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泰宁著名作家兼摄影师童扬先生书籍《行走泰宁》第页。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泰宁的天空一整天淫雨霏霏,目及远方青山云雾渺渺,山天一色,近则古城烟雨蒙蒙,诗情画意。午夜时分,窗外早早就寂静无声,路灯斜进的桔黄色的光,晕染在曼妙的纱窗上。说是初春已暖,倒春寒却让室内乍暖还寒。正拜读到作家童杨所著书籍《行走泰宁》第页章节“暖菇虽小情意深”一文后,便对这个节日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当看到文章中提到时间是每年的二月初四,于是迫不及待的问我二哥是否龙湖有熟悉的人,想去亲临感受一下如书中所述的节日气氛。所谓无巧不成书,二哥说,这个节日他太熟悉了,因为他的丈母娘就在龙湖乡,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初三下午四点左右便风雨兼程抵达了龙湖乡。
龙湖乡,现如今已并入朱口镇,位于泰宁与邵武交界的位置,从泰宁明清园方向直走,全程刚好三十个公里。
到达龙湖时,雨将歇,路面如清洗了一般,空气中透着丝丝凉意,河面的春讯之水已浑浊不堪,大有山洪来临之势。通透的视野下,青山翠竹掩映着的民居升腾起的袅袅炊烟,和着铅灰色的云淡抹着的天空,整个乡镇俨然一幅宁静致美的泼墨山水画卷,格外让人心旷神明,清新怡目。
二哥与我刚进屋,我们就享受了二哥三舅一家的热情礼遇,让原本凉初透的心渐生温暖。茶过三巡之后,三舅便给我们端上了两碗热腾腾的刚出蒸笼的暖菇包让我们品尝。
对于暖菇包,我并不陌生,因为我的老家张都村,每年清明节前,各家各户都会做暖菇包而且整个工艺流程也很熟悉。但是面对三舅端上来的两碗暖菇包,还是觉得诧异。这里的暖菇包的外形像极了水饺的外形,只是色泽与张都村的相比灰淡了些许。因初次品尝,夹起一个暖菇包一大口下去,暖菇包里面馅的肉汁汤汁瞬间便溢染了整个上下唇,当手不由自主的想去接汁时,地面上已经滴溅了好多油汁,吃的仿似不是暖菇包,而是灌汤包亦或是大点的牛肉丸。当我正尴尬之际,二哥递过纸巾说,得小口慢慢吃,急不得。
闲下来之后,便仔细的观看制作暖菇包的过程,龙湖的鼠曲草处理与张都的略有不同,张都村的鼠曲草烘干或者晒干之后,需要用专用的石磨把它研磨成粉,而龙湖的并不需要这个过程,他们把干后的鼠曲草反复的在筛蓝中揉搓成团后与米浆按比例调和,然后直接在锅中加温进行反复揉压,类似于做糍粑的反复锤打过程,这个过程异常的劳累,当达到了制作暖菇包外皮的韧性并熟透之后,再整块从锅里快速取出,拧下一小撮,放在制作皮的模具中,让它生成一个类似于像矿泉水底瓶一样的形状后,随即填充入制作好的内馅,合上皮口成形后,再放置于垫有松针或者阙叶类的蒸笼中,上灶匀火蒸煮熟透即可食用。
龙湖的暖菇包,里面使用的馅,有鲜笋、香菇、肉等,长时间在蒸笼中蒸煮之后,油汁汤汁便在包中充盈着,暖菇包的皮因为与松针或者阙叶类一起在蒸笼中蒸煮,吃起来具有特殊的清草叶的香味,再加上皮带着糍粑特有的粘性与馅混合着,一口咬下去,油而不腻,口味独特,那种别致的食感还真难以细细描绘得出来,只是让你吃了一个还想接着第二个第三个.....
于龙湖人来说,正月初四做暖姑包过节,不亚于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大户人家亦或是亲朋好友多的主家,一般需要准备上千个暖菇包或者几千个暖菇包,在正月初四这天,最少的人家也会摆上二桌,而人丁兴旺的主家摆上十几桌都习以为常。鉴于此,因而节日到来之前,需要提前好几天开始准备食材,还需要请亲朋好友们一起来做个帮手,否则难以一下子做出如此之多的暖菇包来。
读童杨文章之时就有了解,这一日只要主家的亲朋好友来或者亲朋好友再带来的亲朋好友越多,则主家越发的高兴,保准笑容可掬,得意洋洋,热情款待,由此也昭示着主家的人缘极好,家中定当蓬荜生辉,无尚荣光。不仅如此,只要是在主家吃好喝好的客人,走时,主家一定会给每一位客人打包好一袋的暖菇包拧回去,一般一袋五到十个二十个不等。你若推说不要,那主家一定会很不高兴,认为你不给面子儿。由此可以知道,为什么龙湖每家每户要准备好这么多的暖菇包了。这充满着浓浓人情味的节日真是让人感觉温馨而美好,快乐而有味。
——摘自泰宁著名作家兼摄影师童扬先生书籍《行走泰宁》第-页。
龙湖这段略带悲怆而又动人心弦的习俗故事,是促使我下着雨也要提前去探究与感受一下的主要原因。也希望大家每年在二月初四的这天,有机会去细细感受一下龙湖这别致的风土人情吧。去了,定当不虚此行!
冯有贵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