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分期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舌尖》的导演陈晓卿曾说
汕头是中国美食的一座孤岛
甚至还说
没有去过汕头
就不能自称为美食家
有没有这么夸张?
汕头的美食有那么好嘛?
小编要告诉你:
汕头美食凭什么享誉吃货圈?
只因为下面这个东西
↓↓↓
“白粥配杂咸”
啥?我点进来就为了看你这碗白粥?
不不不,当然不是。
汕头美食能这么有名当然还是货真价实的
此话怎讲?
汕头人表示:
说是说不清楚的
你来吃吃看就知道了
吃了汕头美食就是胶己人了~
认识一个地方
从美食吃起总是不会错的
吃遍汕头美食
你就会知道潮汕是怎么一回事儿了
你问我们为啥都喜欢汕头?
当然是因为那里的人文风情(吃的吃的吃的)啊
古朴纯正
亲切自然
风趣幽默
潮汕人也
傍海而居,靠海吃饭我的故乡——汕头
地处沿海、水系发达
汕头人自来傍海而居、靠海吃饭
鱼饭,以鱼当饭
将新鲜打捞的海鱼:
花仙鱼、巴浪鱼、那哥鱼、红鱼......
洗干净后装在小竹篮
再放在高锅中用海水蒸煮
海水的咸味带出鱼肉的鲜美
不需要任何调味料
海洋最原始的味道已足够美
小时候天天吃没感觉
长大离乡后却无比想念
总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吃鱼饭
薄壳,汕头人夏天最爱的味道
热油下锅、放入蒜泥、辣椒、金不换
爆香时倒入薄壳略略翻炒
裂开壳时薄壳肉和热油滋啦滋啦相互交融
香味勾得人坐不安稳
刚端上饭桌不用10分钟就被消灭完
回汕头吃大排档必点的一盘菜
但我觉得还是妈妈炒的最鲜甜
生腌血蚶,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食材的鲜味
血蚶用热水烫到开壳
温度不能太高,不然失去原味
开壳后的血蚶露出鲜红的肉色
顾不上斯文直接用手捡起来吃
“血水”顺着胳膊直往下流
但仍是吃得停不下来
达濠鱼丸,用那哥或马鲛鱼打浆做成
手打的鱼丸爽脆又有弹性
一小锅滚开水下几颗鱼丸
再撒一把芹菜碎
立即成为餐桌上鲜美无比的汤
紫菜,《舌尖》有介绍过鱼丸紫菜汤
小时候我们甚至都把紫菜当零食
放进嘴里,感受它那种又咸又鲜的口感
好过瘾的
靠海吃饭,怪不得有人说:
海的味道,是没有菜单的
悠久的粿文化《舌尖》上曾说陕西美食是主食的天堂
那里因为食物种类不多
于是主妇们变换着花样制作主食
而潮汕的粿品之所以这么多
我猜是跟潮汕的“祭祀”文化有关
潮汕的粿品大多数都是逢年过节才会有的
不过后来生活水平上来了
就算不是逢年过节
也都会制作粿品来吃
毕竟做一次粿也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
红桃粿是最常见的贡品
馅料分有咸、甜两种
咸的是糯米饭、猪肉、香菇、虾、板栗、花生碎做成的“香饭”
甜的有绿豆沙、甜糯米、芋泥
一般都煎了吃
汕头有句俗话“清明食叶,端午食药”
说的就是朴籽粿和栀粿
朴籽粿,因为颜色是原谅色
所以也有人戏称为汕头人的抹茶蛋糕
清明时节采摘新鲜的朴籽叶
加水和大米一起搅拌成浆糊状
再倒到特定的模具中
一个蒸成功的朴籽粿
就是要看上去会“笑”(开花)
有一股碱水味
印象中每天早上
街头巷尾会有人叫卖
晚买了还买不到
是限量版
不过一般都是看到中老年人才会买来吃
栀粿甘苦,蘸着白糖吃
味道挺特别
跟碱水粽子有点像
我觉得它是养生栀粿
这东西是用白线切的
甜粿,好像跟栀粿撞脸了?
