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莫负春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于仲春与暮春之交

节前后,天气回暖,芳草萌发

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时节

清明

清明节历史悠久

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

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经历史发展

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

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

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习俗篇

扫墓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荡秋千

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清明植树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美食篇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

馓子(sǎn)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薄饼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薄饼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菠菠粿

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乌稔(rěn)饭

另外,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踏青篇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呈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蓝天碧日清风拂面

春光下的花都闪着别样光彩

遍地绿茵,鲜花开得正好

一朵似比一朵娇

在暖阳的怀抱中

悠然踱步

开启一场明媚之行

才不负这大好春光

三天假期诚可贵

东南花都欢迎您

花开乙亥年

浪漫花都欢迎每一位远方来客

“海峡两岸现代农博会·花博会”举办地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星乡村旅游景区

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基地

全国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基地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台湾青年体验式交流中心

漳州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

长按上图,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tx/10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