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芝暖逾秀,瑶草寒更绿。云中武夷仙,一一颜如玉。——蓝仁·《宿田家望武夷山》武夷山畲族概说历史上的畲族精英文人屈指可数,被称为“崇安二蓝”的著名文人蓝仁、蓝智,如璀璨的恒星,横空出世于元末明初的夜空,并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二蓝的《蓝山集》、《蓝涧集》共12卷,内容为反映家乡武夷山水风貌、感叹生平际遇,以及与官员友人唱和。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均有收录。“二蓝”的身世,来自官方的重要史料清乾隆四年(年)编纂的《明史》有记载。元末兄弟俩隐居武夷山,蓝仁曾任武夷书院山长;蓝智明洪武年间“荐授广西按察司佥事,著廉声”。其后裔今散居闽北村落。《崇安县新志》记载:蓝氏,“宋蓝圭由河南来,迁居星村,其后复由星村迁山前”;“明时,钟颖由赣州来迁往黎源渡州桥”;又载:“崇安氏族以彭、詹、…应为最古,而吴、徐…蓝…钟…次之。”[27]《崇安县新志》年对“黎源乡”人口姓氏统计数据,兰姓有93人,雷姓10人,钟姓人。资料表明,兰、钟姓氏是武夷山星村一带古老的移民和姓氏。武夷山市畲族村现只有钟姓畲民相对集中生活在黎前村。
历史迁徙
黎前村位于星村镇西南部,地处三黎线(历史上黎前、黎新、黎源3个村被统称为“三黎地带”),与建阳市麻沙镇永兴村交接壤,距武夷山市区39公里,往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只有20-30分钟车程内,离星村镇政府17公里。原属于黎源大队,于年12月从黎源大队分出建队;年改为黎前村,年命名为少数民族行政村。全村总人口人,其中畲族61户,人口人;总面积17.9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旱地88亩,水田亩,林地面积亩,其中生态公益林亩。
▲黎前村全貌
黎前村地处高山峻岭武夷山脉的中心区域,历史上田地贫瘠、少且坡度大,耕种不易产量低;交通不便经济环境差。
武夷山星村藏本《崇南钟氏重修宗谱》于清光绪二十四年()。目前仅存一部由钟提行老人收藏,文革中该族谱藏于祠堂棺材中才得以幸免。远祖源流世系以春秋时期的宋微子为第一世“至楚州黎食采钟离,先王因地赐姓”。谱载:“至唐越公绍京奇才伟绩扬名,后世甫入赣州,上传数代,舆之后永健由兴国迁瑞金,永健后嗣宣龙乌公入闽居崇安小南乡,则乌公实为渡州桥始祖也。”▲“三徵堂”遗址
▲《崇南钟氏重修宗谱》近代世系以钟永健为第一世,北宋末年居江西,由赣州到兴国迁瑞金,传至第十一世钟宣龙(乳名乌)于明嘉靖年间(-)入闽,居崇安小南乡,是谱奉乌宣公为渡洲桥肇基始祖。迁居渡州桥后,乌宣公一开始以放牛为生,后来耕耘创业,娶徐氏为妻,繁衍至今已传29代,人口数百人。族谱字派依次为:永、明、崇、友、祖、宗、诚、爱、绍、金、宣、思、建惟、嘉、大、万、先、上、林、其、如、致、朝、政、国、家、喜、升、平、后、嗣、能、昌、识、万、世、仰、声、名40字,意为忠孝勤俭、善待邻里的民族传统。村中还存有先人六条遗训:敬祖、孝亲、和邻、信友、治生、怀刑,其中第一条“敬祖"规定:毋亵祭祀、毋伤薪木。黎前村现在的字派“国家喜升平,后世能昌盛,万世仰声名”。钟姓畲民是渡洲桥村的开基者和开发者。解放后王、姜、周三姓才定居渡洲桥村。现在渡州桥全村人除了王、姜、周三姓各一户外都姓钟。渡州桥村前有溪河,河形成的冲积小平地平广,是现在黎前村的村部所在地,居住条件较好。畲民房屋在平坦之地,连成一片,全族聚居于房屋相通的村落之中,有“下雨串门不湿鞋。”的特点。崇安县志载:“咸丰八年春二月十六日,太平军杨仪清、杨辅清部十余万人,袭岑阳关掠岗谷,进陷浦城,同年六月太平军陷崇安,知县莫自逸死之。太平军四出掳掠,民间财物一空。见人辄大呼“杀妖。”《崇南钟氏重修宗谱》也记载:“吾钟氏之祖前历赣州而自明末迁居崇南渡洲桥,至国朝迄今几传一十五代,又兼之咸丰八、九年间,逆发入镜,红巾作乱,地遭兵灾。”武夷古崖居,又名“天车架”。▲以前最早这里是一个渡口即“渡洲”,以前要运粮食都往水路走,直接运到南平。桃花浪暖收鱼罟,竹叶香浓倒蚁缸。——蓝智《书田舍壁》据说太平军纵火侵害渡洲桥村时,由于房屋相通都连在一起全部被烧毁,只有独栋的一座没有被烧毁,至今从村里老屋的墙上还可以看到当年被烧过的痕迹。