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野菜
家乡的野菜,在积蓄了一个冬天的能量之后,经过春风的吹拂,慢慢地醒来了,它们带着泥土的芬芳,钻出了地面,萌发出了嫩芽,有芥菜、苦菜、小野蒜、蓬蓬菜、马齿菜等。清香鲜嫩的野菜,摇身一变成了寻常百姓餐桌上一抹绿色的美食。
今年的天气特别好,春分一过,家乡各种各样的野菜在暖阳的滋润下肆意勃发地生长起来,在水坎边、在小溪旁、在山野、在羊肠小道,野菜露出了嫩绿的枝芽,频频向过往行人点头,委实惹人喜爱。
古人云“肉不如蔬,蔬不如野蔬”。因为野菜贴近自然,汲取阳光雨露和天地之精华,营养价值还很高。美食作家汪曾祺曾写过一篇《故乡的野菜》,里面提到马齿苋、荠菜、鼠曲草、草紫、枸杞头等,这些难登大雅之堂“上不得正席”的土味野菜,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现在很多注重养生关爱健康人士的最爱。
众多野菜中,我最喜欢的是野葱。野葱繁殖能力强,只要天气稍微温润起来,野葱几天时间就能从几厘米长至十几厘米。它们一般在草丛中伸展着几片叶茎,不仔细瞧还真难分辨出来。扯野葱最好从根部用暗劲拔起,不然的话就会“身首异处”,留下白玉般的葱头在泥土里。据说这葱头不能吃,上了岁数的老人讲吃了会耳聋。野葱扯回后要拍掉泥土,不然的话说不定里面还藏着一条小蚯蚓。然后要把顶端的败叶剥掉,洗净阴干。
妈妈一般把葱头一截和腊肉爆炒,剩下绿油油的葱叶便剁碎洒在鸡蛋清里,然后用筷子搅匀,锅里放土茶油快速煎炒,那个略带辛辣的葱香啊,十里八里的人都可以闻到,垂涎欲滴。
蕨菜也是家乡野菜中的“大路货”,高山上可谓遍地都是。蕨菜喜阳,凡有太阳照射的山头,必有一根根象卫兵样腰杆挺直的蕨菜。最好的蕨菜是刚从茅草堆里冒出头的,肥肥壮壮,顶端的苞头还没打开,茎呈翠紫色。也采过一种不知名的植物,外形象极了蕨菜,但上面长满了白毛,吃不得,一般人很容易混淆。
蕨菜采回后要用开水淖一下,然后切成半寸长,和豆豉、大蒜、红辣椒一顿爆炒出锅,嫩滑鲜美。炒蕨菜是我家的一道家常菜,这得益于妈妈的手艺,可以让我连吃三碗米饭。
打笋子也是小时候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春天里,大雨过后,漫山遍野凡有竹子的地方必有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要找到它们并不容易,要舍得在竹林荆棘里面钻,小伙伴们提出编制口袋、弯着腰、瞪大眼睛,象搜贼一样去寻找,身上衣服也要挂出几个破洞来。拔笋时的声音最好听,“啪啪啪”清脆利落。有时候笋子多了,大家来个扯笋比赛,最后看谁扯得多,大家都“得胜回朝”。家乡的笋子种类实在太多了,楠竹笋、毛竹笋、大笋、小笋、灰笋、黄笋、绝大多数都可以吃,还可以晒干,以备来客随时蒸一碗。也有吃不得的,如苦竹笋,颜色泛青。
我觉得最好吃的笋是那种从黄泥巴里面长出来的泥巴笋,长势快,无虫蝇叮咬,剥去笋壳,白白嫩嫩的,不用水洗,切碎后和豆豉辣椒一起炒,最好还放几块刚煎的猪油渣子,又是一道极佳的下饭菜。
芦山人爱吃香椿炒鸡蛋,香椿一般从3月初吃到5月底。3月初的香椿,几乎全是嫩芽,非常好吃。
回家炒一份香椿鸡蛋吃,全家老小都爱吃。而5月份,香椿就有些老了,味道也淡了。所以,想吃就趁早!
家乡的野菜还有野芹菜、猪鼻拱(鱼腥草)、紫云英(苜蓿)、艾叶、芦蒿等等,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专家说野菜不可多吃,尝下鲜就可以。随着环境改善,家乡的野菜更加绿色天然,味道和口感比那些在大棚种植的菜蔬都要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野菜也是一份浓浓的乡愁,永远在游子的舌尖上弥漫,在记忆中萦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