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清明习俗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中医养生原则养肝健脾在五行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在立春萌发生长,到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如果肝气过旺就会损伤脾胃,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清明养肝应重在平肝气、养肝阴、去风热、排肝毒,以防夏季发生寒性病变。
枸杞除了排毒之外,还可提升肝脏抵抗毒素的能力,提升肝脏对毒素的耐受性,达到很好的保肝护肝作用。食用枸杞时以咀嚼着吃最好,每天吃一小把,或泡枸杞茶:枸杞10克,洗净后放杯中,注入沸水,盖上杯盖,待2一3分钟后即可饮用。
祛除湿气清明时节的天气特点是多雨阴湿,如果身体被水湿之邪侵犯就会阻挡阳气生发,轻者精神疲倦,食欲不佳;重者发烧,四肢凉、身上热等症状,因此,清明祛湿、化湿、防湿、除湿,为预防邪病的关键要素。
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呢?中医推荐红豆薏米粥。配制:薏米50克,赤小豆5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如着凉感冒或体内有寒者,可加几片生姜。
清明饮食养生青团清明时节前后江南地区的传统小吃,过去常作为祭礼供品出现,现在已经是江南地区的时令美食。传统青团以艾草(艾叶)汁或清明草(鼠曲草)汁拌入糯米粉合出青绿色外皮,以豆沙为馅,带有清淡悠长的青草香气。
清明菊清明菊也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材,是一种开在清明时节的野菊花,具有舒肝明目、清热解毒的药用,还能治疗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病症。这个季节正是春燥时节,肝火旺盛,肝阳上亢,容易出现上述症候。用清明菊泡水代茶饮即可预防又可治疗。
五色糯米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壮家人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五色糯米饭天然色素对人体有益无害,各有清香,别有风味。
清明时令食品的共同特点是使用艾叶,糯米、赤豆等食材等制成。
艾叶:具辛、苦、温性,归肝、脾、肾经,其嫩叶具有升发之性。1.升发肝气:顺应肝气的升发;2.温脾散寒:艾叶性温,归脾经,具有温脾胃,散寒邪的功效。
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的功效,适量服用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但多食则粘滞难以消化,反而不利脾胃,因此糯米制作的食物需注意“美味不可多得”。
赤小豆:性甘、平,归心、小肠经,具有利水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传统青团中使用的豆沙即为赤小豆磨制而成,即针对春季的“上火”,又有“祛湿”的功效,可谓一举多得的养生佳品。
清明起居养生顺应天时清明养生应“顺时而为”,尤其应注意保护阳气。中医认为“动则升阳,静则养阴”,清明节气标志着昼长夜短,因此宜早睡早起,增加户外活动。不方便出门的日子,可以在家打太极、八段锦以此达到生发阳气,疏肝理气,强健脾胃,强身健体的作用。
踏青由于冬天日晒较少,人们在室内时间较长,人体阳气内敛,气机的宣发疏畅不够,精神易有压抑之感。清明节自古就是踏青时节,举家外出同自然界融为一体,呼吸大自然带来的清新气息,排解冬天郁积之气,使心胸开阔,心情愉悦,更能增强人体正能量,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让人体适应自然的变化,为一年的身心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孙贵香教授个人信息
国家首届青年岐黄学者,首位中医亚健康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熊继柏、国医大师孙光荣、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嫡传弟子,平乐正骨第八代传人,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专业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优才,国医大师孙光荣湖南工作室常务副主任,国家卫健委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国医年鉴》中医药名人榜收录人物,中国杰出养生文化传播大使,国家二级健康管理师,湖南省最受欢迎的十大养生专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擅长领域
通晓中医内、外、妇、儿、骨伤等科,尤擅于调理亚健康及治疗内科、妇科疾病,在各类亚健康调治及中医健康管理方面经验丰富。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