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称“元宵节”,当晚称元宵,俗称“十五夜”。元宵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全国各地都会举行一些活动来庆贺。因各地风俗习惯不同,闹元宵的方式也不同。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潮汕地区元宵节的有趣习俗和食俗。
一、吊喜灯 除大型游花灯盛会以外,家家户户都有吊喜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是“人丁兴旺”的表现。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灯”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就叫作“吊喜灯”。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的,农历正月十三日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着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里,一面往自己的灯笼里点燃蜡烛,使灯笼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元宵夜更是庄严、热闹。
二、做丁桌 在旧社会,潮汕乡村凡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是用好多只方桌连结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还是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等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后一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慷慨的人家才会这么做。解放后,由于时代在前进,思想在进步,潮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家里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三、赏花灯
元宵节在潮汕人眼里,地位只稍亚于春节。故此,从十三日起;便已经开始准备“搭灯棚”了。潮汕人在这一天无论妇孺老幼,都兴奋异常,早早祭过祖先,用过晚饭便上街游玩赏灯了。大宗祠里的灯棚前,人山人海,欢声笑语,好一派欢乐气氛。灯棚上,莲花灯、梅花灯;鲤鱼灯、走马灯、山水书画灯以及各种各样的宫灯,汇成一条金色火龙,在这火龙映照之下:董卓、貂蝉、吕布、关羽、秦琼、陈三、五娘等等人物栩栩如生,维妙维肖。潮汕的《百屏灯》歌谣,从这可以看出,百屏人物故事,不少是从传说中来的,也有的取材于潮剧人物,当人们看到这一屏屏花灯时就仿佛在翻阅一个个优美的故事。潮乡万家灯火闹元宵的热闹情景,要持续到十八日才“落灯”。
四、掷弥勒佛元宵夜,潮州府城的街巷拐角的一些比较空旷的地方,搭起一个个以竹竿做骨架,下面插满榕树枝叶、张灯结彩的彩棚。棚子里面塑有一尊大弥勒佛,肥头胖脑,长耳垂肩,裸着大腹便便的上身,似坐似卧,笑容可掬。在弥勒佛身上放着一些潮州浮洋出产的泥塑彩娃。棚主放过了喜炮之后,掷弥勒佛活动就开始了。人们在距离弥勒佛一丈多远的竹栏外,用铜钱瞄准那些彩娃,使劲掷去,如果彩娃被击中,即为中彩,棚主将被击中的彩娃拿起用红纸包了赠送给中彩者作为纪念。有时击者的力气太大了,击碎了彩娃,棚主会重新拿一个补上。在一些较难击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鼻尖等,则是中一赠三。这彩娃俗称为“喜童”。
五、唱采茶歌
元宵前后,各乡各村除了游灯之外,还有扮唱秧歌,其中最为美妙清丽的是采茶歌。在乡里挑选一些眉清目秀的男孩子扮成采茶女每一队8人或12人,手里提着花蓝,扮成采茶烊子,载歌载舞,十分动人。队首有人手里提着彩灯,“采茶女”的进退步伐,都以队首彩灯为指挥。《岭南杂记》中录有潮州采茶歌二首:“二月采茶茶发芽,姊妹双双去采茶,大姊采多妹采少,不论多少早还家。”“三月采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绣手巾。两头绣出茶花来,中央绣出采茶人。”
