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1日
龙潭寺桂林社区举办盛大的客家鸟米粿节
现场热闹非凡,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
▼
扩展阅读
艾米粿,客家人称之为niao米果,是东山客家区域用清明草制作出来的一道风味小吃,由于口感糯,甜,香,从而深受东山客家人的喜爱!
关于艾米粿还有着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传说:
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兵荒马乱,饥寒交迫,老百姓只好啃食草根,吃野菜度日。不经意间,发现了不仅无毒,而且味香的鼠曲草。后来,有人用它入粿,并将此类粿品名之为鼠曲粿。后经“湖广填四川”,客家人将此米粿从中原带到了四川成都东山来,又改称作艾米粿。后人将其制作方法改良,并将其制作的风俗在四川民间传扬开来……
一直以来,制作艾米粿都是成都东山客家人的一项老传统、老风俗。
每年清明之前的初春,是制作艾米粿的最佳时节。雨水节后的清晨,经过了一夜春雨的滋润,客家阿婆们总是早早的背上背篓,来到房前屋后的田间地头,去摘采那新长出,还带着嫩芽的清明草。挂在叶尖的露水还来不及散去,阿婆背篓中那清香清香的草香味早已飘满那“岭岗”(山坡)。摘清明草一般都要选嫩一点的,不要开花是最好的。
采集回来的清明草,经过简单的清洗,切成寸段,和上一定比例的糯米粉与面粉,倒进“托盖子”(客家人使用的一种竹制容器),加上清水,经过反复的揉搓,成团备用。再分成鸭蛋般大小,后搓成窝团,包上一定的馅料,搓合成椭圆型,再包裹上一片洗净的玉米衣,这样米粿就算做好了。
包进米粿的馅料,通常分为咸、甜两种。甜的馅料是用豆沙做成,一般很少见。最常见的还数咸的馅料,也是大部分客家人喜欢的一种,一般都是用自家的老腊肉,配上自制的咸菜干,再加上香葱等佐料,经过柴灶大锅,大火炒制而成。客家人制做艾米粿是没有标准的,清明草与糯米面的比例;和面加多少水;艾米粿个头包多大;蒸多长时间,都是全凭经验与个人的喜好。
文末有惊喜
小时侯,我们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外婆每一次制作艾米粿的时候,浓郁的清香混合着浑厚的咸菜香,略带着腊肉的肉香,一直从厨房飘到堂屋,整个院子也都弥漫着那艾米粿的香味。出锅之时,我总是全家人第一个吃到的那个。一口咬下,咸香在唇齿间翻滚,热气不停地从馅料中冒出,顿时满嘴是油。外婆一边烧着柴灶,一边望着我那狼吞虎咽的样子,总是笑得合不拢嘴!艾米粿,儿时记忆中的小吃,那是外婆家的味道,也是老客家的味道。
做艾米粿这项客家风俗到底是从什么兴起的?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是祖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种传统习俗。过去,每年春暖花开之时,家家户户都做上一些,或是赠送邻里,或是送与亲朋,以这样的一种形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也以这样的一种民间习俗迎接春天的到来,祝福新的一年开始。
制做艾米粿是成都客家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项极具客家传统的迎春风俗,一家人围坐在厨房制作鸟(niao)米果,灶头,案间常常流淌着欢歌笑语,随着炊烟缓缓升起,勾勒出一幅极具生活气息的和谐画面....
不过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做的年轻人己不多了,希望更多的客家人能重视我们的客家传统小吃和民俗,并传承下去,不要让这些以后变成记忆!
文∕咪哥
图:来源黑妹儿,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长按识别下方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要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