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饰造人清明二唯春光与美食不可辜

▲您的私人鉴宝助理

在这仲春与暮春之交,我们迎来了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现代清明节的意义其实是糅合了我国古代的清明“节气”、寒食节和上巳节的文化综合而来,也正是有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文化补充使得清明成为了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特殊日子。

《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在祭祖、踏青的习俗之余,它的食俗也是让吾等吃货们无比期待的。

清明食俗基本传承于寒食节,总而言之,便是可事前制就、当日充饥、不必举火为炊的食物。“寒食”二字听起来让人怪不舒服的,下意识觉得乏味寒碜,实则不然,区区寒食其实也做出了千百花样,实在佩服先人的巧思。

青团

清明前后吃青团子是江南一带的风俗。用“浆麦草”捣烂取汁与水磨糯米粉揉匀做面,糖豆沙或是糖芝麻做馅,包的时候另放一小块糖猪油。制好的团子要入笼蒸熟,出笼时还要均匀地刷上一层薄薄的熟菜油,更添其玉润之感且不沾手。

青团子甜糯不腻,清香扑鼻,是江南人祭祖的必备食物。

清明粿

江浙地带的人们在清明前采“清明草”(即鼠曲草、暖菇草)或艾草洗净,生捣或煮熟留水捣成草泥,如青团一般加糯米粉揉制,包上馅料做成团状或捏成有精致花边的胖饺子。

清明粿的馅料一般为咸口,有豆腐干、熏肠、芥菜末、肉丁等自由组合,笔者割舍不下的还有那一把鲜脆的雪里蕻。

记得有一年清明我在学校里过,忽然收到妈妈寄给的一份清明艾饺,咬下一口,尝到的是满满的想念。一份简单的食物,却也可以有郑重其事的情感寄托。

其实,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形式差不多的艾草糯米制品。比如客家人吃的“艾粄(bǎn)”也是这般,不同的是他们包的馅料是甜口的芝麻、眉豆、花生等等。

客家艾粄

子推馍、子推蒸饼

这些以晋国名士介子推命名的食物都是为了纪念和传颂介子推的忠诚,据说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流行于我国山西地区。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子推馍

馓子

馓子可谓是汉族地区深受喜爱的传统油炸小吃,古时叫“寒具”。南方的馓子香脆精巧,多以米面为主料;北方的馓子豪迈大气,多以麦面为主料。

粽子

虽然如今我们多约定俗成在端午这天吃粽子,但最早其实是在寒食节这天吃粽子。如今浙江湖州的部分地区还保留着清明吃粽子的习俗。

推荐——润饼菜

提起清明寒食,最容易想到的大概莫过于如今大街小巷唾手可得的青团和馓子了,但身为江南人的笔者最垂涎的却是那一块润饼的脆嫩与醇香。

清明吃润饼,在台湾以及闽南潮汕一些地区很是盛行。主要形式是用薄如蝉翼的熟面皮包裹馅料卷成饼,还可根据个人嗜好准备各式酱料。

润饼的馅料在闽南人的各家厨房都有他们独特的私房口味,但大致上有熟制的蛋皮丝、高丽菜、红葱头、胡萝卜、豆芽、豆干、肉丝等。有的人家会加上秘制的冬笋卤、花生粉、海苔、海蛎等,更是倍添滋味。润饼材料做好后,现包现吃、馅料自选,既方便可口,又很健康。

除了应节,笔者最喜爱的便是润饼的精巧与自在,极适合野餐。春日郊游之前在家把饼皮与配料分别准备好,野外现卷现吃,既有味觉与视觉上的双重享受,滋味也清新甜润且多变,相比三明治之流,想必更合国人口味。

其类似润饼的食物在我国其实很普及,即“春卷”,但形式上没有润饼那么多变精巧,非油炸的润饼也更加健康哦,强烈推荐各位自己动手试一试。

说起来,最简单的“寒食”其实要属煮熟的鸡蛋,很多地方还有在蛋壳上做彩绘或雕刻来欣赏的活动。

清明时节食用各式寒食的同时,可别忘了踏踏青、跑跑步,多多运动才能保证寒食不伤身体哦。

(图片及部分文字素材转载自网络,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qucaoa.com/scbm/7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