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势七山一水两分田,种植面积有限,柑橘是其第一大水果产业,品种多达多种,种植面积多万亩,产量多吨;
然而,近两年却面临面积缩减,产量降低,出口量减少;
其原因极其复杂,如自然灾害频发,品种单一老化,果价低迷,种植户消极管理等等。
而果园发展还要继续,政府、企业、经销商、种植户等都在积极寻求出路。
本篇浙江区柑橘市场调研,重点聚焦台州、衢州这两大主产区,深入了解浙江柑橘产业状况。
1
浙江柑橘产业现状
与其他柑橘主产区相比,陆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并不占任何优势。
据了解,年浙江全省柑橘种植规模约万亩,产量共计约万吨,种植面积同比年减少10万多亩,产量减少近78万吨,浙江省所有市区均有减产,其中衢州地区减产46万吨,最为严重。
目前,在浙江各地柑橘栽培面积中,台州占比最大,整体发展情况也较好。
图~年浙江省柑橘种植面积及产量
(~年浙江省种植面积减少23.07万亩,减少63.56万吨)
目前,浙江省主要品种有温州蜜柑、黄岩蜜橘(本地早)、椪柑、胡柚等,其中,温州蜜柑是浙江柑橘的当家品种。
浙江台州的黄岩蜜橘最出名,衢州以椪柑为主,常山县以胡柚种植为主,另外还有文旦、胡柚和少量金桔。
受经济价值因素引导,浙江柑橘近几年优势品种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劣势品种面积不断缩减。
总体上看,浙江近几年柑橘呈现减少趋势,只有少量的品牌产品效益是好的,像涌泉蜜桔、文旦、胡柚、瓯柑等品种相对稳定。
衢州以椪柑为主,原有多万亩的面积,现在减少到40多万亩。
年、年浙江鲜橘出口量各市区均有所下降。
如衢州年产季(当年9月-次年6月)衢州柑橘出口数量和货值同比下降了40%和41%,其中印尼市场同比下降了71%和72%。
农资投入方面,种植户对果园投入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
浙江区域对高端产品投入呈现两极分化,以台州为首东部柑橘产区,果品品质好相对经济效益高,果园管理相对精细,种植户对中高端产品接受度也较高;
与之相反,而浙江西部柑橘产区,果园管理十分粗放,品种老化,品质不高,种植户一般会选用低端产品,中高端产品推广困难。
整体上看,大部分的果园管理都是粗放的,精细化管理只是相对来说,而且占数极少。
2
问题重重,
柑橘园未来如何发展?
在浙江,柑橘种植品种和面积相对比较稳定,以传统品种为主,品种单一、老化,且上市时间相对集中;“三低”的柑橘果园面积占全省柑橘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果园高度碎片化,经营管理分散······
此外,种植户的老龄化、人工短缺、果园管理的粗放、果品品质不高等等一些列的问题都严重影响这浙江柑橘产业的发展。
仅在~年间,浙江省柑橘种植面积减少了23.07万亩,产量减少了63.56万吨。
面积缩减,产量下降,那么这剩余的多万亩的柑橘果园在未来该如何发展?
引导果农淘汰“三低”果园
由于近几十年来过量的使用大化肥、除草剂,在再加近几年使用劣质有机肥等,果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老果园,不仅面临着品种老化、低量、低质、低效等问题,还普遍面临着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含量低、有益生物消亡(包括天敌昆虫、有益微生物)等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间接的造成病虫害发生加重、果品品质不高的问题随之加重。
此类果园亟须改造,或者说直接淘汰。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三低(低量、低质、低效)柑橘园占全省柑橘面积1/3左右。
面积如此之大,也因此加快对“三低”橘园的改造,成为提高果园果品质量的第一步。
各级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橘农淘汰“三低”橘园。据报道,截至年底,衢州市已淘汰“三低”橘园8.6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橘园6万多亩。
引进优良品种,优化品种结构
目前浙江主要还是以传统品种为主,品种以及种植面积相对比较稳定。
品种单一、老化,如:温州蜜柑年之前占整个柑橘种植面积的51.6%;而温州蜜柑年重新由日本进入中国发展成宫川等品种;瓯柑则是年重新由日本再次回到中国。
此外,上市时间相对集中,除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其他几乎为11月上市。近几年很火的晚熟品种,很多不适合浙江地区。
因此,需要引进培育优良柑橘品种,搭配特早、早熟、中熟类柑橘品种,压缩早熟、中熟类温州蜜柑、椪柑的种植面积。
衢州以种植椪柑为主,椪柑籽多,肉硬,水份少,品质不高,价格卖不上去,在其他地区早已不成问题的销售,在这里也成了大难题。
