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在《四方食事》里写有《野菜》一篇:“春天了,是挖野菜的时候了。踏青挑菜,是很好的风俗。人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尤其是妇女,到野地里活动活动,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看看新鲜的绿色,身心一快。”
“南方的野菜,有枸杞、荠菜、马兰头……北方野菜则主要的是苣荬菜。枸杞、荠菜、马兰头用开水焯过,加酱油、醋、香油凉拌。苣荬菜则是洗净,去根,蘸甜面酱生吃。”
“或曰吃野菜可以‘清火’,有一定道理。野菜多半带一点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是更重要的是吃个新鲜。有诗人说:‘这是吃春天。’这话说得有点做作,但也还说得过去。”
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关于野菜,有很多好玩的知识,历史上也流传着许多生动的记载或传说,还有那么一点意思。带大家了解下~
“吃野菜?不,这是吃春天。”
野菜
文
黄海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我的家乡潮汕地区的田野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菜。早晨,我骑着生产队的一头水牛,慢悠悠地向山野走去。
而邻居的小姐妹们,往往每人挎着一只大竹篮,嬉笑打闹,到绿油油的田野里采摘野菜去了。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快乐时光!
一说到野菜,可能就会勾起一些人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虽然南方和北方的野菜种类不同,味道各异,现在人们对它们的喜爱程度却有增无减。
记得小时候在我的故乡观音山,虽然粮食很紧张,天天吃番薯或木薯稀饭,但除“三年困难时期”外,很少有采摘食用野菜的习惯。一般采摘的老鼠耳、野苋菜等,都是用来喂猪的,叫作“摘猪菜”。现在一说到野菜,大家就以为是绿色环保的健康食物,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家乡有种野菜叫树菜,围篱笆墙用的,清明前后采一小把嫩芽,洗净切碎,炒鸡蛋或煮汤吃,尝一下鲜而已。上世纪90年代,树菜被商家们包装,美名为“天绿香”,大量种植,售价不菲,几乎深圳每个餐厅都有菜式推出,食客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结果发现长期食用会造成肝中毒。
树菜
野生蔬菜不仅有一定的食用价值,还有一定的医疗效果,食用野菜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野菜大都极易富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过量食用有损身体健康,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
古代中国人就有采食野菜的习惯,那时蔬菜和野菜还没有完全区分开来。据台湾潘富俊教授《草木缘情》一书里介绍,《诗经》植物中,野菜种类至少有30种,包括苍耳(卷耳)、车前草(芣苢)、蒿类(蒌、蘩、艾、蒿、蔚)、蕨、野豌豆(薇)、田字草()、蕴藻(藻)、苦菜(荼)、荠菜(荠)、萹蓄(竹)、荻(菼)、萝藦(芄兰)、甘草(苓)、锦葵(荍)、冬葵(葵)、紫云英(苕)、香蒲(蒲)、栝楼(果臝)、藜(莱)、播娘蒿(莪)、苦荬菜(芑)、羊蹄(蓫)、旋花(葍)、水芹(芹)、石龙芮(堇)、水蓼(蓼)、莼菜(茆)等。
其中有些野菜比较可口,至今民间仍采集或栽培食用的有苦菜、冬葵、水芹、蕨菜、荠菜、莼菜等。其余野菜味道大都不美或气味特殊,必须经过处理才可进食,只有粮食歉收的荒年或特别地区才会采食。
蕨菜
现在,家乡潮汕人嗜食的野菜主要有益母草、真珠花菜、黄麻叶、苦刺心、艾草、番薯叶,等等。
番薯,明代万历初年从吕宋岛(菲律宾)引种我国后,是大江南北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但在我的家乡,番薯叶也作为野菜看待,一般只拿来喂猪,很少食用。
番薯叶的叶茎或藤心,折断后会流出白色的液体,有一股特殊难闻的味道,猪特别爱吃。现在市场上所卖番薯叶,好像是改良后的品种,没有以前那么苦涩,不知是否有转基因,听说只长薯叶地里不结薯块。
关于食用番薯叶,民间有一段传奇:传说南宋皇帝流亡到潮州之时,流落到一座破庙,庙里和尚以番薯叶煮成羹招待之,少帝食完大赞并问起菜名。和尚不好意思禀告这道菜的名字,宋少帝便赐此菜名为“护国菜”。
