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怎么样的 http://m.39.net/pf/a_4793729.html
有人师承江湖
有人代代相传
占有一项得天独道的技艺
的确一件幸事
Δ戳开观看视频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汪曾祺在《冬天》里说过这么一瞬。光这一瞬,一灯一火也亲切了。
闽南人闲情之余,在家煮茶啖茶。手里一口茶汤,手边少不了一盘茶配。
我们此行,只为追索茶配手艺,它们出现在平常人家里,在老菜市场,在街头饼店,而这背后又是怎样的独到呢。
part1.家庭茶配若是恰逢节日,被家人们有条不紊摆上茶桌,或者正是一盘拜天公后的贡品。至于龟菓、炸枣,往广义了讲,也算是家庭茶配。
起初,这些并不买自闹市上的摊贩。过节时餐桌上的一锅龟菓,始于一种家庭手艺。
而这究竟是怎样的家庭手艺?
3月初,我们跨越海沧大桥,去到了海沧区石塘村。
“从小就吃阿姨做的龟菓,阿姨也做二十几年了”,出生于石塘当地的编辑企鹅,一路领着我们,一边跟我们说起家里的长辈。
村里兜转绕了一圈,迈上三楼。这时阿姨已经在厨房忙活了。
端上来的红盆,盘着龟菓印儿、花生馅儿、糯米粉、鼠曲草泥团、芭蕉叶。
Δ自家种的芭蕉树上现摘的叶
阿姨说起,前一天去附近山上摘鼠曲草——
“这种草跟着大人做龟菓的时候,就一直在用,菜市场没得卖,得去山上找”,顿了顿,阿姨接着拿起手里的草泥团,“就这个,我们管它叫cē泥!”
注:青团也是用鼠曲草,闽南当地也叫cūkà-?.
***
一番闲聊过后,阿姨准备着露一手。
洗完手围裙上一擦,盆往地上一搁,编辑企鹅的妈妈和阿姨气势一出,面团服服帖帖,被揉成乖巧一团。
这时下午4点,阳光刚好从窗柩透进来,射到一团青绿上。
如果说,面团讲究七分气势,做起龟菓来,三分柔软不可缺。
家里老一代长辈说过,好手巧妇,才能贤惠。两指掐团,掌心一匀,能知分量轻重。一锅龟菓蒸出来,大小才能匀称。
捞上一勺闽南人称道的花生馅,汤匙压实,绕指捏合。女儿家的绕指柔情,也就这番了。
阿姨做了二十几年,经验老道。仅仅一丝细节,看得出,她常与食物打交道。
蒸笼里摆着从老师傅店里买回来的龟菓印,寿、桃各式印花。
Δ中间的老龟菓印
年纪最长的一个,已经用了二十几年。
“从开始学做龟菓,就有在用”,后面听阿姨说起龟菓印的故事。
从阿嫲传到阿姨手里,原来周身红漆,一年一年,红漆脱落掉色,木色明显了,成了现在这样。
仔细一点瞧,这个龟菓印上原来的红漆,依稀有点显眼。
揉一个浑圆,匀力压平在模印上,备好自家芭蕉树上现摘的芭蕉叶,顺势翻转。
早先抹了油的龟菓印,这时候一翻,龟菓顺着势头贴在芭蕉叶上。顺着龟菓边缘,一把红剪子咔吱吱剪成一片。
做起这些来,阿姨行云流水。不多一阵,一锅龟菓齐齐上灶开火蒸熟。
Δ不好意思,工作小伙伴抢镜了
热腾出锅,夕晖斜照下,墨绿色的龟菓泛着点光。
紧锣密鼓地,又开始做第二锅了。
等装满龟菓的整个红盆端上家里的餐桌。
家里阿嫲、亲戚也上楼来,问起今天是不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在闽南人观念里,能够开灶做龟菓,通常有着重要节日。
看着阿嫲,坐在一旁,吃着热乎的龟菓,偷拍了一张。
热度退去的龟菓,裹着芭蕉叶,一股草叶清香。软糯表皮,弹牙黏糯。
撕开墨绿色的软皮儿,还会时不时咬到几颗花生粒,咀嚼的时候,在嘴里咯吱咯吱响起来。
***
外地人可能不会懂闽南茶桌上,为什么有一道明明不是枣做的食物,却叫炸枣。
其实好多闽南人也不懂。
“从小就这么叫”,好多闽南人都这么解释。
注:闽南人管团状的食物都叫枣,芋枣也是这样的叫法。
炸枣也是阿姨的一道拿手点心。
闽南人总是喜欢把各种食物,扔进滋滋作响的油锅。
炸枣也是其一。
半桶油倒下去,加了地瓜的糯米团紧紧裹着花生甜馅,一个一个蹦着,在油锅里膨胀,金黄油亮、现炸起酥。
漏勺捞出锅,阿姨招呼着我们,“快来尝尝,这锅炸得真好看”。
一身金黄亮泽,阿姨因为怕太烫,细心拿了芭蕉叶给我们,“这个裹着吃,没那么烫”。
这时候,站着坐着的人,挤在不大的厨房里。
家的味道,也就这番了。
几十年来,风味经久不改,从阿嫲到阿姨,落到任何一代的肩膀上。这也不是一个重担,是种对于家庭手艺的无形担当。