要打开销路,唯一出路就是改良品种,嫁接高品质的新品种。
利卿果业的樊利卿说,即便是胡柚目前销路尚可,但长远的发展来看,他们也在积极的引进新品种,改良高接。
各地对柑橘新品也都推广多年,可是只要树上还产果,不管收购价多低,多数果农都不舍得修掉老枝嫁接新枝。
因为有嫁接的人工和后续养护成本在,橘园要2年只有投入没产出,种植户内心抗拒。
目前,浙江区域引进的新品种,以象山县“红美人”最为突出。
红美人,从年左右引种开始,在当地橘农中间赢得了非常好的声誉,在高价格高利润的驱使下不仅当地普遍种植还有外地引种。
据了解目前红美人种植区域不仅包括宁波,还有台州、温州、成都等地。产量是一年比一年高,据了解年的产量不在百万斤之下,定价仍然高达30元每斤。
但“红美人”也是栽培难度最大的一个品种,结果性能强,树势维持困难,容易早衰,在浙江省不适合露地栽培,最起码避雨栽培,或者不加温、加温设施栽培。
在推广新品种,一定要注意新品种的适应性和配套技术,技术一定要成熟;哪个地方、哪块地,适合种什么品种,规划一定要细致。
但这类高经济价值品种发展也相当盲目,投资人、发展品种、农产品价格都是十分盲目的,人们往往只看经济价值高,不管自己懂不懂,这品种适不适合当地,也没有分析这样高的价格还能维持多久,就这样盲目的种植,对柑橘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柑橘产业的从业者应更加理性,这样整个产业的发展也才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经营过于分散是我国农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据报道,在衢州,除了一家龙头企业一枝独秀,有多亩的柑橘园,其余都是三五十亩,或者百亩的家庭农场,多家规模加起来,连占衢州市柑橘面积的5%都不到。
而当前四十多万亩橘园,却有着几乎数量相当的种植户,人均种植仅1~2亩。果园都是一家一户种植规模小,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而生产又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导致生产投入低,产量、品质低,果价更低,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种经营情况的前提之下,想要推广好品种、好产品、好技术等,难度相当的大。
衢州市近几年一直力推“三疏二改”技术以提高柑橘品质,但过程却十分艰难。
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经营过于分散,因此,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势在必行。然而,经作区土地流转难则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近几年果园对于种植户来说就如同“鸡肋”,尽管少,但每年也有三四千收入;若是要流转,一般~0元的租金又太低;反正闲着也没事,一般都是老人在家照看,青壮年外出打工,也就都不愿流转。
利卿果业早在几年前就已流转亩种植胡柚,负责人樊利卿说,想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但是土地流转实在太难。
对这些方面,各地都已有不少探索。比如通过划片流转、差异性流转等方式,“个性化”的偿付种植户租金;还有的橘农希望采取利益共享机制。
据报道,常山县开创了一种“定产流转”的方式,即统一流转、管理后,等到采摘的时候再交由种植户,根据产量来确定该树的租金,来破解定价难题。
转变种植户观念,高投入才能高产出
眼下,种植户最大的痛点莫过于农产品价格低,经济效益不高。
有些柑橘品质好能卖出高价,如近两年大火的象山县“红美人”则能够买到30元/斤的高价,当然这部分面积是少之又少。老品种胡柚,年线下市场也可以卖到2元/斤。
但浙江另一些柑橘老品种,品质不高,价格低迷,如衢州主要的种植品种椪柑,前几年还能卖1元/斤,这几年价格越来越贱,差点的只能卖两三毛;再加上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如年的冻害,造成90%的柑橘果树受灾,减产严重。
种植户的消极生产,减少生产投入,导致品质下降,价格一再被压低,形成的恶性循环难以解锁。
据了解,衢州一些地区,种植选择农药以低端为主,管理粗放一年打3~4次农药,就不再进行管理,有的甚至就打一次农药,种植户、经销商就都外出打工了。
据了解,在浙江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柑橘面积在20~30万亩之间,这也就意味着管理较好的柑橘园最多占总种植面积的21.3%,然而我们对于管理较好这一概念模糊不统一,因此估计实际的数据只会比21.3%更低,而称得上精细化管理的果园也就更少。
因此,转变果农观念至关重要。
经销商都在努力向果农们传达只有好的方案,才能种出好的果子,提升品质,进一步提升品牌,才能卖出好价钱,只有高投入才能高产出。
3
技术服务是常态,
怎样才能脱颖而出?