不不不,这货是甜的
而且别看硬邦邦的,一下锅就立马软
喜欢的人很喜欢
不喜欢的人觉得太甜腻了
一般是每年只能吃到一次
所以都做的很大一个
一般都是炸了吃
切片裹上面粉和鸡蛋的混合物
一下锅就变成软软糯糯的样子
鼠曲粿,
用鼠曲草做的
这个也是一年只有那么一两次会吃到
至于是什么节日才能吃到
早就忘了
做好的鼠曲粿
要放在剪好的香蕉叶上蒸
刚出炉时还带着清香,又软又糯
嘴馋时一次至少要吃两个
无米粿,粿皮是用薯粉做的
蒸出来之后是透明的
所以也有人叫做“水晶球”
里面的馅料一般都是:
韭菜、绿豆、红豆、土豆、芋泥.....
高中时常和同学去邮局旁买无米粿吃
然后再踩半个小时的单车回家
草粿,
是用草粿草做的,
这个跟黑凉粉有点像
但是口感和质感跟凉粉完全不同
质感反而跟豆腐花有些像
但是比豆腐花韧
有时当阿姨把草粿从桶里舀出来的时候
仿佛能看到草粿草煮出来的胶质
一条条的
夏天超喜欢吃啊
鲎粿,在油锅中煎至成型
然后等熟了之后
老板就会在上面淋上沙茶酱
再拿起剪刀喀嚓剪几下
沙茶酱就流入鲎粿中
这时候再点上一碗凉凉的五果汤
中和鲎粿的油腻
夏天的炎热一下子就被驱走了
水粿,平淡的水粿上面加上自制的菜脯粒
摇身一变成了一道美味,咸甜可口
放学回家的时候
远远就听到推车喇叭里传来:
“水粿、豆花,冻草粿,海石花....”
于是快步飞跑回家拿着碗盘出来买
走到哪,停下来都有得吃以前上学的时候
最喜欢的就是放学之后去吃十二中煎饺
再排上好长的队买上一杯草莓冰
每当草莓成熟的时候
总会有一大批情侣相约来吃草莓冰
男生排队买草莓冰,女生去买煎饺
等草莓冰买到了
煎饺也差不多上桌了
而像单身的
就只能排着长龙买草莓冰
然后再去排煎饺
吃货的世界没有爱情二字
猪肠胀糯米
有人无法接受,有人爱到疯狂
小墨属于后者
蘸着桔油,甜甜糯糯
真的是要疯狂打call了!
对于喜欢吃猪肠的我来说
简直是心头爱
广场豆花
去人民广场怎么能不能来碗豆花
新装修完的店家还打上了:
张师傅,广场老豆花唯我一家无分店
豆花撒上红糖和花生碎,没有什么水分
黄豆用料特别足,口感很浓厚
为了这碗豆花,早早就去排队,站到腿都酸了
但为了吃上碗广场豆花排多久都值了
去人民广场野餐的时候
总得跑去买几碗豆花
“姐阿,3碗豆花,打包”
但可恨的是居然每天下午限量售卖
要是太晚过去卖完了也只好换成碗甜汤
实在是太可惜了
老妈宫粽球
即便是藏身在巷中,依旧是人满为患
口味有咸馅、甜馅、双烹
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吃了就知道)
也成了口口相传的广告词
在汕头,最常见的就是肠粉粿条了
小区楼下,学校附近,街头拐角处....
中午不知道吃什么,那就去吃肠粉好了
“来去物条肠粉”
是汕头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去汕头就要去吃牛肉”
牛肉已经成了汕头一个标签
牛肉火锅、牛腩煲、牛丸......
但最让小墨难忘的还是这碗牛肉粿条汤
每次回汕下高铁必须去吃一碗
告诉自己:“已经到家了,已经在汕头了”
喝粥配点杂咸在汕头每天早上都会喝一碗白糜(粥)
“早上吃糜压火”
这是每个汕头妈妈爱跟孩子说的
一碗白粥,配一点杂咸“唰嘴”
咸菜、贡菜、麻叶、腐乳、脆瓜、橄榄菜....
