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时间
这是一本描写山间草木和吃食的散文集。垂丝海棠、木槿、梨花、螺蛳、蒴果、茄子、紫云英、棕鱼(不是鱼,是棕榈树的嫩花)、地耳、醅糕……这些名字依次在书中出现,各俱风情滋味。
这本书里有我熟悉知道的,比如梨花茄子什么的,也有只知其名不知何物的紫云英、木槿,更有螺蛳、棕鱼、醅糕这些我这北方人完全不知为何物的植物吃食。不过作者写得那么生动有趣,诗意优美,我也读得安宁欢喜,津津有味,甚至情不自禁唇齿生香。
渐渐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心中升起,是什么呢?却又说不出来。然后就读到了“枳椇”这一篇。枳椇是什么,我当然一点都不知道,这两个字的读音也是看了书中的拼音才认识的。可这两句话“枳椇高高地挂在枝头,沾满孩子带口水的目光”“枳椇是低头允一朵茶花里的蜜,甘蔗是仰头喝蜂蜜水”却蓦然让我想起少年时代最爱读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而这本书,这些文字,亦是意境空灵,草木含香,让浮躁的心归于安宁,对于疲惫和烦扰有着神奇的治愈疗效。对,这就是一部山水田园的现代诗篇。
喜欢书中文字蕴藉的情怀,特别清新通俗、温暖亲切,让人仿佛行走在南北古今的山间水边,轻嗅着草木的味道,与一株株稻谷亲密相拥,与一朵朵花温柔相望。
这一字一行,都萦绕着山水草木的滋味;这一情一绪,都浸染着世俗的烟火味道。书的每一辑名字都有满满的诗意:“草木生”、“南方书”、“流浪帖”、“烟火集”“灶下语”;比如这样的段落“村庄远处的溪流,秋水已瘦,婉婉约约。”“有了热爱,即便是多么乏善可陈的日子,一样可以把最普通的食材,弄出人间的好味道来。”如果你是与我一样有文艺情怀的人,是不是,这每一个词,每一行字都让你心生向往?
同时这也是一部文学化了的实用菜谱。好多篇文章里,都写了各种美食做法,各种果菜的吃法,并且都写得那么生动传神。有天中午我读到那篇“粢毛肉圆上的春天”,心中立刻升起了无限的渴望。下班回家路上忙去超市——在东北的我当然买不到“粢毛肉圆”,只能买了一袋肉馅的元宵。那天晚上,我左手捧书继续品尝草木的滋味,右手忙着大快朵颐,只觉身心俱是温暖欢喜。忍不住慨叹:有美文美食陪伴,今夕何夕!随手拈出几篇文章的标题:“桂花糖藕及西湖藕粉”、“米面层与泥鳅汤”“关于松丝汤包的一切”……如果你是与我一样热爱口腹之欲的人,是不是,这每一个标题都让你垂涎欲滴?