图:钟进荣老宅▲这个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老宅是畲民钟进荣的祖宅。房子是建于清咸丰年间。钟进荣说现在村庄大部分人基本上都盖了新房子了,只剩下唯一一栋这个老房子。舍不得拆掉,想有条件的话给它修缮起来,作为畲族文化的展示、展览点。民俗传说黎前村关于畲族起源传说中神犬助高辛帝御敌立功、变人许配三公主等传说要素相同,但不同的是生有五子,俱皆抱入附近寺中请和尚起姓,寺中方丈以见面时所见所闻之竹篮、闪雷、木盘、钟声、鼓声分别起姓为蓝、雷、盘、钟、鼓,此后代代相衍,辗转迁徒,子孙遂散居全国各地。钟姓族谱的《高皇歌》中唱到,“女大莫嫁华老去”,“蓝雷三姓好结亲”等。但黎前村畲族无同族人进行族内通婚,只能与汉族通婚,造成钟姓畲族民族融合度很高,畲语、畲歌、民族服饰等民族特征消失。村里的婚丧喜庆等生活习俗和生产农事活动也别具特色,姑娘出嫁的时候,要由舅舅抱上车,姑娘必须表示依依不舍,泪别娘家,否则,会被视为家教不好,婆家则必须分红包给新娘的弟妹,表示关心爱护。族中若有长者离世,须“浴尸”,有“买水洗尸”的习俗。其家中后辈女性必须每人轮流到灵枢前哭诉,哭诉的内容大概是赞颂长者劳苦有德,以及责怪自己对老人照顾不周,最后祝老人在九泉之下不再受苦受累。忌出殡途中棺木落地,忌孕妇参与殡葬事,葬埋后要用酒来洗手等。族中亲人在参加完丧礼后还要将丧事酒席中的糯米饭带回家给小孩吃,以此保佑小孩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对葬地的选择遵从“坟墓必择吉地。”葬地的好坏能够直接关系到后代人的穷达寿天、贫富吉凶。黎前村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畲族民俗如“渡洲桥游神”、“板凳龙”、“鱼灯”、“分龙节“乌饭节”、“六月六”、做“七月半”、冬节习俗及相关的各类畲乡美食。渡州桥畲民聚族而居,有的彼此换工、帮工的生产习俗。村民原先大多以种植水稻为主,每年春季开始浸种,选择好插秧日期,邻里互相帮工,只管吃饭,不给工钱。每年在“双抢”(抢割头季稻、抢插二季稻)之前都要杀鸡,加入一些人参等补品炖吃进补。吃时大人吃头和翅膀,壮劳力和小孩吃腿和肉。以此希望小辈茁壮成长。村民对牛还特别有感情,凡是家中母牛生小牛后,要给母牛吃红糖拌米饭和鸡蛋酒,以补养母牛身体。原隰春山远,门庐涧水斜。三忠先世泽,五亩旧生涯。小圃连乔木,疏畦带落花。种苗侵雨露,去草拨泥沙—蓝仁《题刘子长留耕图》▲田园风光二月二是“分龙节”,畲族老人说,解放前这种节日很流行,解放后逐渐消失了。每年在农历夏至后的“辰”日举行。传说这天天上玉皇大帝给畲山“分龙”,象征着风调南顺,五谷丰登。是日畲族群众禁用铁器、禁用粪桶、不事劳动。这一天也是畲族群众性的歌会。过节这一天,邻村和本村畲族人都会穿上民族服饰,集拢到一个固定的歌会地点。在田垅、山坪对“打”山歌。以前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渡州钟姓畲族的节日。那时,三月三这天家家都要吃“乌饭”。“乌饭”是用茶、枫、漆、山茄等几种树叶煎成黑汁来浇饭吃。据说吃了“乌饭”能祛瘴气、湿气、清湿消毒、防治感冒。这一习俗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弱化消失了;年举办了第一届“三月三”畲族民俗节和“美丽黎前·风光摄影展”,恢复了乌饭制作技艺,新购置了畲族服饰,编创了丰富多彩的畲族民俗节目,吸引众多游人前来欣赏畲寨靓景,品味民族风情。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家家要做“清明米果”吃,采集焦曲(鼠曲草),煮烂剁碎和入米浆,制作成米果,抹圆抹薄,包裹春笋、竽头丝等馅菜。清明扫墓一般要备好三牲、茶酒、香烛、纸钱和柴刀、锄头等。扫墓的日期可在清明节的“前三后四”七天内进行。期间可先个较好的天气进行祭扫。扫墓的过程“轻祭重扫”。端午节晨起扫地,撤石灰、挂蒲艾、菖叶于门上,古代有饮雄黄酒。现在主要是制作畲家菅时粽。在过滤的草木竹灰水中浸透糯米,使其含碱变为金黄色,然后掺入浸透的米豆或排骨、瘦肉,用箬竹叶包裹,再用棕榈叶条捆扎入锅煮熟。每年“六月六”是畲族先祖“狗头王”生日。村民为了纪念祖先,人人必须清洁沐浴,采摘菖蒲、艾叶煎汤洗,浴后每人吃两个太平蛋。