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看白癜风最专业 http://pf.39.net/bdfyy/
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病程冗长、病变复杂而多样化的常见慢性乳腺病。发病年龄以中年以上女性为主。
影像学检查(尤其是B超检查)常将其与囊肿以及囊性增生相混淆。
笔者认为,本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从某种程度上讲,其与囊性增生性疾病有着相似的关系,只是囊性增生发生在小导管,而该病发生在大导管区;
浆细胞性乳腺炎并非其必然结局,而只是其在某些特定患者中的特殊并发症,浆细胞浸润仅是本病合并浆细胞性乳腺炎时的一种炎症反应。其始发病变及其病理特征是乳腺导管扩张。一.病因
其病因目前尚无一致认识,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
(一)导管排泄障碍如先天性乳头畸形、凹陷、不洁或外来毛发、纤维阻塞引起乳孔堵塞。导管发育异常,乳腺结构不良,导致上皮增生、炎症、损伤等引起导管狭窄、中断或闭塞,导致导管内分泌物积聚,引起导管扩张。
部分中老年妇女,卵巢功能减退,乳腺导管呈退行性变,管壁松弛,肌上皮细胞收缩力减退,致导管内分泌物积聚而管腔扩张引起本病。
(二)异常激素刺激部分学者发现患者血中性激素水平异常,排卵前期血中雌二醇、黄体生成素水平低于正常,而泌乳素水平高于正常。
异常的激素刺激能促使导管上皮产生异常分泌,导管明显扩张。
一般来说,单有阻塞存在而无异常激素刺激促使上皮分泌,不致发生导管扩张。导管排泄不畅,常是溢乳期发展到肿块期主因。
(三)感染部分学者认为本病伴有厌氧菌感染或乳晕部感染,浸及皮下波及乳管,经乳管穿通后形成瘘管。
或在导管阻塞的基础上,管内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类脂分泌物大量积聚逸出管壁分解产生化学物质,引起周围组织的化学性刺激和抗原反应,引起以浆细胞为主的炎症过程。
二.临床表现
根据本病的病理改变的过程和病程经过,可将其临床表现分为3期。
(一)早期(急性期)早期症状不明显,可有自发性或间歇性乳头溢液,只是在挤压时有分泌物溢出,溢液可以呈棕黄色粘稠状甚至膏状或较稀薄混浊样,或血性、脓性分泌物,一般呈双侧多乳孔。
常伴有经后期乳房间断性的刺痛,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不会引起患者注意。
随病情的发展,输乳管内脂性分泌物分解、刺激、侵蚀导管壁并渗出到导管外乳腺间质后,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此时临床上出现乳晕范围内皮肤红、肿、发热、触痛。腋下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并有压痛。
全身表现可有寒战、高热。此急性炎症样症状不久即可消退。部分患者只停留在此期不再继续发展。
(二)中期(亚急性期)此期急性炎症已消退,在原有炎症改变的基础上,发生反应性纤维组织增生。在乳晕区内形成具有轻微疼痛及压痛的肿块。
肿块边缘不清,似乳腺脓肿,肿块大小不一。
穿刺肿物常可抽出脓汁。有时肿物自然溃破而形成脓瘘。脓肿溃破或切开后,经久不愈,或愈合后又重新有新的小脓肿形成,使炎症持续发展。
(三)迁延期(慢性期)当病情反复发作后,可出现1个或多个边界不清的硬结,多位于乳晕范围内,扪之质地坚实,与周围组织粘连固着,与皮肤粘连则局部皮肤呈桔皮样改变,乳头回缩,重者乳腺变形。
此期可见浆液性或血性溢出液,腋窝淋巴结可扪及。本期病程长短不一,从数月到数年或更长。
以上临床表现不是所有病人都按其发展规律而出现,即其首发症状不一定是先出现乳头溢液或急性炎症表现,可能是先出现乳晕下肿块,在慢性期中可能出现经久不愈的乳晕旁瘘管。
(四)伴发症状患者可有精神萎靡,体乏无力,畏寒,腰膝酸软,月经紊乱(延迟或提前),月经量少,烦躁失眠,严重者出现精神抑郁。
三.诊断要点
对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其临床过程,考虑其发病年龄,再结合下列几点,常可作出正确诊断。
1.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非哺乳期或围绝经期妇女,部分患者有哺乳障碍史。一般为双侧,但可能一侧较为突出。
2.乳头溢液有时为本病的首发症状,且为惟一体征。多个部位压迫乳腺,尤其是乳晕区按摩后均能使分泌物自乳头溢出;
病变常累及数目较多的乳管,也可占据乳晕的一大半。乳头溢液常为持续的,但也可为间歇性,时有时无。
3.部分患者乳房肿块可能为首发症状,肿块多位于乳晕深部,边缘不清。早期肿块即与皮肤粘连,甚似乳癌。
4.若肿块已成脓,常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但质地较软有压痛,随病情进展肿大的淋巴结可逐渐消退。
5.因乳腺导管壁及管周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反应,以致导管短缩、牵拉乳头回缩。有时由于局部皮肤水肿,而呈“桔皮样”改变。
6.X线乳腺导管造影可清楚地显示扩张的导管和囊肿,了解其病变范围。
7.彩超检查可探及扩张的大导管,内有低回声。
8.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常能抽出脓样物或找到中性白细胞、坏死物及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残核和大量泡沫细胞,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非常有帮助。
肿物切除后行病理学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