六、落祠堂 在不少较为偏僻的乡村,过去有一种叫“新娘落祠堂”的元宵习俗,即是村里当年新婚的新娘,元宵夜要到宗祠去观灯。新娘事先必须打扮一番,上穿大红褂子,下着长裙。富贵人家的媳妇要头戴凤冠,珠帘垂面,普通人家的媳妇则戴用染色羽毛及色绒扎成的半月形的“文明帽”,再用二丈多长、中间扎一团大花的红绸,缚戴在“文明帽”上,然后让红绸从两鬓下垂到地面。这样的打扮,真是“婀娜随风转,窈窕世无双”,仿佛是仙女下凡来。打扮完毕后由同伴,或者亲戚相陪到祠堂观灯。宗祠里面,人群熙熙攘攘,有人为了观灯,有人却纯粹为了看新娘。新娘们到了祠堂后,先焚香祷祝,祈求明年得子。拜毕,绕堂一周,逐屏观看,嗣后走出祠堂看“神前戏”,同时,也让他人观看,然后方可回家。这一习俗,就称为“新娘落祠堂”,现已少见。
七、坐大菜 潮汕少女元宵夜到郊外田地坐大菜的风俗由来已久,情真意切地祈望嫁个好夫婿,找个合自己心意的郎君,夫妻恩爱宛如芥菜的叶蕾一样簇拥、紧抱、亲密、好合,未来家庭美满和谐,生活幸福。 但潮汕少女抱着这种美好的愿望,偷偷摸摸到田野菜地坐大菜却往往未能如愿。其原因是菜农怕大菜被坐烂失收,故成熟的都已在元宵前收获了;或在未可收获的菜株旁施以粪肥污水,甚至在大菜株插入竹签(篾片)以设法保护好快要收成的大芥菜。从潮汕地区元宵少女“坐大菜”,至广州地区令会男女的“采青”之“行淫”习俗,都是为了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礼之聘”的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抗争。那个时代的男女为了纯真的爱情只得把希望寄托在向上苍的祈祷上。在元宵节来临之际,潮汕人家又自然而然地忆起古代俗谚:“坐呀坐大菜,嫁个好夫婿。”这一民俗既记载着旧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又蕴含着潮汕青年男女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城镇,当代元宵也有不少的旧俗与时尚的活动,加上海外传入的情人节(公历2月14日)日期,多在元宵前后,故城镇男女青年也多有相亲约会的浪漫情调,所以,有人说元宵是个“准情人节”。
八、敬糖狮 潮汕元宵神前敬糖狮,祈求着新年吉祥如意,求来好运,大吉大利。传说狮子是神州大地炎黄子孙的吉祥物之一,能辟邪驱恶,有庄严、富贵之象征。历来特别深受潮人的敬爱。香港潮籍诗人邱亦山(笔名石头翁)咏《元宵》诗云:“元宵佳节在龙香,潮俗民风似故乡;是夕神前求好运,糖狮果品表安祥。”诗文道明了香港潮人流传着元宵拜糖狮的风俗习惯。 糖狮是一种用白糖加工制成的甜食(用糖浆灌入雕刻模具铸成),色彩晶莹鲜艳,造型纹饰优美,千姿百态,集工艺美术、饮食文化和乡土风情于一体。成双成对,大的富有气势,小的小巧玲珑,令人喜爱。元宵之夜,干家万户拜糖狮向神朋借来求好运,明年元宵如数奉还,故名为“赌糖狮”。
九、抱大猪
潮汕农家,旧俗于元宵节白天到郊外选择好一块状如肥猪的石头,十五夜独自悄悄将这块石头费尽力气抱回家中猪圈(栏)槽前,摆敬祭品,燃点大红烛,供奉香火,由家中主妇诚心诚意跪拜,祈求新年自家饲养的猪苗长膘快、肉膘厚、猪肥大,口中默念着:“饲猪大过牛”。这就是“元宵抱大猪”的习俗。
十、吃“鼠曲粿”元宵节传统的食俗是吃“鼠曲粿”和“汤圆”。鼠曲粿来自民间,是集中群众智慧研制和不断提高的。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到处烧杀掠夺,揭阳人民为避战乱而逃到山林里,后来没有粮,只得寻找野菜充饥,便发现了一种无毒而口感微有甘香的“鼠曲草”,于是经常采吃。战乱过去回家,有的人便将“鼠曲草”采回家里,捣碎后与大米一起舂成粉末,用来制作粿皮。以后人们又将粳米改为糯米,使粿皮柔软润滑。最初由红糖番薯泥做馅,制成的粿品是暗褐色,取名“乌粿”。但元宵、春节都是大吉大利的日子,用这种色泽乌褐、名字又不雅听的粿品来敬神奉祖,觉得有点别扭。后来随着馅料改变为“槟醅粿”而更名“槟醅粿”。槟醅粿是糯谷经烘焙暴开出来的糯米,加入白糖、芝麻、花生来拌和而成的。“槟醅粿”清醇、柔软、香甜,甚为爽口,色泽也雅看。至晚清揭阳榕城李奇遇专门经营此一棵品,把原来的粿垫香蕉叶改为豆腐膜,并把粿坯用刻有图案的印模印压,使粿品统一规格,美观大方。后来人们为什么把“槟醅粿”称为“乒乓粿”呢?由于“槟醅粿”与“乒乓粿”谐音,一些外地顾客来买粿品时,咬音不准将它称为“乒乓粿”,人们觉得“乒乓粿”比“槟醅粿”更方便称呼,就都叫“乒乓粿”了。年揭阳“乒乓粿”经全国烹饪协会审定被评为“中华名小食”。