同时对年高老人备有寿衣的,这天全部要拿出来晒太阳。“七月七”,旧时这天据说黎前村畲民家家都要洗灯,村人共同水井都要掏净清洗。黎前村民有“打谷桶节”,一般在秋收结束后,将打谷桶清洗收藏,邀请亲友近邻前来共餐,餐食以酒肉为主,很丰盛。人民公社化后,此习俗由生产队主办,全生产队男女老少,共餐一次,农村农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此习已不存在。畲族过年、做“七月半”和冬节都要制作糍粑,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还有有烤乳猪(图)、豆腐灌蛋等。(图)这里的人食蛇,且禁忌用金属器具宰割和烹煮,要用破瓷片代刀,瓦器煮食。且要将煮器置于屋外,俗以为其美味会引起屋顶的虫子等进入煮器。黎前村人喝的大部分是红茶,他们都是用开水泡一大茶壶,一般可以装两开水瓶茶水。农人干活完回家则可以大口地喝上一两碗。黎前村的深山里有野生的铁皮石斛,端午节时很多人上山去采植物,晒干收藏。小孩子如果头疼脑热,就这样泡着吃,效果非常好。还有一种本地人叫‘去寒茶’,头疼发热吃了以后,身上汗出一下,等一下就好了。野麦冬、茱萸、山川等泡水喝或者炖鸡鸭肉食能去油腻、清凉解毒。历史上,黎前村民间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俗神崇拜、瘟神与王爷崇拜,以及画符念咒、卜告抽签、扶乩降神、跳神问亡、驱邪治病、祈风祈雨、斋醮普渡、迎神赛会等混杂解放后基本消亡了。民国以前渡州、洋墩、詹墩三个自然村都有庙,每年也都有游神活动,渡州、洋墩、詹墩信奉的三个地方神据村民说是书生、种地、打铁的三兄弟。詹墩庙被民国的战火毁后就没有重建,现在只有渡州和洋墩重新修了庙,并且每年都有举行游神活动。▲庙、神及活动图渡州农历六月十七和正月十五都要点烛出游。晚上七点左右,大约有一百多人的队伍,从渡州自然村出发,往石狮子、詹墩、红卫然后回到渡州。队伍前面有十几个小孩引路,随后是打鼓、奏乐的村民,其后是四人抬着的一尊白面的“如是”老佛。游神时队伍向路人分发小馒头。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回到渡州村。板凳龙是一种舞龙活动源于“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又是集民间游艺、剪纸、贴花、裱糊、制作技艺为一体的民俗活动。由一张张板凳相串,连接成“桥”,长几百米、甚至上千米。从村里舞过去,往原来华侨农场那边绕一圈,要一、二个小时,象征新年平安、年年有余、风调雨顺。村中每到农历六月十七,还要“做会”,轮流由几户人家做东,请各家各户到宗祠中聚餐,商议解决族中一些公共事务。如果村里需要筹集一些资金建设公共设施,则在春节正月里到附近各村舞"鱼灯"。一支鱼灯队有十几条"鱼",鱼灯的眼睛会动,是把鸡蛋用绳子串在那边,画成眼睛状,摆一摆它就会动了。鱼灯的舞法有一整套的规定动作并配以锣鼓铙钹等器乐。舞鱼灯者大都是村中的青壮年,年纪较大者则敲锣打鼓配合,如果碰上舞龙队伍,则另有一套鱼龙相戏的舞法,以表示对邻村村民的友好和情谊。因此,附近村民对鱼灯都非常欢迎,鱼灯上门表演庆贺元宵时也是热情地以酒菜接待,鱼灯舞到正月十五就必须结束,并且当天晚上要将鱼灯烧毁,以此表示鲤鱼跳出龙门,升入仙界。今日武夷畲族解放以后对黎前村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年10月武夷华侨农场的建立,海外难侨大量迁居黎源给黎前村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年、年起插队知青的加入则更直接地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福州知青与当地村民朝夕相处,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为黎前村带来了城市文明,带来了知识,对这里长久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和陈旧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本地农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多样化发展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武夷华侨农场、知青房知青开始有的寄住在农民家中,大多数住在黎前的洋墩自然村的祠堂,70年代初知青的衣食住行都没有解决。