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做粿花样百出,各式粿品让人眼花缭乱,俗语有“时节做时粿”的说法,意思是按不同的时序、节令做不同的粿品。不同地区做的粿也不尽相同,难以以偏概全,只能选取几样通用的粿品,略述做法,记个流水账。
春节:鼠曲粿、红粿桃
鼠曲粿在春节、元宵、清明均有人做,且各地形状和做法都有变化。鼠曲粿工序繁复,综合了红粿桃、粿头(青叶粿)、落汤钱等多种方法。鼠曲草采回来后,只摘取细嫩的芯棉,去除老稙的枝叶,洗净后熬熟,浸泡两三天以除青味,捞起去汁,再放到石臼里面舂至糜烂,之后还要回锅炒油,吃透油后,方才用来和秫米粞。秫粞还需分生熟,大约三分之一的粞用煠落汤糍的方法煠熟,再和另外三分之二的生粞,反复揉搓成团备用,这就是鼠曲粿的皮了。
鼠曲粿的馅料有豆沙和糯米饭,糯米饭先焖好,再和事先炒熟的猪肉、豆仁(花生米)、虾米、香菇等辅料拌炒。馅料做后好,取适量粿皮捏成碗状,填进馅料,再把封口捏紧封实成三角桃形,放进粿印(模子)中压实印制,倒出来后成型的鼠曲粿蒸熟就好了。粿皮软糯胶粘,馅料丰盈富足,兼有消食功能,吃法可蒸、可贴、可油煎。
红粿桃(又称“红桃粿”、“红壳桃”)是潮汕最常见的粿,一年四季均可见到,糯米做的皮,加了“红花末”(一种色素),所以呈红色,包上赤豆馅儿,由于馅干味寡,单吃的话不好下咽,但是只要在粿皮上咬个小口,淋点鹅卤,立马变得油润咸香起来,堪称绝配。除了赤豆馅儿,还有甜豆沙、糯米饭(与鼠曲粿相同)等各种口味的馅儿供人选择,吃法与鼠曲粿相同。
元宵:甜粿、发粿、菜头粿
元宵节同时做甜粿、发粿、菜头粿,俗称“三甑齐”,寓意甜蜜、发达、有彩头,不过这三种粿品不独元宵,全年其它节日皆有人做。
甜粿用糖浆熬好凉却片刻,加入秫粞(糯米粉),和成半透明状的稀面,入粿甑炊熟即成,比例大概是一斤原料八两糖,而火候也跟原料多少成正比,每一斤原料要蒸一小时,大甑甚至要炊通宵。甜粿呈白色或褐色(加了乌糖),可切片直接食用,也可煎过再吃,清甜软糯,有韧性、有嚼头,裹蛋浆再煎尤为香甜。旧时潮汕先民下南洋过番要舂甜粿作干粮路上充饥。
三色甜粿,材料与甜粿差不多,只是黑色加芝麻粉,红色加“红花末”着色,炊的时候先等第一层白色凝结后,倒进第二层黑色,凝结后再倒入第三层红色,所以三色粿外形美观,工序也更为复杂。
发粿又称“大粿”、“酵粿”,顾名思义是经过发酵的粿。米最好用老米,粘性没那么强,容易发酵,加发酵粉和酵母(酒饼),白糖熬成糖浆加入拌匀(约以一斤米和四至五两糖),入粿甑炊,火候大约2斤米炊1小时。俗话说“酵粿涂溜?”,指的是酵粿发酵后像蛋糕般蓬松多孔,酵母又有助消化,因而有句关歇后语叫“肚痛食酵粿——倒好”。
潮汕人把萝卜叫成菜头,菜头粿就是萝卜糕了。然而潮汕的菜头粿又不只放萝卜那么简单,萝卜削皮后用擂钵擂成泥浆装,加米粞拌成粿浆,猪肉、香菇、虾米、花生米等炒熟后,拌入粿浆里一并炊制。菜头粿可切块后蒸热吃,也可薄油煎后蘸白糖或辣椒酱吃,通常煎一边即可,“菜头粿——热单畔”的俗语也由此而来。原料比例大概为一斤米三斤菜头,炊制约40分钟,其它如荷兰薯粿(即土豆粿)、芋粿等,食制与此相似。
清明:糕粿、朴籽粿、唆啰包、麦咬
