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必吃的清明粑粑

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453189.html

每年三四月份的时候,我们这里都会采摘最嫩的清明菜和着糯米做成清明粑。清明菜为菊科香青属植物淡黄香青的全草,味道十分的清香。

清明菜一名佛耳草,亦名鼠曲草、燕子花,江西北部地区叫“杨柳”、江苏苏南地区叫“棉絮头”、“寒食菜”,全株有白色绵毛,民间草药名叫“追骨风”,属菊科草本植物。江浙地区民间常于清明前后采摘嫩苗煮熟,揉入米粉中做糕团,香糯可口。四川、重庆一些地方在清明节当天采摘嫩苗切碎,揉入春节时期的糯米粉(俗称汤圆粉)或者面粉中做成饼,香甜可口。

清明菜性味甘平,具有祛风湿、利湿浊、化痰止咳的功效。《本草纲目》谓清明菜“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现代药理研究,清明菜还具有扩胀局部血管、降低血压、治疗消化性溃疡、镇咳、镇痛等作用。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清明粑粑的做法:

传统做法:

将其蒸成饼或煎面托

其制作方法是:

1、将清明菜洗净,沥去水分,捣烂为泥,滤取鲜茎叶汁液。

2、与糯米粉拌和均匀,加入白糖、鲜桔皮细丝等调料,制成圆饼。

3、放入锅内蒸熟,即可食用,吃起来清香爽口,甜而不腻,独具风味。

食用历史:

每年三四月时,重庆的老人都会采最嫩的清明菜和着糯米做成清明粑。如今的清明节除了延续扫墓的习俗外,清明菜更因清明粑的淡出而少为人知,只有在中药铺中听见它的学名“鼠曲草”时,才会被人从记忆中重新拾起。相传在南宋,元兵入侵潮汕地区,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之时,发现荒野之中有一种野草不但具有特殊的香味,还可以充饥果腹,它便是清明菜。

中医认为,清明菜性味甘,平,归肺经。《本草纲目》中就写着清明菜有“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去热嗽”的作用。在黄河流域及南方各省是清明菜生长最多的地方,田坎、荒郊便能轻易寻得它的踪迹。

清明菜唯独生长在南方,因此清明菜的人文文化多由南方人所记载,更因南方人远飘他乡而流传至日本。《台湾府志》里就记载:三月节(现代叫做清明节),民间有采清明菜和糯米粉做成饼吃的习俗;鲁迅在翻译爱罗先珂童话剧《桃色的云》时,曾提到日本人的清明菜吃法同中国南方大同小异,除了祭祖还有避病、驱邪的说法。

你们都尝过“清明粑粑”?你们那里的清明节,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

欢迎在下方留言,我们可以多多交流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cj/10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