大部分的果农均是老种植户,本身都有着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的种植管理经验,他们自己本身就有很多植保、水肥、园艺的技术,或者已经形成他们自己的方案了。
固有的观念很难改变,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就相当困难。不管是说多少遍这个产品好、这个方案好,都没有人会听,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
而在经作区,技术服务早已成为常态,企业、经销商等想要脱颖而出,就要紧抓果农的痛点、弱点、需求点,制定出的简单轻松、有效果的技术服务方案。
解决关键病虫害问题
柑橘园病虫害综合管理理念很重要,但如何转化成种植户的操作流程是关键。
而且,柑橘产区人工短缺、果农老龄化等情况也日趋严重,据了解目前柑橘园投入,人工占三分之一以上。
因此,企业经销商在制定方案时一方面要考虑能够控制病虫害本身,另一方面又要考虑降低种植户用药成本、用药次数等问题,还要注重减少施用量,降低农残。
拜耳更多柑橘,根据不同的品种设置植保方案,同时对营养以及园艺管理进行引导指导,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
浙江地区柑橘上的主要问题是黑点病、红蜘蛛等问题。
据此,经销商对此制定针对性方案,如,针对黑点病,台州农资通过大量的试验摸索出的三次绿颖四次护庄的综合治理病虫害方案,既大幅度提高外观品质,还显著降低了种植户的用药成本以及施用量;
再如,在几年之前,柑橘红蜘蛛占用药成本的50%以上,用药成本高,用工多,还带来了农残等一系列问题,于是台州农资提出以红蜘蛛为关键控制点的全年解决方案,受到广泛认同。
针对红蜘蛛,目前主要是螨危、来福禄、炔螨特、矿物油等产品,由于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药剂防效也有下降,农户会通过增加用量和添加助剂来解决。
在柑橘各个主产区,种植户用药水平、用药标准等都不一样,但总体来说,较受欢迎的农药产品,以外企产品居多,如拜耳螨危、日本住友来福禄、陶氏大生、矿物油这几个产品由于价格适中,防效也还不错,在柑橘产区使用较为普遍。
抓薄弱环节,制定土壤、营养管理方案
种植户最关键的也是最薄弱的环节是土壤、营养管理方面。不管是散户还是大的种植公司,管理都是粗放式,化肥、除草剂等等使用量、使用方法不当等问题不断出现。
过量施肥对土壤伤害极大,造成果品品质下降、抗病能力削弱、大小年现象严重。
而果园普遍存在土壤酸化、有益微生物消亡、盐分积累等问题,还能造成植物缺硼、缺镁、缺钙。而这一系列问题又间接加重植物病虫害的发生。
土壤和施肥管理技术整体推进难度很大,但经销商必须积极的引导种植户转变观念。台州农资,通过营养措施、增施有机肥、精准的补充氮磷钾肥料相结合,推进科学施肥和土壤改良。
以植保管理为主的杭州特佩雅,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将营养、抗逆放在前面,在提供围绕螨类、溃疡、脂点黄斑病、苔藓等植保方案的同时,也给客户、大的种植公司提供营养方面建议,组织生物刺激素类,比如氨基酸、微生物菌剂、海藻提取物等产品。
目前,土壤和施肥管理技术,以及相关的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等特种肥料在高经济效益产区已逐渐被接受。
外销遇“寒冬”,内销多渠道发力
种植户最关心的问题最大痛点莫过于价格信息不对等、果价低迷,经济效益上不去。
而经济效益对种植户生产投入的影响,各层经销商、相关企业等各级从业者都是十分关心的销售问题。
近几年,受印尼4号法规以及各国对食品安全检验更加严格的影响,年产季(当年9月-次年6月)衢州柑橘出口数量和货值同比下降了40%和41%,其中印尼市场同比下降了71%和72%。
当然,主产区台州的出口也不例外,年台州鲜橘总重量、货值分别达到.5吨、.9万美元。
对比年同期数据,其出口柑橘总重量、货值分别达吨、.7万美元。外销总体下降严重,浙江果农似乎更加专注于国内市场。
然而,国内的市场也是十分严峻。
而卖果难的最根本原因无非是产能过剩+品质不佳。
目前,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以及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据报道,仅象山县就有网上经营户家,年销售柑橘5.5万吨,还拥有4家深加工龙头企业。樊利卿向笔者介绍,目前他们除收购胡柚鲜果之外,还收购胡柚片,胡柚鲜果每斤2元,每斤胡柚片则可买到20元。
越来越多的经销商不但提供产品,植保、土壤、施肥管理技术的服务,还着手于果农的柑橘销售问题,以期通过产销一体的一条龙服务获得更多农户的认可。
(编辑/胡晶晶)
往期精彩推荐:
柑橘产区调研之广西——膨胀发展下的农资市场缩影
亿品牌价值的产业背后——柑橘产区调研之江西
褐斑病来势汹汹,这15种作物请注意……
蓟马、白粉虱横行,就得这样灭它们!
毁灭玉米的,不止眼前的风雨和卷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