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赶赴春天的约会

清明

QING

MING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

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在古人心中,白桐花开的日子稍微迟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时,所以才以此作为清明节到来的标志。

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此语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可见,春日里的草长莺飞之景象,是顺应了大自然的变化。

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在风光明媚的春季,有了雨水的洗涤,有了繁茂的植物绿叶对裸土的封遮和对粉尘的吸收,美丽的彩虹才可能出现在雨后的天空。

清明节习俗

郊游踏青

清明时期,桃红柳绿,草长莺飞,非常适合郊游踏青。虽然现在由于疫情,不能离开学校,也可以投入校园美景的怀抱,尽情欣赏生机勃勃的春日吧!

扫墓

清明原本只是一个节气,因为与寒食节的时间很接近,人们于是将寒食节吃冷食、祭扫坟墓等习俗延至清明,清明也因此逐渐演变成节日,并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每到清明节,人们会带着纸钱、香烛和祭品前去扫墓,表达自己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清明诗歌

《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美食

1.青团

清明节时,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等等。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已有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

2.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

3.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糕就是谷物类,谷物类加上枣,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一下肝气过分的往外张扬。

就让清明的雨

捎去我们对故人的怀念

就让四月的生机

给我们带来生命的喜悦

清明

让我们不忘先祖

不负韶华

指导审核:李峥

本期编辑:张颖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

你的心声我们倾听

欢迎留言建议,

新乡学院学生处,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cj/105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