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昧毛香粑

学书法点击进入

潜山艺海书法培训学校,

名师执教,效果一流,随时报名!

春分前后,气温回暖,雨水也来得勤,茶树林茅草窠里的毛香钻出泥土,旖旎一身春光。

连续几天的阴雨终于停了,云层里间或筛下浅黄的阳光。岳西县温泉镇莲花村唐岳秀和侄女提上竹篮去山边掐毛香。

毛香又名鼠曲草,有两个品种,叶子瘦长的叫水曲,宽叶的叫毛香。毛香多长在山上,水曲多长在田里。唐岳秀婶侄俩趟过小河,深入河坝、地坝及山林。满满一上午的时间,才掐到浅浅一篮毛香。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毛香虽然不多,路边的野菜、野花却分外葳蕤。婶侄俩终究挪不动脚步,顺手采摘一篮子水芹、小蒜等山珍。

这不怪毛香,怪只怪对春味的迫不及待。按照风俗,农历三月三才能吃上毛香粑,时节未到,毛香当然凤毛麟角了。

毛香粑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阴阳两界往来如同凡间走亲戚,每年三月初三的晚上,阴间的街市非常繁华。生者的魂魄由于经受不住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也有少数乐而忘返的,就留在阴间,翌日,阳间哭声一片。观音菩萨不忍,在梦里赠一株仙草给一个老奶奶,告诉她与米粉做粑服用,可“镇魂”。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山里长的毛香一样。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忙去采摘,磨米做粑吃。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毛香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于是每年三月三前夕,村妇村姑就成群结队到山间采摘毛香做粑。

传统的毛香粑仅仅是籼米与毛香混合,食盐调味,调制出来的粉团软硬适中,适合制作老鼠、小猪、小鸡等各种形状的小动物。制作的过程孩子最开心,他们天马行空、自由发挥,狠狠秀一场自己的手工作品。随着时代进步,毛香粑制作的工艺也在创新和拓展,除了籼米,还添上糯米及其它配料,粑的口感更丰富。

唐岳秀侄女将掐来的毛香择草去根,在山泉水里洗净,用绞肉机打磨成草浆待用。根据毛香的多少,准备糯米和籼米粉,将它们按照1:3的比例混合,装进一个大盆,把绞碎的毛香均匀撒在粉里。开水和粉,与毛香一起揉搓,让毛香与米粉充分融合,米粉有青蒿的香味,青蒿有米粉的点缀。她们取长补短,相互成全,远远看去像翡翠,更像一幅水墨丹青。

粉揉搓好,还得调馅,馅的不同样决定毛香粑的口味。毛香粑有咸辣的,有实心甜的。咸辣馅的有腊肉大蒜香干粉丝馅和梅干菜肉鲜;甜味的有芝麻馅和豆沙馅。唐岳秀侄女将腊肉切丁,香干切丁,泡发的粉丝和大蒜切段。铁锅烧热,倒入适量植物油,待油升温,往锅里放置头年腊月腌制的腊肉丁,肥肉烧出油,瘦肉在肉油里炒香,再放进香干,粉丝。最后放青蒜,搁盐和辣椒粉。调料充分融入食材,腊肉和青蒜抱团生香,馅就这样调制好了。

揉好的米粉被摘成一个个小青团,压扁,像做包子一样包上调好的或咸或甜的馅,放进粽子叶铺就的蒸锅里,盖上锅盖,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时间和灶膛里噼噼剥剥的柴火。炊烟袅袅,春风不寒,空气里弥漫着青蒿的芬芳。火候一到,掀开锅盖,色泽烟青,鲜香扑鼻。迫不及待地咬一口,软糯新鲜,滋味绵长。在刁钻的味蕾里,漾开一派春光。

一家做粑满村香,毛香粑的美味,藏不住捂不严,早已馋到了附近的孩子和老人,唐岳秀顾不上疲累,装上满满一碗毛香粑分享给左邻右舍。尝一口,老人们满足的笑颜像盛开的迎春花,给料峭春寒带来融融暖意。

随着外乡创业的游子增多,毛香粑,不再停留在三寸金莲丈量的地方,有些村姑将它做成乡愁产业,走出大山,走进天涯海角游子的餐桌。应季时节,生鲜食材当天生产,第二天快递派发。错过季节也没关系,她们将毛香收购储存,分批将春天解冻。深藏泥土芬芳的毛香粑解馋了游子,富裕了农家。

来源:岳西网,菖蒲论坛综合整理。

有什么要说的请在最底部留言

往期精选▼

春季潜山艺海书法培训学校三大优惠,限额报名!

1、年潜山市老城区棚改项目产权调换签约、交房和选房事宜公告

2、潜山城区棚改4大片区征收范围及补偿方案征求意见公告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tx/76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