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蒿子粑

01十年前那次回桐城,恰逢清明节前夕。早晨天刚亮就出了桐城国际大酒店,没有去享用酒店免费的丰盛早餐,却跟老同学径直奔到桐中门口那条熟悉的马路。卖蒿子粑的摊位,两侧一字排开,一元钱竟然能买五只。那蒿子粑一定不是舂出来的,因为还能看到稍许发黑的蒿子。粑很硬,蒿子的香味也不浓,但吃得还是津津有味的。临走时捎回的蒿子粑,女儿只咬了一小口。剩下的,我一个不剩地全吃了。边吃边回味的,却是那儿时的蒿子粑。02农历三月初三吃蒿子粑,是桐城、怀宁一带特有的风俗。三月三,祭亡灵。吃蒿子粑,一是为了纪念亡灵,二是为了怯邪健身。因为蒿子具有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的功效。常用的蒿子分为白蒿(也叫粉蒿)和柴蒿。顾名思义,白蒿的杆子是青白色的,柴蒿杆子是紫红色的。叶面呈绿色,叶底微白带绒毛,味道都差不多,只是柴蒿味道要重一些。这种蒿子,农历二月中旬才冒出地面,只在三月初三前后几天能食用。清明节后一周,就老了。孩提时代,每年三月初三前几天,母亲就带着我们去地里挖蒿子。蒿子洗净后,得到水塘边搓揉冲洗,除去苦涩味道,这是蒿子粑的核心材料。粑的主材是米和腊肉。糯米七成,梗米三成,提前一天用冷水泡开。年前腌制的腊肉,吸足了阳光和空气,散发出特有的香气。七成瘦肉,三成肥肉,也得先用水浸泡,再切成很小很小的丁,再下锅炒熟。

生产队的稻床上有一只石臼,以前是做舂米用的,自从有了碾米机后,平时似乎用处不大。但三月初三前夕得排队,家家户户都来舂蒿子粑了。把泡开的米、揉洗过蒿子、炒熟的腊肉丁放进石臼窝里,剩下的就是体力活加技巧了。姐姐用力一下一下地踩着几十斤重的石碓,母亲用手一遍一遍地在石臼窝里翻动着米蒿。石碓舂一下,手就得在石臼里揉一次,配合得不好就舂着手了。所以没有我的事,只得在旁边地馋馋地看着。不一会儿,米、腊肉和蒿子就成了粉状的团子,蒿子、腊肉完全溶进了米粉之中,浓浓的蒿子香味夹杂着腊肉的香味就四处飘逸开来。

舂好的粉团,做成圆圆的粑,粘在锅的四周,锅中倒入一碗水就行,压实锅盖。水开后小火二十分钟,蒿子粑就熟了。锅盖一打开,白色的水蒸汽便带出浓浓的蒿子粑香味扑面而来。蒿子青青的颜色,已渗入米粑之中。蒿子粑贴在锅的那一面,已经结了层脆脆的、浅黄色的壳子。粑的另一面,还留着母亲的手印。滚烫的蒿子粑在手中不停地颠翻着,一边还用嘴迫不及待地吹着气。欢声笑语,仿佛回到过年的感觉。03每年清明节回桐城扫墓,姐姐总是要做很多蒿子粑。临走时一定会让我带上一些。后来姐姐还给我一包揉好的粉团,回来后放进冰箱,想吃时现做现吃。上海的特产只有青团。春季艾草的嫩叶,用食用小苏打焯水,冷冻起来。用的时候解冻,叶子挤出的汁,浸入糯米粉中,即可做成青团。所以上海的青团一年四季都有。清明节前夕,采摘的蒿子,洗净。水烧开后,加入1.5克的食用小苏打,半斤蒿子焯水30秒。迅速放入冷水中冲洗两、三次,挤干,切碎,颜色碧绿。七成瘦、三成肥的腊肉,浸泡一天,减少盐分,肉质柔软,切成小丁,炒熟后加入蒿子搅拌。七成糯米、三成粳米粉。加入冷却后的腊肉丁、蒿子,加水反复搓揉。放进电饼铛,两面微黄。改良型的桐城蒿子粑就大功告成了。与故乡的蒿子粑相比,颜色碧绿,蒿子的特有味道也恰到好处。04脑海中忽然蹦出另一种桐城蒿子粑来。这种蒿子粑用的是水曲子,学名鼠曲草。采摘时间要比蒿子早十天以上,而且无须水边搓揉。记忆中的味道早已模糊,只知道与传统的蒿子粑相比,味道更是特别。今年回桐城做清明时,终于找到了鼠曲草。可惜上面开满了黄花,错过了最佳食用时间了。期待,明年。三月三,蒿子粑。母亲的味道,浓浓的乡情,桐城人永恒的乡愁。

?精华推荐?

铁皮喊话筒余音五十载

常州朋友对桐城古建筑和景观建设的一些见解

黄镇将军回桐城(年)

说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bm/8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