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傻女糍ldquo里的乡

每年立春后,伴着南方的濛濛细雨,田野就会里陆陆续续冒出绿茸茸的一簇簇鼠曲草来。清明前后,全家出动,挎上小篮子,去田里采摘鼠曲草回来做“傻女糍”,是资溪人代代相传的寒食节风俗。所以我们资溪人所称的“傻女糍”官话就称为鼠曲粿、或者清明粿。

江浙沪一带也有用鼠曲草做粿的风俗。绍兴作家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里描述过:“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春天采摘嫩叶,捣烂去汁,和粉做糕,称黄花麦果糕……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可见,鼠曲草做粿并非资溪特有,除了江浙、福建等地也有人用鼠曲做糕点,只是叫法和馅料不同罢了。但是现在江浙沪一带大多喜欢用艾叶加上糯米为皮,豆沙做馅,称为青团。味道固然也很好,但对于我们江西人来说,大约是有些甜腻了,只能当点心偶尔尝尝。不像我们的“傻女糍”味道咸鲜香辣,油水十足,吃几个都不过瘾,蒸好的馃用油一煎,煎得外壳焦脆更是让人完全停不下口来。

外地朋友要想吃到正宗的资溪“傻女糍”,要在三四月来资溪走走,看看美景,尝尝美食。“傻女糍”做起来可不简单,皮和馅料同样重要。馃皮用的鼠曲草在三四月最为茂盛,适合做馃,这时的春笋也是刚从土里冒出尖芽儿,最是爽脆鲜甜。鼠曲草采回来后,只摘取细嫩的芯,去除老的枝叶,洗净后加少许清水熬熟,浸泡一天以除青味,捞起去汁,再放到石臼里面,加上按一定比例调配好的糯米粉和粳米粉捣匀。这可是个力气活,必须家里的男人撸起袖子上阵来,木杵一下一下捣,用力要适当,速度要均匀,这样反复捶打出来的面团才颜色匀称、韧性十足,鼠曲草的清香和糯米粉的面香也充分融合。

“傻女糍”做的好不好精髓在粿皮,灵魂在粿馅。正宗的资溪味道用的是:三四月现挖的春笋、泡发的香菇干、墨鱼干、五花肉、藠头,全部切成丁,加辣椒干炒香。这不仅是粿馅,也是一盘好菜,我们小时候,就着几勺馅料都能下一碗饭。馅料炒好之后,取适量粿皮捏成碗状,填进馅料,再把封口捏紧实,做成荸荠状。最后上笼蒸熟,由于馅料都是熟的,水上蒸汽后再蒸个十几分钟就好了。这十几分对于孩子来说真是难熬,就盼着母亲把锅盖掀开一条缝,夹出一个粿说:“来,试试熟了没有!”

刚出锅的鼠曲粿,颜色青翠,粿皮软糯弹牙,咬一口,油水直流,馅料口感丰富,层次分明,肉香、墨鱼的鲜香和香菇干的浓香相得益彰,春笋的脆嫩和藠头的爽脆珠联璧合……味道真是妙不可言。我常认为走过许多地方,吃过许多名不符实的所谓“美食”,家乡的“傻女糍”始终是我最深的念想。

因为历史原因,资溪有大批浙江移民。勤劳能干的移民们,为我们资溪的建设做出了许多贡献,也带来了许多美食的不同做法。他们做的清明粿大多数还是用艾叶和糯米粉做粿皮;馅料也和本地大不相同,喜欢用豆腐、肉、腌菜炒馅;包好后要用模具压实印制统一花纹,大多做成新月形状,也有的图省事直接包成饺子状;我们资溪人喜欢包成荸荠状,想大就大想小就小,随意而为,资溪人的率性和浙江人的认真可见一斑。经过几十年的磨合与交融,本地人和移民早就同为一家,不分你我,清明粿的做法,也有了许多创新和改变。

因时而转、因势而新,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传统味道的美食来说,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如今让我们念念不忘的老味道在逐渐消失,或者被创意菜替代,这对我们来说是福还是祸呢?

我们熟悉的炊烟袅袅的早晨与黄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所熟悉的食物也一样,都将在无声无息的岁月肿逐渐褪色,逐渐变成回忆……

时光在流转,文明在更迭,生命会逝去,记忆会消亡。但那些吃过的美食,家乡的味道,会化做你身体的一部分,和你一起存在。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说的一样,“在人的脑海里,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在尝遍大千世界人间烟火之后,你是否会想念老家厨房那昏黄的一盏灯,母亲亲手蒸好的一笼粿?

END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cj/5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