年,黎前村由国家和集体出资建立了三处知青房。历史上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农业为主业,是星村镇欠发达地区,村财收入较少,村民人均收入也相对较低。省道武邵线开通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九十年代,随着粮食市场变化,村民也调整了种植结构,水稻只种单季,村民的生活水平在当地处于中下水平,人均收入在0多元左右。进入21世纪,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开始种植烟叶。黎前村外出务工者主要是前往闽南打工,也有一部分星村镇青年,借武夷山旅游开发的不断升温,在武夷山旅游区从事导游、撑竹排等相关工作,其中有一些收入相当可观。渡洲自然村畲族青年小钟目前在武夷山三姑旅游区承包旅行社,每年有十万左右的收入,并在村里最先盖起了小洋楼。青裙妇女采茶苦,白发老人烧笋甘。松寺雨晴宜晚步,杏花风暖重春酣。—蓝智《溪上》▲通往渡洲、兰家、洋墩3个自然村的米弯曲小路和机耕道,中间建有3座桥梁;建成了2座引水坝,3条共米长的引水渠,稻田旱涝保收。党的民族政策扶持,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致富奔小康、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特色村寨建设……生活日益提高。更大的契机出现于年《南平市旅游养生产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和《武夷山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黎前村纳入武夷山市旅游业的组成部。眼看毗邻的武夷山景区日渐红火,有得天独厚的优美生态环境打底,斑斓多姿的畲乡风情文化帮衬,黎前村没有理由守着“富矿”过清苦日子。钟瑞兴等20多位村民他们赴浙江景宁、宁德福安、福州罗源等地考察后,先后成立畲族文化促进会、畲族风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地瓜粉丝合作社、大王蜂合作社;还有种植茶叶、烟叶,引进铁皮石斛种植园、黄菊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项目,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委托武夷学院旅游系,对黎前村畲族风情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功能定位和总体布局进行了整体规划,东起农田边的省道沿线,南自来龙岗以北山头,西自武夷华侨农场(不包含武夷华侨农场)以东,北自詹墩自然村以南的整个区域,被纳入规划范畴。年,黎前村被列为省级“古村落”保护项目村、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武夷山水、武夷岩茶园、畲族民族风情与现代建筑、现代生活完美交融,民风淳朴独特,村落风景如画。上有佳树林,下有良田畴。渔樵自成村,桑麻翳榛丘。犬吠林巷深,鸟鸣田舍幽。落日负耒归,凉飙荡轻舟。—蓝仁《舟中望长洲田家》▲村容村貌图水泥村道,小洋楼、…青山苍翠,绿水环绕,美丽新农村景象。畲家人的大门口墙壁上,都挂着一个古铜色的方形牌,上面铸有凤凰图腾和“畲”字,汉民不挂,姓钟的畲族人一户一个。为方便村民就近医疗,对卫生所进行扩建,增加了病床、卫生间等,使村民小病不出村;为改变村民卫生习惯,在人口地段,建起1座水冲式公厕,还建立7个垃圾池,配了保洁员,负责卫生清理。枌榆过雨鸟鸣涧,粳稻如云山对门。老翁日高睡未起,稚子读书窗户里。—蓝仁《为方焕赋云峰秋霁图》▲补名人读书榜夕照明江阁,春流净客衣。树幽啼鸟近,风细落花稀。酒熟山瓢送,鱼肥野艇归。桃源应可问,稚子候荆扉。—蓝智·《望江上人家》《崇南钟氏重修宗谱》记载:“……始球公始以读书补博士员。”ti]清代钟氏家族有几人以读书入仕。