十一、吃“元宵”(汤圆)潮汕的元宵节还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这一习俗是南宋末年从中原传人的。元宵吃“元宵”,意在祝一家团圆和睦,并借以寄寓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昔年的元宵,成、甜、酸、辣均有,可煮、可蒸、可炸。如以猪肉、豆沙、芝麻、桂花、果仁拌白糖为馅料的甜一味元宵,美味可口;以芥、葱、蒜、韭、姜为馅料的菜元宵,则取意聪明、勤劳、长久、向上。潮汕元宵节吃的汤圆,与冬节吃的冬节圆略有区别,元宵的汤圆大都有包馅,馅料有豆沙、花生瓜碧糖等,都是甜料。“冬节圆”都是实心的,粒子也小。当今的元宵节汤圆,已成为地方小食,“海霸王”等的汤圆制品,款式多样,各地市场随时可以买到。
十二、求喜物 元宵此日,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烟雾弥漫,善男信女争先参拜,拥挤异常,热闹非凡。神坛前所摆设的鸡、鹅、鸭、糖果、粿品、花烛、大吉(潮州柑)等祭品被视为神物。参拜的男女纷纷卜取祭品,取回家中,这就叫做“求喜物”。人们认为用了这些神物后,就可以让家门平安、添财添丁。卜取神物回家的人家,明年要照还或多还所拿的神物。于是有些人便乘拥挤之机会,偷偷拿走坛前的粿品回家吃,意谓“吃兴盛”。
十三、行桥度厄
元宵节,潮汕大都有行桥度厄,祈求平安的习俗。这种习俗大约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在潮汕流行。万历本《荔枝记》里,载有黄五娘的一句宾白:李婆,夜昏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人人头插柳菁,去体(睇)灯行桥,四季平安利市。 已言及行桥祈平安的习俗。此后,历代方志都对此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上元)妇女度桥投块,谓之‘度厄’”。乾隆《揭阳县志》载:“(上元)妇女儿童度桥投块,谓之‘度厄’”。如今,这种习俗在潮汕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揭阳,元宵此日,男女老幼争先度桥,男青年祈望日后娶贤妻;姑娘祈嫁个好夫婿,产男孩;老者则祈求健康长寿;小孩则祈求长大成人。在普宁洪阳也有“十五夜行头桥”的习俗。“头桥”即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太平桥,其两侧栏杆两端都有两头石狮。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幼共同走过太平桥。过桥时不可回头,否则“回头不吉利”。过桥的人们还常伴有摸石狮子的习俗。正在读书的小孩喜摸石狮鼻,谓“摸狮鼻,写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狮肚,谓“摸狮肚,娶雅”;而已怀孕的妇女则喜摸狮耳,说是“摸狮耳,生阿弟”。
十四、抢鸡肉 元宵夜游神结束后,潮汕不少乡村有抢神物之俗,而揭阳南陇村则有“抢鸡肉”的有趣活动。元宵夜,人们在路边田洋上搭起一个临时简易高台,由主祭人站于高台上把一只熟鸡向台前拥挤的人群抛去。台前的人们,尤其是年满18岁以上未婚或已婚未生子的青年,便一齐上前哄抢,以求得妻、生子。抢到鸡肉者应立即撕下一小片肉后把余下的再向空中抛去,让别人去抢,千万不可拿着走或多占,否则人们会冲你而来,把你推在地上踩上一脚,还传说贪心者当年会大不吉利。这样便形成了抛鸡———接鸡———撕鸡———再抛鸡的热闹场面。如今,由于社会进步,这种“抢鸡肉”活动已不受欢迎了。
十五、荡秋千 荡秋千,是我国传统的一项竞技游戏。关于秋千的起源,一说起源于汉武帝时,是宫人为皇上祝祷千秋之寿而发明的游戏。当时千秋,取千秋万寿之义,后世语讹为秋千(唐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一说秋千本是古代山戎人用于练习身手轻捷的军训项目,春秋时齐恒公兵伐山戎,看到秋千便把这种游戏带回,自此在中原地区流传开。
