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惊蛰,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再过一个月,就到清明节,这一个月是我们老家黄冈扯软芡、做软芡粑、吃软芡粑的时候。
软芡粑是用软芡和糯米粉或者粘米粉做成的时令食品。
软芡,在我们那里,听起来也像被称之为“软萩”,学名鼠曲草,又名清明菜。每年春季,3月至4月间,软芡,野生于田岸、地头,一般以草子(紫云英)田的田岸较多。从惊蛰至清明间的软芡,长到恰到好处,这时的软芡茎嫩叶滑、清翠欲滴,清香袭人。而清明之后,软芡就会开花,开花后的软芡的茎叶就变老了,也就不那么好吃了。
记得,软芡长得比较好的地方,都是田岸上。尤其是长满紫云英的田岸上。紫云英,小时候,在我们小朋友眼中就是最好的猪草,但我们却又不能随心所欲地把紫云英扯回家喂猪,因为,那个时候,紫云英是生产队种植用来肥田的作物。每年插早稻秧苗之前,生产队用犁把长有紫云英的田翻犁一遍,把紫云英翻到泥巴底下,沤乱肥田。而生产队的东西,是大集体的东西,所以,任何人都不能私自采摘拥有。但长在紫云英田岸上的软芡是野生的,可以采摘。
软芡在田间地头,其茎叶喜欢贴地朝四周散发生长,棵子很大,没开花时,叶儿柔软,叶面有白色的绒毛,使得软芡显得好像有雾一般。把叶子从茎上撕下来或者把叶子撕开的时候,有白色的细丝。这白色的细丝,柔柔的,但不会牵得比藕丝长。我们清明前提篮去田岸上扯软芡的时候,不会像挖地菜那样,把整棵软芡连根拔起,而是只轻轻地用手指掐取茎叶最顶端的嫩尖,大概只掐顶端三四片叶的嫩茎头。那个时候,田岸上白绒绒的细嫩软芡很多,不一会儿功夫,我们就会掐一大篮子嫩软芡茎叶。软芡扯够了,提回家,就得先把粘在软芡细绒毛叶上的一些其它野草叶摘出来,然后用米筛把软芡端到门前水塘里一遍又一遍地把软芡洗得干干净净的。
但有的时候,清明时节去田间地头扯软芡,如果小伙伴们彼此散得太开,跟她们隔得太远,我们通常就会把整棵软芡连根拔起,丢到篮子里。如果篮子满了,我们就会提着带根的软芡回家。这样的软芡提回家,还得仔细地摘,因为软芡根、老茎及老叶都没有用,而且整棵的软芡上还会搭着许多枯草碎屑。我扯的软芡,当然得由我自己摘。我把软芡倒在堂屋的地上,坐在“克麻凳”(小板凳)上,从根部拿起软芡往凳脚上一敲,敲掉根上的泥土及搭在茎叶上的枯草碎屑,然后掐下茎上顶端的三四片嫩叶,把嫩叶放在米筛里。摘完后,把米筛端到水塘里,一只手不停地翻搅米筛里的软芡,以洗掉叶子上更细的泥土和碎屑。
软芡洗干净后,沥干水,再拿到西头刘大婆婆家的碓臼厢房里,用碓臼把软芡舂烂,再把舂好的软芡拿回家,挤干水分,跟糯米饭或粘米粉或糯米饭和粘米粉按一定比例调制的米饭和在一起。
如果不想用碓臼舂软芡的话,也可以先用刀将软芡切碎,再用擀面棍捣烂,去汁水。
和面团是个力气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说和面是个技术活儿,是因为,如果只用一种粉和面,就简单,直接把糯米饭或粘米粉同舂好的软芡放在一起,加均匀的水,揉和,揉和的面不仅呈好看的浅绿色,还会带着软芡和米粉的清香。但如果用糯米粉和粘米粉调制的话,不仅水加的要均匀,糯米粉和粘米粉的比例还要适当,那和匀的面团才会呈浅绿色,带着清香。
面和好后,再将面团搓成长条,揪成大小合适的小面坨,放在掌心搓圆,再用手掌将面团压成粑粑,这样软芡粑就成了。如果喜欢甜味,和面的时候加糖,或者做糖馅软芡粑。糖馅就是将芝麻炒熟、碾碎,拌上红糖即可。但做粑之前得将小面团捏成凹状,装入馅料,再将面团封口捏好,用手掌将面团压成粑粑。
粑粑做好后,还得进行最后一道工序——烙粑粑。沿着锅边淋一圈薄薄的菜籽油,文火烧热,将软芡粑平贴在锅里,等表皮烙硬了有些黄就翻面,直煎到两面都有脆黄脆黄的壳,直煎到粑鼓了起来,就可以用锅铲,一个个地盛在碗里,端到堂屋的四方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拿着软芡粑吃。
那烙好的软欠粑,外层黄焦酥脆,内里糯软,松绿油亮。吃起来,既有糯米的糍,粘米的硬,又有软芡的清香,还有大米的香甜。如果是芝麻糖馅的软芡粑,那吃起来烫呼呼的,既有芝麻的香,又有红糖的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清明软芡粑,是时令食品,一般来说,只要动心思做软芡粑的人,都会做得比较多,一是可以送亲朋好友尝鲜,二是也可以把烙好的软芡粑,留到第二顿或第二天,可以放在炒现饭的锅边烙着吃,也可以放在锅里用水蒸着吃,还可以在锅边淋点菜油煎着吃。如果懒,还可以用微波炉一转加热后吃。以前,在常温下,做好的软芡粑可以保存一个星期,现在家家户户有冰箱,可以放入冰箱冷冻,放上几个月,也不会长霉变质的。
据《本草纲目》记载,软芡叶还具有良好的化痰、止咳、降血压和去风湿之功效。
软芡粑,纯手工制作味道清香,这刻在脑海深处的记忆,大概也体现了软芡这个名字中“芡”的涵义吧。在我们家乡话中,“芡”字之意就是“想念、记挂”。软芡粑,我童年的记忆,我家乡的美味。(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