村里先后有数人考上大中专院校,年轻一代基本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卫生、老年等事业不断改善条件,造福于民。黎前小学的前身为黎前保国民学校,“(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创设,原名黎源简小,(民国)二十八年改为黎源战时民校,(民国)二十九年改为黎前保国民学校。”黎前村完小现有11位教师,多名学生。篮宽生纸写作图,中堂忽见遥峰孤。白云黄雾自舒卷,湿翠晴岚时有无。半空石壁悬飞瀑,下有良田艺桑竹。买牛春雨早归耕,莫遣儿孙忘乡曲。—蓝仁《篮伯刚为予作翠屏别墅图因赋云林茅屋歌》久别山中鸾鹤群,清斋自礼武夷君。沧江明月扁舟后,浑似松窗卧白云。—蓝智《山中》▲畲族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畲族文化特色门楼、大小寨门、观光亭▲名贵特产红菇▲大白鹅,制作当地特产白斩鸡、武夷山岚谷熏鹅年村子进行土地流转后引进的铁皮石斛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占地60亩,主要种植集观赏与药用为一体的铁皮石斛。基地一年可以解决好几千个工作日。解决了周边的一部分劳动力,▲黎前村辖区内,全年湿度适宜,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名贵特产有:红菇、香菇。除种植水稻外,每年还种植烤烟和芭蕉芋各多亩。这里土质肥沃,气候独特,所产的芭蕉芋制成粉丝,口感特好,深受市场欢迎,成为远近闻名的土特产品。近年来,诸如武夷山市第十三个民族进步宣传月活动,温铁军教授团队及圆梦村干事会到星村镇黎前村调研指导活动,黎前畲族村与港澳侨友开展联谊活动,福建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的民建福建省委员会、传世艺宫美术馆、天心永乐禅寺、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医院等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助力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传承活动捐赠“村落文化传承建设”资金20万元等系列帮扶助推。如今来到黎前村,不仅可以赏畲景、尝畲菜、听畲歌、观畲舞、品畲茶,感受畲族乡土风情,还可以采瓜果、钓鱼虾、赏百亩皇菊,享受乡村采摘的乐趣。小园桃李明年开,土牛迎春春早来。但愿花枝长好人长健,岁岁年年一相见。—蓝智《送春词》——————————附图:《家谱揭开“崇安二蓝”身世之谜》附文:《瑞金常乡信义钟氏族谱》及后裔从该《崇南钟氏重修宗谱》中得知,同样源于江西赣州,另有一个派系直接从瑞金进入福建崇安。嗣后尽管子孙蕃衍,生齿繁多,但直至清光绪年间该派系始终在崇南一带居住生活,即现在的星村镇??,未见远涉他乡。星村镇钟姓村民家中还珍藏有于一部基修于清光绪六年()的《瑞金常乡信义钟氏族谱》,崇安钟氏即源于瑞金。该谱不分卷,1册,今仅存卷首部分94页,有新老序文、军籍源流(康熙四年)、祠图、祠堂记、服制图、坟图记、家规、族戒等,自世系图以下皆残缺。创修于清康熙三十七年(),重修于乾隆十八年()、乾隆四十六年()、道光七年(),现为第五次重修本。卷首有篇撰写于清康熙四年()的“军籍源流”。记述该家族于明洪武十三年()即投充军籍,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嗣后屯戍会昌县守御,似乎世袭该卫的千户,并延续到清代(“千户”明代为正五品,清初为正六品)。顺治十五年()“奉上佥造漕船”,再加上“往来轿马供应”,最终亏空银两,经合族相议,只好将“祭田分房派卖”还债。文中感慨道:“其贫穷者固难,而出身之人任劳而又任怨,不亦难乎噫!”该谱“族戒”中称,“军籍之户每逢运造务,要按丁派费以充公用,是多一丁必多一派费,少一丁即少一派费”,因而族人常有“将子出继外姓为亲房”,以逃避军籍。史称明代中期各地卫所屯田的军户大量逃亡,而该家族第十一世钟宣龙正是在明中叶嘉靖年间入闽,居崇安小南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