子远走他乡,也会在梦中记起它特有的香甜。

做清明粿用的三种野菜

鼠曲草

艾草

泥胡菜

清明粿的制作方法

采摘艾草。

艾叶下锅汆熟,去酸涩味,过水洗净,拧成团。

艾叶团用石臼捣碎。

加开水、米粉揉成光滑的青团。

取一个小面团压成小圆饼,放两勺红糖芝麻,整齐地捏出三只角,一个清明粿就做好了。

做好的清明粿小巧精致。

清明粿包好后上笼用大火蒸熟出锅。

秋秋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ls/36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