一个精力充沛的早上就这样开始了
“苦阿苦,食糜配菜脯”
小时候很不喜欢吃菜脯(萝卜干)
阿妈就做成菜脯蛋
配糜食超级香
有闲利来食茶“有闲利来食茶”
意思是粤语的“得闲饮茶”
是汕头人的邀客口头禅
饭前要喝茶,饭后也要喝茶
一天要是不喝茶,总感觉这一天不完整
亲朋好友聚一起聊天喝茶拉家常
是属于汕头人生活的小确幸
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
每天一定要喝上几泡
即使是在外地的汕头人
都有自带茶叶和茶具
坐下来喝杯茶是汕头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独特的地域风情//赛大猪//
正月的时候
汕头的鮀浦、月浦、澄海冠陇
和下窖乡、鸥汀等地均有赛大猪的活动
各地有各地的仪式,但大同小异
村民会将自家的大猪稍加打扮
比比看谁家的猪更大更美
赛完后在众人的欢呼声中
抬着大猪向前飞奔,比谁跑的快
仪式非常的隆重,场面十分的壮观
//看潮剧//
潮剧,汕头的阿公阿嬷们
每天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
每一段都看不腻
还会跟你讲解这段戏讲的是什么故事,张口既来
有时候祭祀活动会请来潮剧演员唱潮剧
小时候常和阿嫲搬着凳子在戏台前抢座
是为了看戏还是为了买东西吃已经不重要了
//舞英歌//
英歌舞,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取材于水浒传中好汉
为营救卢俊义而攻打大名府
化装成卖艺队大闹元宵的故事
每当有节日的时候,都会请来英歌舞
一方面是为了祈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热闹
难忘的集体记忆//拜月亮//
每年八月十五的时候
家里最多的就是僗饼、腐乳饼、书册糕.....
每年中秋的时候
汕头人在自家院子或是小区楼下
摆上一张桌子,放着各种贡品和香烛
小孩子还要去准备些文具来拜
保佑“读书强强”
中秋节最喜欢的就是
自己求杯甜茶的那个仪式感
//出花园//
汕头的孩子每到15岁的时候
都需要“出花园”(成人礼)
有些人是在元宵节
也有的人是在七月初七
在这天父母会准备一些果品食物
主要感谢“公婆母”(床神)对孩子的守护
过了这天孩子走出花园
开始步入成人的世界
所以每到这个节日
朋友圈都少不了有几个年年要“出花园”的人
证明自己年年十五岁
//营老爷//
汕头的孩子考试要说“老爷保佑”
工作要说“老爷保佑”
带个“老爷符”出门
不顺心的事情好像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解决
“你有老爷保佑无事个”
“老爷”是民俗文化中的守护神
有城隍爷、妈祖、玄天大帝等等
“营老爷”是汕头地区的民俗祭祀活动
为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全村平安
村里的青壮年扛着“老爷”
走遍村里的大街小巷
“营老爷”轮流于各乡村一天或多天
每到那天,汕头人都会跟亲戚朋友们说:
“今日老热(热闹),来给我请”
语法最复杂的潮汕话据说,潮汕话是宇宙最难学的方言
学习5分钟,从入门到放弃
大学同学让我教她潮汕话
不求会说,只求听得懂
我觉得这是特意是为难小墨
感受一下:
#hòhōhò#(很难学)
#早滴仔易#(早点睡)
#担做小李绝#(害羞)
#磨来瓦bong下#(打你)
#A住做尼阿#(那又怎样)
#哦尼桃佛好迈住迈#(阿弥陀佛最好不要)
汕头全部都在这里了吗?
不不不
汕头人说:
我们的吃的喝的玩的
没有几十万字是说不完的
找点时间
找点空闲
常回家看看
汕头就是你的家~
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