草木是天地自然的馈赠,滋味是身心的直觉体悟,而诗意与世俗在这里完美相融,亦是不太多见的。雅人遇到诗,俗人看到吃。无论你是清雅的士人,还是烟火中的主妇,相信你总能找到你的欢喜。咀嚼草木滋味,安享俗世欢喜。
(文:郭利,图:金雪)
◆◆◆堂前看梨花◆◆◆
上午见厨房水槽中,清水候养着一二十颗大田螺。
说是要做酿田螺。
酿田螺是广东菜,做起来费工夫,吃起来却如老虎吃虾米。把螺肉挑出,与猪肉、香菇等斫碎拌匀,重新入壳蒸之或煨之,拖汤带水,鲜美异常。
清明要干什么,除扫墓之外,还要荡秋千,放风筝,吃青团,看花,吃螺蛳。螺蛳是螺蛳,田螺是田螺,不一样的。看花,可看紫云英,阿拉伯婆婆纳。周作人写越地风俗,清明上坟的船头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来,很有画面感。杜鹃在浙西山区,是要抬头看的,漫山遍野里,杜鹃花漫不经心地开着,又红得招摇。看花,还可看梨花。于青黛的屋角,伸出一株梨树,那一树梨花白,顿时明亮了整个村庄。在我看来,梨花是远比樱花要好看,梨花,怎么说呢,美得厚重一些,沉稳一些。堂前看梨花,灶下起炊烟,梨花白,那是俗世的美。
还可以想念梨子的味道。
青团,好像清明时节各地的人都要做起来吃。车前子写苏州的风物,说到青团,颜色青碧,是用麦汁和面制成,豆沙脂油馅。这是苏州人的吃法。周作人写故乡的食物与野菜,说到黄花麦果,应该也是青团,用的却是鼠曲草来和面。
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我到台湾,在九份老街上吃到阿兰草仔粿。草仔粿是闽南话的叫法,我打听过,它也是搀入鼠曲草,遂有青草之色。这种鼠曲草身上有白色的细绒毛,浙西老家泥地里,屋前屋后都有,只是我没有吃过。我们做的青团,系用青艾叶制成。
我写过《艾香如故》,对做清明果的过程说得详细,现摘录一节:
“将新鲜的野艾从田野里采来,用石灰水浸泡。洗净后,和粳米一起捣烂磨浆;浆又下锅用慢火煮,水分挥发,越煮越稠,颜色也越煮越好看,变成纯粹的青;渐渐的,锅里就有了艾团;要不停翻动、捣开、搅匀,为防粘锅,在翻动的同时用一块猪皮在热锅上擦出油来……艾团熟透时,起锅,便用它直接包了馅儿来吃。有包成饺状的,用印花的木模子压成圆饼状的也有。颜色是鲜绿的。包在艾果里的菜馅,多是用新出的竹笋、肉丁、雪菜、冬菜等炒熟了,包好时热乎乎的直接可食,辣得很,我吃得头上直冒汗。”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大型的饺子,褶子如花边。我捏不出来。
清明果也就是青团,放冷了也好吃。吃冷食的日子,是寒食节,是在清明的前一日,或二日。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现在,寒食已经没有节了,与清明混在一处。但是古诗句里仍常有。苏轼当年被贬黄州,过了第三个寒食节,写了《寒食帖》,现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人王思任,写过一首诗,是与寒食有关,更与我家乡常山有关。诗曰:
石壁衢江狭,春沙夜雨连。
溪行如策马,陆处或牵船。
云碓滩中雪,人家柚外烟。
故乡寒食近,啼断杜鹃天。
这首诗,书家常写,有一次本地书家写好,裱好,送到家里,我却觉得挂哪里都不舒服。啼断杜鹃天,这调子,啧啧。人家说,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杜鹃就是子规,它一声声叫着,子归,子归,而你却不归,这真是一桩想起就叫人感到难过的事情。
清明吃螺蛳,也是我们常有。汪曾祺老家江苏高邮,他说他们老家清明也吃螺蛳,谓可以明目。有趣的是,“孩子吃了螺蛳,用小竹弓把螺蛳壳射到屋顶上,喀拉喀拉地响。夏天‘检漏’,瓦匠总要扫下好些螺蛳壳。”
我们吃螺蛳,不把螺蛳弄到屋顶瓦背上。许多人只在屋角倒着。但是那满地的螺蛳壳,久也不烂,我见到也不免觉得有些落寞,恍忽有沧海桑田之感呀。
只好拿只板凳坐了。抬头,还是看梨花。
这个时候,若想起年轻时发过的愿,赌下的咒,喜欢过的人,也就风清气朗。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摘自:《草木滋味》)
◆◆◆推荐阅读◆◆◆
《草木滋味》
周华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江南饮食文化的别样呈现,充满着自然与故乡气息,分别从儿时的野果、美食、趣事等多方面描述了记忆中的江南风物。近百篇文章写草木,写果蔬,写饮食,亦从饮食文化中折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颇有意味,有明清小品文之特质。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半夏
本刊原创,抄袭必究,白癜风的外用药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