part2.菜市老饼店家的味道,私密又唯一。
但总有些时候,待在厨房的长辈,务必会走进菜市场。
一间本地人经常光顾的,匿在菜市场里的老饼店,省了手头功夫,买上一小袋就能拎回一家人的茶配。
泉州南安一对两夫妻,先在江头开了饼铺,搬来八市也十多年了。转眼几个孩子都毕业了,从小吃到大的饼店,还是风雨不倒地开在八市里。
凭着老板娘一手好手艺,撑起了这家饼店。
去的店多了,官腔听得多,老板娘、老板不多的话,朴实又中听。
“先来喝喝茶”,去到店里,老板在空间不多的地儿,煮茶招待我们。
光是老板和老板娘的脾性,就让人相处安逸。
而做饼,师傅得有好脾性。揉面力度合适,出来的饼才能乖巧。
老板娘做起饼来,快、准,手里一搓一碾,面团速度成型。
做起这一盘椰子饼来,擀皮、捏边、和馅,不时脸上露出友好的笑容。
即便是不多的见面次数,她在镜头面前也带着长辈的亲切感。
一旁老板备好麻花,招呼着我们:“现在要做蒜蓉枝了。”
细蒜、葱段、白糖、油,混在一起,在烧热的铁铸大锅里,贴着老式锅铲,热气腾腾地翻滚。
“必须要熬到水分很少,再加麻花进去翻炒。”
怕我们不懂,老板一边慢悠悠地解说,“这样炒出来才香、够脆!“
要是你呆在那,光是闻一闻香气,担保你会饿。
***
店里不时来一个客人,多数都是住在附近的老人家。
“都是做本地客人生意,我们包装都是透明塑料盒,要是游客买来送人,哎不太合适的。“
老板娘说起这些,话语柔和。
这时候,放进烤箱的椰子饼,时辰到了。
拿出烤箱的时候,老板娘一脸不好意思地说“烤得不好,有些裂了”。
不过手工技艺,难免出点差错。
比起很多饼店的椰子饼,同行的伙伴也夸起,“虽然烤得模样不够好,但是馅厚,从来没有吃过那么足的馅。”
***
有点街头风味,冠着网红小吃头衔,有一款叫仙豆糕的茶配。
在老板娘和老板这,可不是这么叫,他们说在漳州老一辈人口中,都管叫辇宝饼。
四四方方,骰子形状,发财之意。
不用模具,在热锅上码上绿豆馅、紫薯馅的,不成形状的面团,平铲压平,铺满整整一锅。
一排一排翻面,一副码麻将的架势,也难怪有发财之意了。
要是“面面俱到”,需得在锅面上不停压面、翻面,才能煎出一锅面面金黄、色泽好看的辇宝饼。
临到拍摄结束,逐渐熟稔的几个人,开始闲侃。
“饼店以后,孩子们会接手的吧”,问起老板娘。“要是在外面拼不出路子,只能回来接手饼店“,阿姨笑起来,“”我那小女儿还说准备要过来了呢。”老板娘说着,几个人咯咯咯地笑。
part3.義蘭饼店待过厦门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義蘭。
90年代起业,从大同路总店开始,逐渐在厦门开了好多分店。
本地人常去买上几盒,慢慢名声在外,不少游客也是一批一批购入囊袋。
现如今,坚持着手工做饼的连锁店,其实不多。
大同路上,铺前老式玻璃柜里,摆着出售的饼点。铺后,一片不大的空间,四五个做饼阿姨,正忙碌着。
肉饼、香芋饼、绿豆饼、红豆饼,不多的几种饼类,全都出自后边不大的地儿。
常年习惯了的节奏,捏团、塞馅、压饼,饼房里几个人都在着急着今天的饼。
旁边一间是烤饼房和选饼房,一位老师傅把控着今天所有几十个烤盘里饼的好坏。
眼神、脑子,得配合着。
温度、时间,到了点儿该翻饼面儿,没一刻能打马虎眼儿。
出炉的饼在饼房里被挑去烤得过焦的,礼盒装好、封袋。
市面上我们见到的饼,就是这样了。
现烤的肉饼、绿豆饼,刚出炉就是一个烫嘴皮。
酥皮儿、糯馅儿,绿豆饼实在招人喜欢。
義蘭其他分店,好多都是总店大老板的亲戚。
制饼手艺,从一个家庭,到一个宗族,甚至慢慢扩散到整个城市。未来呢,还会更远吧。
***
以前家家户户好多都会自家做茶配,围桌啖茶,现在逐渐依赖着市场,一门独到的手艺,缓慢消失在家庭厨房里。
但一手好手艺的阿姨,十八岁师承江湖开始学饼的饼店老板娘,老饼店里默默捏饼的师傅们。
他们的一门手艺,能够被人知悉,除了丰富的味觉感受,多亏了食物背后的手艺传承。
—傲客有话说—
写在最后
欢迎来到我们的新栏目——时味此间。
本栏目以寻觅旧味、民俗食俗、传统手艺为主,寻找民间手艺人,寻找出自传统手艺的食物。
希望大家喜欢!
你最喜欢的茶配又是什么呢?
(阿嫲做的对吧?嘻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