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明节都固定在4月5日

马上快到清明节了,我国民间有“四五清明”之说,即清明节是在4月5日。那么,为什么清明节会基本固定在4月5号呢?

清明是按阳历?还是阴历?其实,清明节的日期是按照节气来计算的,“春分后十五日”既清明节是春分后的第15天,这是固定不变的。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但其实,每年清明节的日期是在4月4日-4月6日这三天之间变化的,并不固定在4月5日。

公元年至年清明日期为4月5日或6日;年至年均为4月5日;年至年中,当2月有29日的闰年清明就在4月4日,其他年份则在5日;而从年开始后的20年中,凡逢闰年以及下一年的清明均为4月4日。例如,年和年、年和年等年份清明的日期都是在4月4日。

姑苏君要告诉你的是,4月5号是今年最可怕的一天,绝无仅有!今年2个节日重合,你想死都死不了!

今年清明节VS复活节简称“诈尸节”

来看看网友们都是如何评价的吧:

网友@“风铃之音”:既然清明节和复活节是同一天,那就把那天简称为“诈尸节”好了,更加有趣好玩!网友@“乒乒乓乓”:清明节和复活节在同一天,这一天很多人在忙,很多不是人的也在忙。网友@“刘哥威武”:哈哈哈哈……我们的祖先都去跟耶稣聊天,准备复活了,大家今年不用带祭品去扫墓了!网友@“明天的明天”:谁在愚人节惹我,就在4月5号把他埋了!让他死去活来!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会有“清明”这一个节日呢?据说是源于一个感人的故事。

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即位后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同老母亲悄悄到岷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岷山。岷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岷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江南: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南方:烧鹅

周作人记述了清明扫墓的食事,说,他家是墓前供十大碗菜,八荤两素,所谓「十碗头」。并引绍兴平步青作《平氏祭簿》说,上坟要用三牲鹅、鱼、肉,且是熏鹅,不知是什么道理。直到晚年,他还回忆儿时扫墓,就地泊舟会饮的情景,吟诗说:「烧鹅吃过闲无事,绕遍坟头数百狮」

南方:青梅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是文艺青年们喝青梅酒的大好时间。青梅在清明前就可以摘了,南方用米酒或者黄酒来浸泡,口感酸甜,非常独特。

泰宁: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

农妇们把当天采摘的暖菇草洗净,晒去水分,用石臼捣碎,拌入事先磨碎的糯米粉和大米粉,搅拌均匀,不稀不硬,放在手心刚好可以揉捏成饼状。拌入的大米粉要少量,太多了,蒸不熟,吃起来不嫩滑。馅料也有讲究,将腊肉、香菇、油炸豆腐干、春笋、大蒜等切碎后置锅炒,爱吃酸辣的还可以拌入辣椒粉或酸菜。把馅料放入暖菇饼里包好,放入锅里蒸熟即可食用。

潮汕:食薄饼蒸朴籽粿

潮汕人过清明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蒸朴籽粿。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客家:清明粄

每年的清明节,在客家地区,大家都要到野外踏青,趁便采摘些鲜嫩的苎叶、艾叶、白头翁、鱼腥草、鸡屎藤和使君子等青草,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

清明粄具有一股特有的青草芳香,它性温可驱风祛湿,如加有使君子叶的,还可驱除肠道寄生虫,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因而又称它为药粄。最适合清明前后湿度大的季节食用,所以,清明节人人吃清明粄的习俗在客家地区能代代相沿。

四川: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泉州: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相传开这种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的同安人蔡复一。当时同安属泉州府辖,因此这种吃法便流传开来,在闽南成了家常名品。不过,闽南各地的春饼形式相同,内容却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晋江的“润饼菜”却复杂许多,那包“润饼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种多样,摆了满满一桌的。有这么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还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敷、芜荽、蒜丝。吃的时候必须两张“润饼皮”才能保证其不被丰富的内容所撑破。这种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闽东:乌稔饭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福州:菠菠粿

清明,是福州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春分过后15天,便是清明节。清明节日或前后,家家户户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扫墓。即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有的人还会在坟边种一棵长青松柏或其它树木。扫墓最后一道程序是压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冥钱纸,表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在坟头压上钱纸,以示此墓有后人祭扫。

扫墓毕,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人们说明本户已履行了为祖宗祭墓的责任。扫墓的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主味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时”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浙江湖州:粽子清明螺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北方: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慧汇会

如果有人说你特立独行

那么恭喜你,你正走在正确的路上

慧汇会,只有1%的人发现的优质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ls/1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