十六、放孔明灯放孔明灯是潮汕元宵节的一种古老的民俗。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正当全军上下束手无策之际,诸葛亮心生妙计,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之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人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酷似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灯不是发源于潮汕地区,却成为了潮汕地区传承至今的风俗,这种放飞孔明灯的习俗是由入主潮汕地区的中原汉族后裔带到潮汕来的。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主潮汕平原后,和当地土著和睦相处,所以潮汕地区目前在很多传统佳节保留着放飞孔明灯,祈求来年丰收的习俗,如今,潮汕人放孔明灯也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连年。
十七、猜灯谜 潮汕的灯谜产生于宋末。明代,有许多民间传说记载了文人作谜的轶闻轶事,其中最为大众熟悉的就是枫溪乡秀才吴殿邦作谜讽刺不安分守己的和尚一事。清代,《芸香诗社》、《古松社》等谜坛谜社如雨后春笋,竞相出现。20世纪30年代,许多谜人还出版了不少谜刊、专著,如《影语月刊》、《怀蝶室谜话》等。 昔时,潮汕猜谜都在元宵夜。花灯上贴上书写的谜面,任猜射人围猜。清咸丰、顺治年间到潮州为官的陈坤曾在其《岭南杂事诗抄》中有诗云:“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猜谜有称“射虎”)制来工。”咏的就是当日灯谜盛况。随着猜谜活动的日趋普及,除了元宵节外也渐渐增至每个节日,不过仍以元宵最为隆重、热闹。原悬挂谜灯,也改为张贴谜笺。 潮谜的体裁除了文字谜、画谜、印章谜外,还有实物谜。实物谜是最受猜谜者感兴趣的一种体裁。例如:台上悬空挂着一只活螃蟹,或是桌子上摆着全猪,令围猜者竞猜,十分有趣。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潮汕各地,如澄海、潮州、汕头、潮安、普宁、南澳元宵灯谜很盛,其中澄海还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灯谜)之乡”荣誉称号。
十八、食竹蔗潮汕民间还有“正月十五食竹蔗买蛀齿”的说法,因此蔗农种竹蔗专供元宵节食用。到元宵前后,竹蔗大量上市,家家户户买竹蔗、食竹蔗,这个习俗延续到今天。
元宵佳节喜爱美食的潮汕人是忙碌的,制作各种应节美食虽然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些传统特色美食带来的节味,却是潮汕人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着的古老的印记。
卤鹅
在潮汕地区,元宵佳节需要举行祭祀先人等活动。祭拜时准备的供品也相当丰富,其中“三牲”(三种肉类)则是必备的。在大部分家庭中,“三牲”之一则是卤鹅。
粿肉
粿肉是潮汕地区最经典的小吃之一,制作过程稍微繁琐,蒸熟之后切成小段后入油锅稍煎炸,吃的时候沾上一点桔油,吃起来皮薄香脆,馅鲜饱满,余味无穷。
卷煎
制作好的卷煎蒸熟之后也需要切成小段后入油锅稍煎炸,吃的时候皮薄馅软,萝卜香甜味令味觉倍爽,吃再多也不会腻。
甜粿
每逢重要节日,都会蒸制一笼甜粿.也有人把甜粿称为“潮汕年糕”。刚蒸熟的甜粿吃起来香甜爽口,好吃又不粘牙,深受潮汕人喜爱。
红桃粿
红桃粿又名红曲桃,是潮汕著名的汉族小吃。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征长寿,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寿的愿望。有些地方叫做粿桃和红桃粿,因为外形像个平面的红桃子。
油粿(酥饺)
做酥饺是潮汕农村过春节、元宵节的一种习俗。酥饺外皮酥脆馅料香甜,让人口齿生香,也是潮汕人春节、元宵的必备供品之一。
反沙番薯、芋头
元宵节是人们合家团圆的好时光。在潮汕人们的团圆饭桌上,总少不了一样象征甜蜜的食品,最常见的就是一盘反沙番薯、芋头。
潮汕地区元宵节的习俗是不是很有趣呢?你也来说说你家乡的习俗吧。。。。。
网络定单礼:
※网络咨询任何婚纱套系到店即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仅限联系以下人员)
联系方式网络首席顾问莎莎
:
网络金牌顾问浩加
:
网络客服小新
网络订单支付宝账号:洪洁燕(新新娘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