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草长莺飞,艾叶抽出新芽。每到这个时候,湖南株洲炎陵客家人都兴做一种客家美食——艾叶米果,由此来传承客家文化。千百年来,炎陵人不仅传承了做艾叶米果的习俗,而且因地制宜推陈出新,赋予其独特的炎陵风味。
制作艾叶米果,最重要的材料就是艾叶。艾叶分为两种,一种是白艾,学名鼠曲草,叶背有白毛;另一种是青艾,叶片有灰白色短绒毛。两种艾草都具有化痰止咳等功效。制作时,将采来的新鲜艾叶洗净,入锅煮烂。把粘米与糯米按1∶1的比例混合舂成细粉,过筛后,将煮烂的艾草趁热掺入配好的米粉中,快速揉搓成团备用,然后将竹笋、腊肉、蒜叶、干辣椒洗净切成细丝或小粒,用柴火锅加盐炒熟炒香待用。
备料工作做好后,将艾叶米团揉成鸭蛋大小,放入掌心压成扁平的圆形小坯,放入适量的馅料,捻成鼓鼓囊囊的荷包状米果,然后取新鲜粽叶,垫在竹屉上,将米果整齐地放上去,入锅大火蒸15-20分钟,出锅即可食用。
正宗地道的炎陵艾叶米果色香味俱全,青绿色的米果冒着热气,一股浓郁的清香味扑鼻而来,用糯米、粘米和艾叶做成的果皮包着饱满的馅料,随着米果入口,竹笋、腊肉等馅料的香味也逐渐释放出来,吃起来柔滑细腻、油而不腻,还可散寒除湿、防病保健。
更多推荐
央视讲述这位炎陵籍烈士的爱情故事,妻子为其留下生命绝笔
红色预警正在生效!请注意防火安全!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丨马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