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课实录四清明时节,走近大自然,走

白癜风丸副作用 http://m.39.net/pf/a_4342725.html

本学期,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校区,我们尝试为全校孩子们开设了一门特别的课程——博物:在每个节气,带领孩子们走近大自然,走近中国传统文化。

以下是第四次课程的实录:

博物第四课清明年4月3日周六

一、博物实践

1、在厨房阿姨小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在田野里采集鼠曲草和柚子叶,用糯米和黑芝麻制作传统食物“青团”,帮助身体升清降浊。

2、在这个慎终追远的节日里,孩子们给父母手写一封家书,向父母问好,回报学习成长情况,了解家族的历史,探讨家族的传承。

二、博物课题

根据学习金字塔原理:教会他人,是最有效的学习。

接下来,孩子们进入自选课题研究:分头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制作PPT,编排节目,为晚上七点的博物演示做准备。

1.说文解字——清明2.清明节的来历3.清明上河图4.人类的祭祀5.人的三魂七魄6.中国姓氏与祖先7.中国宗祠与家族传承8.世界主流信仰——三大宗教9.中国人的信仰——天地君亲师

晚上七点,博物演示准时开始:九个小组依次上台当“老师”,用图文并茂和节目表演的形式,演示自己的团队研究成果,“教”会台下的其他孩子和评委老师。

最后,博物导师上台做简要总结,将九个课题按照格物思维的线索串起来: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博物”,大体上有三重境界:

初阶是“博物识文”,广泛了解天地万物和圣贤造字,相当于现代西方的百科类通识教育,但东方的博物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某种程度上有着更高的宏观格局。

中阶是“格物致知”,通过多种格物模型来体会良知良能,并在经世致用中不断提升,推十合一叫士,熟练掌握从十到一这十种常用的格物模型,才是一名合格的士人(古代的精英)。

高阶是“类物通神”,通过持续的修学,可能达到《易经》说的“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和《鬼谷子》说的“圣人者,以类知之”的境界,先秦诸子百家都用类似的语言表达过这种真实不虚的境界。

近一百年来,由于西学东渐的历史原因,在西方拼音语系的强势影响下,经过三四代人的积累,现代大部分中国人变成了“识词不识字”的“新文盲”。实际上,文以载道,每一个文字背后都蕴含着古代圣贤心物相通的智慧,我们很遗憾的丢失了这些祖传智慧。

现代人普遍心浮气高,殊不知,文字功夫古代是“小学”的基础功夫,“小学”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大学”,熟练掌握文字后,才能不著于文字,不然的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下“清”和“明”两个字。生丹为青,东方之色,万物生生之色,加上三点水,成为有源之木,叫水木清华,这就是“清”。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大学》开篇讲“在明明德”,这就是“明”。

天一生水,为清;地二生火,为明,清和明,合起来叫天清地明,所以清明节这个名字不是随便取的。讲到这里,大家意识到没有,新教育的领军人物,取号清一和明慧,也不是随便取的。

清明节民俗当中会食用青团,有几层意思:一是升清降浊,用鼠曲草化一下体内的浊气;二是推陈致新,一方面祭祀先祖,一方面青年约会,有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意思。三是清明进入三月,三月为辰,青龙,中国人不忘自己是龙的传人。

清明节在古代是个大节日,唐宋会放长假,前后有三个节日:除了清明,还有寒食(有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也有改火的渊源,远古祖先是不火食的,有一位圣人燧人氏发明了取火的方法),上巳(广西现在还保留三月三节的习俗,古代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提到修褉事也)。

《朱子家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中国人为什么看中祭祀?甲骨文多记载的是祭祀。其实是思考人从哪里来,其实是感恩。首先感恩天地,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其次是缅怀祖先,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最后是调畅情志,悲属金,怒属木,祭祀时的悲,正好克春天的怒,有益于身心健康。

祭祀是有依据的。人除了身体,还有心灵,除了形体,还有精神。道家讲三魂七魄,植物一魂,动物二魂,人有三魂,人被称作万物之灵,其实是有生理基础的。祖先的形体逝去,但是精神还在,天魂归天,地魂归地,人魂归庙。祭祀,是与祖先对话,感恩祖先,感恩生命。人有了这份感恩,生命状态会不一样。

大家都知道百家姓,虽然是百家,其实都发源于炎黄两帝,这是远古的两位圣人,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圣人的血液,所以我们叫炎黄子孙。名不正言不顺,中国人的名称很讲究,古代姓(母系)氏(支系)分开,名(生时)字(成年时)号(自取),等大家成年的时候,可以请老师给你们起一个字,自己给自己起一个号。

中国几千年来,大到国家,小到百姓,都有宗祠,这是一个保证家族传承绵延不断的制度。当然,在新的时代,如何更好的实现家族传承,可能有新的形式,但是本质没有变,这也是我们新教育圈都在重视的问题。

很多西方人和所谓的公知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敬畏之心。个人不认同,中国人几千年的信仰非常清晰,即“天地君亲师”,我们信仰天地自然,信仰国家、祖先和老师。这是非常高境界又非常接地气的信仰,比现在一些变质的宗教信仰更有生命力。

中国近几十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完成工业化,这个过程当中难免做出牺牲,重物质轻精神,表现出种种看似没有素质的行为。实际上,西方国家在工业化阶段同样如此,不仅仅是中国,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

我们新教育的孩子立志做最好的中国人,要正视问题,不能狂妄自大,要学习强者,不能妄自菲薄。中国的信仰和文化根基一直都在,并没有断绝,中华国运在下一个阶段,即将进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阶段,需要我们在做的同学们的担当和努力,捍卫中国人的荣誉。

文化

格物

研学

乡村振兴--王老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bm/88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