清明是粿品最多的节日,这既与祭祀祖先有关,也与后来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有关。寒食是纪念介子推的节日,介子推辅助晋文公归国后,不受功禄归隐绵山,晋文公放火逼其出山,孰知介子推宁死不从,竟被活活烧死,为表悔恨感念,晋文公下令这一天不许生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临近,后世经过演变逐渐合并为一个节日,故而这个时节许多粿品也可以不用加热直接食用。
糕粿用白糖加水熬成糖浆,加入米粞、发酵粉拌匀,盛入一个个桃形或梅花型的糕粿盏(陶模),蒸熟即成,雪白蓬松,吃起来清甜绵软。朴籽粿做法与糕粿相似,只是和粞时加入朴籽树的嫩叶,做出来呈碧绿色,青翠可人,不过味道并不如糕粿,因致放了树叶,多少有些臭青味。
“唆啰”有点混不吝的意思,在潮汕话中并无实际含义,就像名字一样,唆啰包大概是潮汕粿品中最不讲究卖相的一种,做唆啰包用的糖浆比做糕粿的要稠,加入面粉、蕃薯粉(主要用来着色)和发酵粉,搓成包子形状,却不包馅儿,蒸熟之后呈土黄色,微甜,有嚼劲,无论是样子还是口感,都像极了北方的窝窝头。
潮汕地区有一段时间流行早造种稻谷,晚造种小麦,每年清明前小麦收成后,便有人家碾成粗面来做“麦咬”。麦咬的原料用粗面、秫粞、粘米粞三脚破(各三分之一),加白糖蒸熟即成,比例、火候与甜粿类似。直接吃、蒸热、油煎皆可,相比甜粿口感更为绵软蓬松,有粗麦的颗粒感与麦香味。
端午:栀粿、豆粿、米筛松
如果说朴子粿是“清明食叶”的代表,那么栀粿就当仁不让地诠释“端午食药”了。对潮汕人来说,五月节的栀粿要比粽子重要得多。栀粿外表与甜粿并无太大差异,都是褐色,因为都用秫粞的缘故。栀粿无需放糖浆,而是放栀子做成的黄栀汁和铺姜碱(或苏打粉),多少有些碱味,容易起腻,需蘸白糖吃。有趣的是,栀粿粘性过高,切割时一般不用刀,而是用一根细细的棉线。
豆粿做法与菜头粿相似,只是萝卜泥换成煮熟的绿豆或赤豆,加上米浆蒸熟,五月节外常年都有人做,当小吃吃,油煎或淋葱珠朥吃。
米筛松做法较为独特,用干秫粞和糖粉混合,将混合好的粿粞倒进筛子,均匀筛进粿甑,划成菱形块状(汕尾地区称为“松粿”或“双粿”,通常做成正方形),放入大锅中把水烧开后,利用蒸气蒸焗而熟。火候十分关键,过了会太熟蒸成甜粿,火候不到中间又不熟。吃起来口感蓬松粉沙,有月糕的清甜。
重阳:粿头
又称“青叶粿”,因为用到鸡屎藤、蕹菜、金不换、秋瓜叶、水浮莲等青叶,熬熟舂烂后,拌米粞加盐和好,有的会加点凊饭粒,捏成椭圆形的饼状,大锅中央放水煮开,一块儿块儿贴在锅边,焙熟即成,吃的是青叶的味道和淀粉的焦香,也有用油煎或炊的,口感就没那么纯正了。
下半年各个时节的粿品,多数是重复做红粿桃、大粿、甜粿、菜头粿,故不赘述。时节之外,作为小吃的粿品也是多不胜数,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不断推陈出新,实在难以一一道尽,容待日后另起新篇再表。
说明:本文部分内容发表于年5月《悦食》,在此做些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