番薯叶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南宋时期番薯还未传入中国呢。有人说判断潮州菜是否正宗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席间有无“护国菜羹”。现在,太极护国菜羹确实是潮州名菜,太极图案中绿色部分的主料是番薯叶和高汤,白色部分则是蟹肉和蛋清。
《论语》里说“食不厌精”,文人把食用野菜也上升到“高、大、上”。
汪曾祺先生在《四方食事》里写有《野菜》一篇:“春天了,是挖野菜的时候了。踏青挑菜,是很好的风俗。人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尤其是妇女,到野地里活动活动,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看看新鲜的绿色,身心一快。南方的野菜,有枸杞、荠菜、马兰头……北方野菜则主要的是苣荬菜。枸杞、荠菜、马兰头用开水焯过,加酱油、醋、香油凉拌。苣荬菜则是洗净,去根,蘸甜面酱生吃。或曰吃野菜可以‘清火’,有一定道理。野菜多半带一点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是更重要的是吃个新鲜。有诗人说:‘这是吃春天。’这话说得有点做作,但也还说得过去。”
周作人先生在《故乡的野菜》里说到:“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在我的家乡,用鼠曲草捣汁做的糯米糕,直接就叫鼠曲粿。鼠曲粿颜色深绿,柔软香甜,散发着天然鼠曲草的清香,是潮汕地区一款著名的风味小食,也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童年美食。
鼠曲粿
古代的诗人并不是对野菜有特殊的偏好,而是那时的人们常常吃不饱穿不暖,野菜也许是绕不开的食题。
大诗人杜甫最爱品尝马齿苋,他在《园官送菜》诗中写道:“苦苣针如刺,马齿叶亦繁。青青佳蔬色,埋没在中园。”
生长的马齿苋
白居易《池上闲吟》有句:“莫愁客到无供给,家酝香浓野菜春。”香浓的家酿米酒,采摘一些春季时鲜的野菜,那时是待客的权宜之计,现在却是有点奢侈的了,因为有机绿色环保的食物,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
而张籍《赠贾岛》之诗,或许是真实写照:“篱落荒凉僮仆饥,乐游原上住多时。蹇驴放饱骑将出,秋卷装成寄与谁。拄杖傍田寻野菜,封书乞米趁时炊。姓名未上登科记,身屈惟应内史知。”彼时张文昌先生为韩门大弟子,衣食无虞,而苦吟诗人贾岛一路骑驴行吟,难免有断炊之虞,调侃一下贾岛“傍田寻野菜”、“乞米趁时炊”只是幽默而已,但惺惺相惜,内心充满关怀和关爱之情。
唐代李群玉《沅江渔者》:“倚棹汀洲沙日晚,江鲜野菜桃花饭。长歌一曲烟霭深,归去沧江绿波远。”江鲜、野菜、桃花饭,很诱人的食物搭配。桃花饭是什么东西?据说古人以梅红纸盛饭,润湿后去纸,搅拌和匀而成的一种红白相间的饭。宋代苏轼《物类相感志·饮食》:“桃花饭:做饭了,以梅红纸盛之,湿后去纸和匀,则红白相间。”清代黄遵宪《新嘉坡杂诗》之九:“红熟桃花饭,黄封椰酒浆。”
同在唐代,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令人心酸:“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繁重的税赋之下,山中寡妇吃野菜树根的凄凉景象,跃然纸上。
元代贾仲明《杂剧·萧淑兰情寄菩萨蛮》有句:“我看你瘦恹恹眼札眉苫,多敢是家菜不甜野菜甜。”家菜不如野菜甜,园花不如路边野花香,可能正符合现代某些人的心理吧。
关于野菜,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生动的记载或传说。
小蒜薤北方称野蒜,早晨细长的叶子常带露珠,故古代又称薤露。它的茎叶细长青碧,状似细葱;它的根茎,形如大蒜,可入醋腌制,口味甘甜。食用时,可油炒,味道鲜美独特,可作调味品。
野蒜
从先秦到汉代,人们常食薤菜,又把它与露珠连在一起,预示人生虽则短暂,但却生生不息。据《汉书》记载:刘邦剿灭项羽后,壮士田横自刎而亡,其部下五百好汉无不悲愤恸哭。于是集体来到田横墓前,齐声高唱《薤露歌》,随之集体为田横殉身。从此,路边不甚起眼的野菜薤露,染上了悲壮色彩。
《西游记》第八十六回,有一段野菜宴的生动描述。说的是被孙悟空从隐雾山折岳连环洞救出的樵夫,为答谢唐僧师徒摆出的饭菜。
“但见那:嫩焯黄花菜,酸虀白鼓丁。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烂煮马蓝头,白熝狗脚迹。猫耳朵,野落荜,灰条熟烂能中吃;剪刀股,牛塘利,倒灌窝螺操帚荠。碎米荠,莴菜荠,几品青香又滑腻。油炒乌英花,菱科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看麦娘,娇且佳;破破纳,不穿他,苦麻台下藩蓠架。雀儿绵单,猢狲脚迹,油灼灼煎来只好吃。斜蒿青蒿抱娘蒿,灯娥儿飞上板荞荞。羊耳秃,枸杞头,加上乌蓝不用油。几般野菜一餐饭,樵子虔心为谢酬。”
文中所述野菜,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有学者研究认为,吴承恩这段文字,应是参照鲍山的《野菜博录》和朱的《救荒本草》,才写得如此一气呵成,文采飞扬。
野菜中最有名的恐怕是荠菜了。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荠生济济,故谓之荠。”荠菜又被称为“天然之珍”,民谣唱道:“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芥菜
荠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唐朝宫廷里也常食用荠菜,唐明皇的宠臣宦官高力士因李辅国构陷而流配到黔中,今云南境内(有说流放到湖南五溪),看到山野中的荠菜无人采食,联想到自己悲凉遭遇和人世冷暖,就吟出了一首《荠菜诗》:“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贵贱虽不同,气味故常在。”同样的荠菜,境遇不同,贵贱各异,也人生哲理矣。
宋代大诗人苏轼是个荠菜迷,他在《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诗中写道:“新春堦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他还发明了名传四海以野荠为原料的“东坡羹”,并作《东坡羹颂》:“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现在制作东坡羹,主料为新鲜荠菜,配料为豆粉、蜂蜜、米粉、姜末、植物油等。
蒿类植物含有挥发性精油,具特殊香气。常见的蒿类植物有青蒿、白蒿、蒌蒿、茵陈蒿和牡蒿等五类,诗词中的蒿类泛指这类植物,并以“蒿”生之地为荒凉之境,如王昌龄《塞下曲》:“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青蒿
艾蒿和青蒿,同属于蒿属和菊花科。艾蒿即艾草,具有散寒除湿,调经止血作用。阳春三月,采摘艾蒿鲜茎嫩叶,焯水去苦,拌炒鸡蛋,一青一黄,色香味诱人。家乡人用艾草和糯米制作艾粄,成为味道独特的地方风味小吃。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呦呦”之名即典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我们的老祖宗怎么也不会想到,“呦呦”和“野蒿”的命运千年之后会这样紧密相连,而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青蒿,也被世人广泛热议。
殊不知,挽救了千百万人生命的青蒿素并非提炼自植物青蒿,而是另一种名叫“黄花蒿”的菊科蒿属植物,为中国传统中草药。目前青蒿素用于疟疾防治的价值已被人类广泛认识和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青蒿素的复方制剂列为国际上防治疟疾的首选药物。
荇菜
荇菜,有人认为即为现在俗称水荇菜或野芹菜,这是不太确切的说法。其实,荇菜即为现今的莕菜,别名水荷叶,睡菜科(荇菜科)莕菜属,是生长在水塘中的浮生植物,先民采集供为蔬菜。荇菜依水而生,多长在河沟边湿地,食之清香爽口。
《诗经》中最著名的诗篇,即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哦!无情的时光之河,流不走荇菜茂密的河畔,以及那些年轻男女间洋溢着的爱恋之情。
有聊
你们那儿有什么好吃的野菜吗?
本文选自《童年忆趣》
黄海著
童年,在不无感伤的回忆中熠熠发光,
映照着作者不失梦想的心,
和那个特殊时代的细小表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作者出生在粤东一个小山村,在质朴平淡的童年生活中,体会点滴的乐趣——常见却值得回味的食物,辛苦却有意义的劳动,父母亲朋的关爱,孩童间的嬉戏与玩闹……童年的生活苦中有甜,苦中作乐,我们今天看来十分普通的事物,在那个物质匮乏时代却显得弥足珍贵,这份饱含真挚情感的回忆,很能引起同龄人的共鸣,也会让现今的青少年感同身受。
▼嘿,给你点有趣的,给你点童趣的~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医院合肥哪家好北京那里有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